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2020-11-26 大眾日報

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也增加了人們對黃河這條河流本身的關注。

李白《將進酒》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詩,一言黃河水的發源地之高,二說黃河水最終流向了大海。

地理考察表明,黃河源頭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個發源地是明確的;黃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東,但在歷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搖擺的幅度很大,最北從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帶入渤海,最南從今天的江蘇北部入黃海。

中國人和黃河的關係久遠。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名著之一《尚書·禹貢》裡記載:導河積石,這裡所說的「河」就是指現在的黃河。學者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那麼這個記載距今也有3000年了。

人類文明的孕育離不開大江大河。正如埃及尼羅河定期泛濫,給河谷披上厚厚的淤泥,孕育出發達的農業文明,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但也有桀驁不馴的一面,黃河河道的搖擺不定,隨之帶來的是中國人利用黃河、改造黃河、與大自然鬥爭的宏偉經歷。

六次大改道,三次從山東入海

冬日的黃河水,遠望如明亮的綢帶,縈繞在濟南城北。和夏秋汛期相比,黃河水溫順了不少,河床只有洪峰期的一半,岸邊曲曲折折的沙土線說明了曾經的水位之高。

平靜的黃河水面下50多米,「萬裡黃河第一隧」正在緊張施工。10月30日,濟南市天橋區濼口黃河浮橋渡口旁的「泰山號」盾構機刀盤破土而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貫通,這是人類交通史上首次下穿地上「懸河」。

11月24日,中鐵十四局集團下屬電氣化公司濟南穿黃隧道書記兼總工程師馮立功接受記者採訪說:東線隧道完成之後,西線隧道將於12月或明年1月貫通,我們正在加緊進行機電設備安裝,預計明年10月份將建成通車。

根據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要求,濟南「攜河北跨」,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最終將呈現「十二橋一隧」格局;「黃河第一隧」建成後,汽車在上、地鐵在下,將同步穿黃。

濟南「攜河北跨」是不得已。黃河1885年(清朝鹹豐五年)改道後,黃河和南山之間一眼望穿,這也就是今天濟南中心城區南北方向城建空間只有12公裡的原因。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這「六大徙」在山東境內的概況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下遊東遷。舊道由河南滑縣(以下均為今地名)至河北巨鹿,東北向入海。新道由滑縣決口東流,至濮陽折向東北,經冠縣、茌平北境、平原去河北省,在舊道之南入渤海。

第二次,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又東遷。由河南濮陽經莘縣、聊城、茌平、高唐、商河、惠民、利津北去河北省入渤海。

第三次,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濮陽附近決口,由河北大名入衛河,經冠縣、高唐、平原、寧津、樂陵、無棣、陽信北去入渤海。

第四次,金章宗明昌五年,即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在河南原陽決口,由封丘東經東明、菏澤,在梁山、東平一帶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經東阿、平陰、長清、濟南、濟陽、利津北上入渤海,南派經嘉祥、魚臺到江蘇經淮河入黃海。

第五次,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黃河自河南開封東去。經曹縣、單縣去江蘇、在淤黃河口入黃海。

第六次,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遷為今河道、自河南經東明、東阿、平陰、長清、濟南、濟陽、濱州、利津、墾利入渤海。(下圖為黃河第六次改道)

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決銅瓦廂,分三支穿張秋運河,經小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黃河由此結束了700多年的由淮入海歷史,開始東流由渤海灣入海,也便是今天的黃河了。

細研黃河六次大改道可以發現:第一次大改道,黃河緊貼太行山東邊,然後斜向東北入海,只擦了山東西北一邊;第五次經由江蘇入海,也只擦了山東西南一邊;和山東關係深厚的改道是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其中第三次(北宋)、第四次(東漢)、第六次(清朝鹹豐年間)改道都是從山東入渤海。

黃河易改道的原因

新中國建立以來,因為生產力水平提高等原因,黃河歲歲安瀾,但在過去2500多年的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善淤,善決,善徙」成為其水文特徵。

黃河在歷史上容易改道,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青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黃河出三門峽之後,進入平原地區,正對以泰山為最高峰的泰沂山系阻擋,黃河無路可走,只能南北搖擺入海。二是黃河含沙量高,進入平原地區之後,流速減慢,河沙沉積,當河道淤墊抬高之後,河水只能從旁外溢。

歷史資料表明,黃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發生了4次大潰決。4次大潰決中,除1843年洪水被認為有歷史調查以來的最大洪水外,下遊河道淤墊是主要原因。

王青表示:因為泰山從山東中部凸起,阻擋了黃河水,這使山東整體比較宜居,否則今天山東很多地方就像黃河入海口一樣,地貌主題將是灘涂和草地,不適宜住人。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黃河易改道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比較乾燥,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夏、秋兩季,容易造成山洪爆發,河流猛漲。

黃河高原是黃河泥沙的大本營。陝、晉兩省黃河峽谷兩岸約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黃河粗沙的主要出產地。

黃河中遊地區的植被不斷遭到破壞。戰國以前,山陝原始植被良好,黃河下遊的決堤比較少。漢武帝時,徙民戍邊,山陝峽谷和涇渭北洛河上遊地區的人口迅速猛增。中唐以後,過去半農半牧地區迅速發展為農業區,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溝壑不斷蔓延。

最後,人為影響。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黃海。1855年前,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時有北衝,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黃河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達300年。

最近一次人為泛濫是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為阻止日軍西侵,蔣介石命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軍。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渤海。

黃河改道的影響

今年4月,歷經一個多月的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考古調查項目結束,此次調查、勘探工作共登記43處文物點。五六月份,山東省文物局組織驗收,專家們在發掘現場看到了黃河橫奪小清河的淤積土,層層疊疊,令專家們感到震驚。這說明,1855年黃河第六次改道之後,河道仍是不固定的,存在潰決、泛濫的情況。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青通過在黃河周邊的考古發掘認為,黃河一直是一條利弊同在的河流。一方面,黃河水和黃河衝積形成的黃淮海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另一方面,黃河泛濫對農業和手工業等的破壞性較大,山東地處下遊,受到的影響尤甚。考古發現,明清時期遺留在山東霑化、無棣、廣饒、高青等地的一些鹽場,有被黃河水淹沒的痕跡。在黃河中下遊的不少區域,還存在遺址空白區,這也與黃河水泛濫有關。

黃河改道,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北方的黃河故道地區,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都有以堌堆二字為後綴命名的村莊集鎮地名。在山東的菏澤到聊城的大範圍地勢低洼地區,至今存在大量的堌堆文化遺址,其中僅菏澤堌堆文化遺址就近500處,保存完好的有150處之多。

在古代,黃河沒有堤防,漫無邊際滾動,為了在這易於耕作但低洼的地區生存下來,人們將居住地增高,這樣就可以避免洪水侵襲。千百年來,一次次洪水,一次次增高,漸漸形成了這些高達數米、形若山丘的「堌堆」。

2014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東首次對菏澤堌堆文化進行大規模發掘。通過考古,一幅幅3000—5000年前當地先民的生活圖畫徐徐展開。古人利用平原上一處處天然形成的堌堆,在上面搭建房子,建造窯場製作工具,生生不息。

黃河改道,深刻影響了黃河流域城市發展和建設。金元之後,黃河改道逼近開封,滔滔的黃河水一次又一次地將北宋東京城連同昔日的鉛華淤沒殆盡,東京城最終被掩埋於地下。今天,黃河水一方面是沿河城市的飲用水源、景觀用水,一方面也對城市空間拓展造成影響。1855年黃河改道之後,濟南和黃河的距離迎來「最近接觸」,濟南向北發展受限,長期只能向東拓展,如果沒有現代橋隧技術,幾無破解之法。河南省會鄭州也是如此,受制於黃河阻礙,北跨黃河困難,只能向東大力發展「鄭東新區」。

在物理學上,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黃河泛濫,給先民造成生產生活困難的同時,也塑造出中國人自強不息、愈挫愈勇的品性,孕育出追求天人合一、社會大同的黃河文化。正是在治水的過程中,我國誕生了第一個能夠控制黃河中下遊的國家政權——夏王朝。學者考古發現,上古時期中原國家政權與霸主的交替大多與黃河中下遊各勢力集團的爭鬥有關。河南和山東的龍山文化有地區性的區別,但中遊地區在文化上明顯受到下遊文化的影響,這表明這一時期兩地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這個聯繫的紐帶就是黃河,為了防洪和灌溉,兩地的部落必須以聯姻等方式互相依靠。

因此,從大的方面來講,黃河潰決、改道,使中華先民較早地有了「統一」意識。畢竟,治理黃河水患是一項全流域的系統工程,單靠個體、局部的的力量完不成抵禦洪水災害的重任,為保障基本的生存發展權益,上下遊需要團結和協調一致,這客觀上增強了向心力,產生「天下一統」的訴求。

我國水利專家周志德曾撰文說:中國春秋時代約有170個國家,進入戰國時代,已經合併為7國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自此歷經兩千餘年,中國始終保持統一的狀態。促成中國統一的因素,除了社會人文原因,自然地理因素也很重要,黃河洪水大,泥沙多,河道淤積嚴重,造成堤防潰決,洪水泛濫,淹沒大片土地,帶來大量生命與財產的損失,這就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統一的訴求,既能動員所有的資源,又能指揮有關的群眾,才可以在黃河經常的威脅之下,給予應有的安全。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導)

相關焦點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正如埃及尼羅河定期泛濫,給河谷披上厚厚的淤泥,孕育出發達的農業文明,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但也有桀驁不馴的一面,黃河河道的搖擺不定,隨之帶來的是中國人利用黃河、改造黃河、與大自然鬥爭的宏偉經歷。六次大改道,三次從山東入海冬日的黃河水,遠望如明亮的綢帶,縈繞在濟南城北。和夏秋汛期相比,黃河水溫順了不少,河床只有洪峰期的一半,岸邊曲曲折折的沙土線說明了曾經的水位之高。
  • 再解「黃河改道」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為什麼黃河在1952年,改道流向了公海?現在終於知道了
    而黃河的多次改道,也是其獨特的標籤黃河最初是從流入渤海的,後來因為河水衝破河提,自然改道從江蘇流入大海。後來又改道現在山東的入海口。雖然現在河流和古代時期河流都是流入渤海,但入海口卻不一樣。現在的入海後在山東省境內。黃河經過多次改變流向,是有原因的首先,對渤海的影響。在古代,黃河是直接流入渤海灣的。由於人類的無知,就開始無節制的砍伐樹木。
  • 黃河改道有多恐怖?清朝時期黃河改道淹沒了兩個千年古城!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全長約5464公裡,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但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曾使千萬百姓受苦。黃河下遊泥沙沉積太多,河床年年增高,已經超過了兩岸的地面,黃河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河」,即「地上河」。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西漢時期江蘇的海岸線,當時江蘇東部地區都還在水下呢)以上這些造地運動都是中國進入文明時代後,我們的祖先親眼見證的滄海桑田,可見黃河和長江的威力之大。而再往前推個幾十萬年,山東就是一個島,河南、河北、天津、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全部都在海底下,這些地區都是黃河和長江堆出來的。
  • 感覺黃河經常改道,那麼長江為什麼不改道呢?
    黃河和長江都是我國的母親河,共同孕育了中華文明。但相對於長江而言,黃河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沛的水資源,還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在封建王朝時,黃河經常改道,每次改道都會對沿岸百姓造成數以萬計的損失,以及人口傷亡。
  • 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黃河,中華文明的搖籃,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水,人類早期的生活狀態也是逐水而居,在有水的周邊產生聚落。但所謂水火無情,水在人類文明的誕生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也給人類生存帶來了重大威脅。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是通過治水建立起來的。
  • 黃河改道探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
  • 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小街減凌溢洪堰小口子裁彎改道1951年凌汛王莊決口後,為解決利津窄河道凌洪威脅,經水利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黃委會、山東河務局查勘研究,決定在利津小街(今墾利)修建減凌溢洪堰。堰身在小街村北,大堤樁號206處,長200.6米,寬52米,堰頂高程12米(大沽基準面),用亂石和混凝土預製塊砌成。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原標題: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黃河從這裡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經常看中央一套的朋友對這一句宣傳語都不會陌生。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穿越9個省(區),流程5464公裡,最終於東營市境入海。
  • 母親河也很讓人糟心,決堤改道1500次,華北發展差與此有關
    但同時,黃河在古代也帶來了特別多的災害,深深地影響了生活在黃河沿岸的居民,也改變著中國歷史的走向。 歷史上黃河由於長期的改道,因此只要遇到大的降水,就會出現決口與泛濫,下遊平原的地理面貌和經濟發展,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統計過,近2500年的歷史中,黃河光決口與改道,就有近1500次之多,其中大的改道有6次。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注入渤海。自古以來,黃河以「善淤、善決、善遷」著稱,給黃河下遊地區的地理面貌和社會經濟帶來了重大影響。黃河的形成關於黃河形成時代的問題,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大禹號令各部,言出必行的規矩意識,變堵為疏治水方式,不僅使中國古代治水理念發生了質的飛躍,也對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黃河6次大遷徙 塑造德州地貌由於黃河的長期衝積、泛濫和遷徙改道的影響,造成了目前德州的地形地貌景觀。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最高處,位於夏津陳公堤高地,海拔32.6米(黃海基面,以下同),最低處位於慶雲東北,海拔5.3米。
  • 為什麼是黃河?
    圖/視覺中國走出來的人找到了活路,那些在黃泛區的留守者,面對土地的沙化、鹽場的沒落、大運河漕運消停帶來的劫難,絲毫看不到母親河的溫柔。而失去母親河的蘇北也由原先「借黃河漕運發展而來的富庶之地」變得災荒頻發,與海運河運齊頭並進的蘇南,差距越來越大,直到今天,也沒能逆風翻盤。
  • 圖說黃河入海口的古今變遷
    由於氣候、地勢以及流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黃河多次泛濫、改道。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開始,黃河下遊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黃河重大改道,已勢不可免,出現了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大改道。 這次黃河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不變,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過長壽津後,河水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向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後下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驊縣伏漪城)東入海。
  • 暴雨不斷,黃河下遊水患如何解決,根本原因是什麼?
    、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圖片來自百度百科·由於在下遊泥沙沉澱,不斷抬高黃河河面,為防止黃河改道所產生的損失,只得加固兩旁的黃河大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關於懸河,也就是地上河,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類似情況,尤其是一些大河流的中下遊地區,因河流改道和地勢較低,很容易被河水帶來大量泥沙而堆積越來越高
  • 黃河是什麼?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東決,從今山東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魯西豫東一帶。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黃河搶奪並破壞了黃河以南的淮河水系, 給淮河水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 黃河文化:黃河三角洲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與陸地變遷
    除黃河之外,境內還有數量不少的大小河流,例如,「禹開九河」中的徒駭河、鬲津河、馬頰河、鉤盤河等曾流經本區域,至今徒駭河、馬頰河、鉤盤河仍存。古代「四讀」之一的北瀆濟水,在隋代之前,曾是流經本區域的大河之一,後為大清河所代。從歷代史籍中,尚可得知古漯水、澠水、淄水、大清河等都曾穿流本區域。這些古今水系,為古代黃河三角洲先民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資料來源。
  • 黃河為什麼要「幾」字形繞開陝西?將幹流河道裁彎取直又會怎樣?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發源於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蜿蜒約5464公裡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以及山東9個省級行政區,最後匯入我國最大的內海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