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2021-01-17 信馬由韁說歷史

黃河,中華文明的搖籃,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水,人類早期的生活狀態也是逐水而居,在有水的周邊產生聚落。但所謂水火無情,水在人類文明的誕生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也給人類生存帶來了重大威脅。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是通過治水建立起來的。

黃河,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但在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黃河不僅展示了母親般的溫柔,也有狂躁不安的狀態。據統計,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給生活在黃河周邊的區域帶來了重大危害。

第一次重大改道

大禹治水後,黃河一直安靜的流淌在「禹河古道」中,造福於人類文明發展,但在經歷了夏商之後,黃河已經長期得不到治理,泥沙逐漸淤積,終於公元前602年,也就是周定王五年,黃河在黎陽宿胥口(今河南滑縣西南)決徙,主流由北流改向偏東北流,經今濮陽、大名、冠縣、臨清、平原、滄州等地於黃驊入海。

第二次重大改道

在秦朝鼎立關中,到兩漢時期,關中迎來了人口大爆發,與之伴隨的就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黃河的古稱是「大河」、「河水」,到西漢中後期,上遊泥沙俱下,河水逐漸渾濁,黃河、濁何這個名字也逐漸被人們叫出。到西漢末期,黃河久不治理,河患愈演愈烈,在王莽建立新朝三年,也就是公元11年,黃在魏郡(今河南濮陽西北)決口,肆虐汴渠、濟水間長達近六十載。到東漢明帝時期,也就是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當時中央政府決定治理黃河,由王景負責,王景主要採用修建黃河堤防和洩洪水閘的思路對黃河進行治理,工程開始後,先後動用了幾十萬勞工,工期一年左右施工約一年,對自河南滎陽至黃河入海口的黃河地段進行了整修, 王景治理黃河之後到唐朝末年的800多年,黃河一直處於相對安流的狀態,1000多年內沒有發生大型改道。

第三次重大改道

到兩宋時期,黃河下遊長時間沒有治理,又逐漸淤積,在公元1048年,也就是宋仁宗慶曆八年,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西南)商胡埽決口,改道北流,在今天津東南入海。

第四次重大改道

北宋末期,金朝南下,北宋經歷了靖康之恥,中央政府南遷,為抵抗金朝的攻勢,公元1128年,宋軍在李固陵決河,以水為兵,而黃河在決口後則南下往豫東北、魯西南,經由泗水進入淮河,經淮河入海。

第五次重大改道

宋朝南遷後,黃河就處於金朝治下,在此期間,黃河也就沒有進行過大的治理,到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決口,河入巨野,鄆城間分支,從此黃河北由利津入海,南「由泗入淮」。

第六次重大改道

南宋滅亡後,到元朝時期,黃河經歷一次大的治理,再到明朝時期,中央政府一直致力於黃河治理,黃河雖屢有決口,但並未發生重大改道,到明朝末年,戰亂致使黃河水防再次崩壞,到康熙年間,黃河威脅又日漸大增,康熙啟用靳輔治黃,取得較好的成效。但到了1855年,經過一段淤積,地方又是戰亂不休,中央政府掌控力逐漸衰弱,黃河則再次在蘭陽銅瓦廂決口,穿過壽張縣張秋鎮過運河入渤海。到光緒元年才全線築堤,次年造成,今下遊河道基本形成。

第七次重大改道

1938年,日本全面入侵中華,當時中央在黃河沿襲節節敗退,蔣政府無法,則再次以水為兵,在花園口決堤以擋日軍,此次人為決口使得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渤海。

相關焦點

  • 再解「黃河改道」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黃河是不是太任性了,想決口就決口?不,遊牧民族南下時決口最少
    黃河作為母親河滋養了中華文明,但這條母親河發起威來,也夠人受的。據統計,黃河下遊決口泛濫有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重大改道有6次。這是歷史上最北的一條黃河下遊故道,稱之為「山經大河」。而《禹貢》所記載的黃河流向是:河北深縣以上河段同山經大河河道,西南至今天津市濱海新區東南入渤海,稱之為「禹貢大河」。最後是《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其流向在河南濬縣西南古宿胥口後,最後從今天滄州黃驊東入渤海,史稱「漢志大河」。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正如埃及尼羅河定期泛濫,給河谷披上厚厚的淤泥,孕育出發達的農業文明,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但也有桀驁不馴的一面,黃河河道的搖擺不定,隨之帶來的是中國人利用黃河、改造黃河、與大自然鬥爭的宏偉經歷。六次大改道,三次從山東入海冬日的黃河水,遠望如明亮的綢帶,縈繞在濟南城北。和夏秋汛期相比,黃河水溫順了不少,河床只有洪峰期的一半,岸邊曲曲折折的沙土線說明了曾經的水位之高。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正如埃及尼羅河定期泛濫,給河谷披上厚厚的淤泥,孕育出發達的農業文明,黃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但也有桀驁不馴的一面,黃河河道的搖擺不定,隨之帶來的是中國人利用黃河、改造黃河、與大自然鬥爭的宏偉經歷。六次大改道,三次從山東入海冬日的黃河水,遠望如明亮的綢帶,縈繞在濟南城北。
  • 母親河也很讓人糟心,決堤改道1500次,華北發展差與此有關
    但同時,黃河在古代也帶來了特別多的災害,深深地影響了生活在黃河沿岸的居民,也改變著中國歷史的走向。 歷史上黃河由於長期的改道,因此只要遇到大的降水,就會出現決口與泛濫,下遊平原的地理面貌和經濟發展,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統計過,近2500年的歷史中,黃河光決口與改道,就有近1500次之多,其中大的改道有6次。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然而你知道嗎,在歷史上曾經有上千年,東營境內並無黃河,那麼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流入大海的?我市又是如何治理黃河的?從本期開始,黃河口晚刊將推出系列報導,帶您了解東營境內的黃河。一條黃龍深入大海黃河入海口位於我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黃河6次大遷徙 塑造德州地貌由於黃河的長期衝積、泛濫和遷徙改道的影響,造成了目前德州的地形地貌景觀。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最高處,位於夏津陳公堤高地,海拔32.6米(黃海基面,以下同),最低處位於慶雲東北,海拔5.3米。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大小改道不計其數。
  • 黃河改道探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有過多次改道,給中下遊特別是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建國後,下遊河道經過多次治理,河道基本上固定,災害減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灣。因為黃河入海攜帶大量泥沙,每年都有新生陸地形成。
  • 黃河改道有多恐怖?清朝時期黃河改道淹沒了兩個千年古城!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全長約5464公裡,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但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遊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曾使千萬百姓受苦。黃河下遊泥沙沉積太多,河床年年增高,已經超過了兩岸的地面,黃河成了名副其實的「天河」,即「地上河」。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黃河幹流進入黃淮海平原,最終形成東流入海的黃河水系。黃河河道的變遷由於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攜帶大量泥沙到達下遊,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濫。再加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造成森林、草原和溝洫系統的破壞,導致黃河決溢改道。黃河決溢範圍北到海河,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裡,大的改道有6次。
  • 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小街減凌溢洪堰小口子裁彎改道1951年凌汛王莊決口後,為解決利津窄河道凌洪威脅,經水利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黃委會、山東河務局查勘研究,決定在利津小街(今墾利)修建減凌溢洪堰。堰身在小街村北,大堤樁號206處,長200.6米,寬52米,堰頂高程12米(大沽基準面),用亂石和混凝土預製塊砌成。
  • 【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歷史上也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黃河下遊頻繁潰決泛濫,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無盡苦難。據記載,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在下遊決口的年份達543年,平均約4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決溢多次,總計決溢達1590次,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歷代決溢中,有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些則是統治者以水代兵、人為決口的結果。這些以水代兵的決溢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 為什麼是黃河?
    圖/視覺中國「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百害黃河的中下遊,在「善淤、善決」之後,往往會發展到「善徙」的地步。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圖為歷史上黃河的六次重大改道簡列表。
  • 感覺黃河經常改道,那麼長江為什麼不改道呢?
    黃河和長江都是我國的母親河,共同孕育了中華文明。但相對於長江而言,黃河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豐沛的水資源,還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危害。在封建王朝時,黃河經常改道,每次改道都會對沿岸百姓造成數以萬計的損失,以及人口傷亡。
  • 黃河全長多少千米 黃河到底有多長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遊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遊淤塞斷流約15公裡,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遊。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舉個例子:江蘇有個城市叫鹽城,顧名思義,這裡以前是盛產食鹽,歷史上這裡也確實曾是海鹽產地,但是今天的鹽城市區到大海的直線距離有三四十公裡,並不靠海,那以前這裡是如何產海鹽呢?(鹽城市區並不靠海)其實在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鹽城是一座濱海城市,並且鹽城周圍的地形非常適合曬鹽,因此出現了許多鹽場,故而得名鹽城。
  • 黃河下遊變「地上懸河」之謎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裡到底有多少沙子?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無論年輸沙量,還是平均含沙量,黃河在世界江河中都名列第一。
  • 黃河村臺懷想
    當我們一次次驅車進入黃河灘區,一次次在鄉間行走,一次次看見那些似是而非的風景,總有那麼一種淡淡的愁緒向我襲來。這讓我感覺到,美麗的風景,樸素的情感,卻無法在廣袤的黃河衝積平原上開花結果。
  • 圖說黃河入海口的古今變遷
    由於氣候、地勢以及流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黃河多次泛濫、改道。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開始,黃河下遊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黃河重大改道,已勢不可免,出現了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大改道。 這次黃河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不變,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過長壽津後,河水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向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後下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驊縣伏漪城)東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