作為材料研究不可或缺的利器
透射電子顯微學
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發展過程中
有過哪些重要的「第一次」?
在「科研Café」第四期活動上
中國電子顯微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學術委員會主任馬秀良研究員
以透射電子顯微學的發明、發展為主線
結合透射電子顯微學領域的
若干經典故事以及自身
在透射電子顯微學領域30年的科研經歷
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科普講座
10月15日下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科研Café」第四期開講。實驗室邀請了中國電子顯微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馬秀良研究員,為大家分享了以「電子顯微學與物質結構解析」為主題的科譜講座。活動開始,主任助理、首席科學家趙金奎為其贈送紀念品。
馬秀良研究員長期致力於材料基礎科學問題的電子顯微學研究,並取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在《科學》和《自然》子刊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250餘篇,曾獲中國電子顯微學會「錢臨照獎」以及郭可信傑出學者獎。
馬秀良研究員首先以自然界中的五次對稱開題,通過向聽眾們展示自然界中的對稱結構影像,再逐步過渡到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關於準晶的電子顯微學研究,進而引出電子顯微的主題內容。
報告中,以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發展為主線,生動地為大家講述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之初,電鏡的發明人與專利人之爭的歷史故事,「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電鏡的實際發明人Ruska雖不是電鏡的專利人,但最終得到科學界的認可,從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馬秀良講述了困擾海峽兩岸的中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的來歷以及中科院物理所與第一臺電鏡的淵源。通過位錯的電鏡觀察等經典案例講述材料透射電子顯微學的興起和發展,同時還講述了以色列學者發現準晶的始末以及中國科學家在準晶方面開展原創性研究的精彩歷史故事。
最後,馬老師以給透射電子顯微鏡戴上「眼鏡」的精妙比喻,介紹了在三代德國科學家的傳承和不懈努力下,像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及發展,在人類探知原子尺度的微觀領域,為其更加清晰地觀察奇妙的微觀世界所帶來空前的變革。
在交流環節,現場嘉賓積極圍繞電子顯微鏡的相關知識和電鏡的未來發展趨向向馬老師發問。馬老師幽默地回答聽眾們提出的精彩問題,並藉此為聽眾普及更多專業知識,分享自己在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所獲得的啟示。
作為廣東省首批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立兩年多來,匯聚了一大批海內外高層次專家人才,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廣泛開展學術交流的需求。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科研Café」活動目前已開展四期,每期通過邀請優秀的科學家分享不同領域專業知識,讓人們可以在輕鬆氛圍中開拓見識,共同探討嚴肅的科學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