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澤東明縣長興集鄉八號試點村臺,一座座小別墅拔地而起,今年十月底,這裡將成為4602位黃河灘區百姓的新家;在聊城東阿縣黃河大堤畔,萬畝牡丹連阡累陌,花開時節雍容華貴,將東阿裝扮成萬裡黃河上的最美地段;在泰安東平縣耿山口村的現代化社區裡,變身居民的村民們,拿著「三金」過上了令人羨慕的好日子……
作為沿黃九省區唯一地處東部、唯一沿黃又沿海的省份,山東將高水平編制規劃實施方案,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一批重大事項,「揚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唱響了黃河大合唱的最強音。◎山東商報·速豹新聞記者高玲
菏澤東明:灘區村民即將入住新房
「在黃河灘住了大半輩子,每天提心弔膽地過日子,就怕大水把房子衝壞了,現在再也不用愁了。」今年66歲的劉士魁是土生土長的黃河灘人,如今,他們一家五口即將住進位於長興集鄉八號試點村臺的新家。
東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黃河南岸,黃河入魯第一縣。「三年攢錢、三年墊房臺、三年建房、三年還帳。」曾是東明縣灘區村民逃不掉的魔咒。為了避免洪水漫灘,灘區百姓家家戶戶都墊了最少三四米高的房臺,鄰裡之間溝壑縱橫,下雨時積水嚴重,極不安全。
根據《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東明縣在黃河灘區建設24個村臺、外遷1個社區,涉及4個鄉鎮119680人,規劃總投資100.98億元,在全省17個涉及灘區遷建縣區中,東明縣遷建規模最大、任務最重,是全省黃河灘區遷建的主戰場。目前,馬集外遷安置社區已經完成縣級驗收,待市級驗收完成後即可啟動搬遷工作;長興集鄉八號村臺民居主體全部完工,正在進行院牆和地下管網施工,其他的村臺正在快速推進中。
據了解,長興集鄉八號村臺是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兩個試點村臺之一,涉及東黑崗、北許莊、姚莊、崔莊四個自然村,村臺佔地807畝,規劃建設安置房1141套,安置群眾4602人。
長興集鄉長王方領介紹,「我們的試點村臺房屋類型一共有10種,符合不同村民的需求,而且門窗、水錶、電錶、暖氣和太陽能也都全部安好,讓村民真正做到拎包入住。」據悉,試點村臺建成後,村民的住房安全、生活環境、生活條件都將得到極大改善。目前社區住宅已全部封頂,正在進行內外裝修。道路管網、學校、幼兒園和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正在抓緊建設,預計十月份左右達到入住條件。
聊城東阿:打造萬裡黃河最美地段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每年的4月中旬,中國油用牡丹觀光節在聊城東阿黃河岸邊隆重舉行。行走在黃河大堤上,萬畝盛開的牡丹花連阡累陌,雍容華貴,色豔香濃,豔若蒸霞,蔚為壯觀,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打卡。
東阿縣沿黃河57公裡。一直以來,東阿縣在不斷加固黃河堤壩、確保黃河安瀾的前提下,自覺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發展理念,大力發展植樹造林,據悉,整個大堤森林覆蓋率達到61%,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百裡生態長廊。通過推進綠色東阿、生態強縣建設,在百裡黃河岸邊打造綠色屏障,保護黃河、造福人民;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特色農業;不遺餘力保護傳承黃河文化,東阿縣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萬裡母親河,最美在東阿。」東阿黃河森林公園管理處副主任王尚勇介紹,東阿黃河森林公園沿黃邊界27.5公裡,規劃面積2446.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2%,園內集山、水、林、寺、墓、橋、堤、壩、閘、洞諸多景點於一體,有各種植物67科237種,野生動物300餘種,其中珍稀鳥類120餘種,僅喜鵲就有兩萬餘只。2004年東阿黃河森林公園被批准為市級森林公園,2008年被授予省級森林公園,2010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是迄今全國唯一在黃河衝積平原上建起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如今這裡已成為聊城市民觀光休閒的最佳去處之一。
濟寧曲阜:村民吃上「旅遊飯」
走進山東曲阜尼山腳下的魯源新村,一排排精美的別墅,整潔的街道,美麗的街心花園映襯其中,村民往來間有說有笑,儼然新時代的「桃花源」。
魯源新村位於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鎮,北依尼山,南鄰沂河。尼山聖境推出夜遊聖境項目後,許多外地遊客有了在景區附近住宿的需求,魯源新村抓住這一機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吃上了「旅遊飯」,旅遊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金鑰匙」。
作為村裡較早開民宿的村民,孔凡玲有著自己的「生意經」。「咱們村民們必須要抱團發展,不能打價格戰,大家齊心協力全都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孔凡玲家150平方米的小別墅,她和家人住在一樓,二樓、三樓的房間通過精心布置,改成了民宿。她通過加入村裡的民宿推廣微信群,在「美團」和其他旅遊APP上註冊信息,實現了線上和線下推廣,每逢周末、節假日,民宿的三個房間都能住滿,有時她還幫著鄰居的民宿安排客人。孔凡玲說,藉助「民宿經濟」,自己每年至少能掙三萬元。據介紹,目前,魯源新村村民開辦的民宿已近百家。
魯源新村黨總支書記劉承彪介紹,2019年魯源新村實現整體搬遷,建成了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的「別墅村」,2800餘人搬進了788套新房。村民未搬進新村之前,魯源新村就成立了旅遊經濟合作社,與曲阜市三孔文化旅遊服務公司合作開發了「裡仁美宿」項目。由三孔文化旅遊服務公司負責特色民宿品牌建設和管理運營平臺建設,魯源新村用集體宅基使用權入股,和投資方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如今,村裡成立了兩家物業公司,為尼山聖境景區、停車場、魯源新村提供物業管理、保潔保安和用工服務,有效解決了村莊200多人的就業問題。
泰安東平:拿上「三金」過上好日子
每天到小區裡的幼兒園接送兩個小孫女上學,然後到小區的公園裡和老鄉們嘮嘮嗑,就是徐玉常和老伴的主要工作。今年57歲的徐玉常是泰安東平縣耿山口村村民,依靠村集體企業分紅,徐玉常一家每年能夠領到十幾萬元的收入。曾經在黃河灘上生活了幾十年的他,做夢也沒想到能夠過上今天的好日子。
耿山口村作為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脫貧遷建試點村,是全省首個實現搬遷的黃河灘區村。三年攢錢,三年築臺,三年蓋房,三年還帳。耿山口村與黃河相伴了600多年,灘區人大多一輩子就幹三件事:種地、抗洪、蓋房,不斷重複著「抗洪—重建—抗洪」的悲情輪迴。據史料記載,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裡遭遇大小洪水40餘次。
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783戶、2331名村民離開黃河灘,搬進了樓房社區。新社區同步建設了居民樓、綜合服務樓、老年公寓、幼兒園、商業街等,居民樓全部安裝了中央空調、電梯、天然氣等,居民生活十分方便。
村民們不僅要安居還要樂業。在耿山口村支部書記耿進平的帶領下,耿山口村積極引進了銀河鞋業等多個企業,吸納兩千多位居民就業。此外,原村莊土地復墾後,村裡拿出1000畝土地進行流轉,盤活搬遷村民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等土地資源,由公司、合作社或種養大戶統一流轉經營,發展高效農業。
「上班拿薪金、土地拿租金、分紅拿股金,做新時代的『三金』農民。」如今,耿山口村已經規劃了以蔬菜種植和食用菌養殖項目為主的集農業種植、畜牧養殖、休閒農莊和高效經濟作物等多產業融合的新型農業經濟體。
[責任編輯:楊凡、崔中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