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中華文明的搖籃,人類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水,人類早期的生活狀態也是逐水而居,在有水的周邊產生聚落。但所謂水火無情,水在人類文明的誕生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也給人類生存帶來了重大威脅。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是通過治水建立起來的。
黃河,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但在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黃河不僅展示了母親般的溫柔,也有狂躁不安的狀態。據統計,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給生活在黃河周邊的區域帶來了重大危害。
第一次重大改道
大禹治水後,黃河一直安靜的流淌在「禹河古道」中,造福於人類文明發展,但在經歷了夏商之後,黃河已經長期得不到治理,泥沙逐漸淤積,終於公元前602年,也就是周定王五年,黃河在黎陽宿胥口(今河南滑縣西南)決徙,主流由北流改向偏東北流,經今濮陽、大名、冠縣、臨清、平原、滄州等地於黃驊入海。
第二次重大改道
在秦朝鼎立關中,到兩漢時期,關中迎來了人口大爆發,與之伴隨的就是生態環境的破壞,黃河的古稱是「大河」、「河水」,到西漢中後期,上遊泥沙俱下,河水逐漸渾濁,黃河、濁何這個名字也逐漸被人們叫出。到西漢末期,黃河久不治理,河患愈演愈烈,在王莽建立新朝三年,也就是公元11年,黃在魏郡(今河南濮陽西北)決口,肆虐汴渠、濟水間長達近六十載。到東漢明帝時期,也就是公元69年(永平十二年),當時中央政府決定治理黃河,由王景負責,王景主要採用修建黃河堤防和洩洪水閘的思路對黃河進行治理,工程開始後,先後動用了幾十萬勞工,工期一年左右施工約一年,對自河南滎陽至黃河入海口的黃河地段進行了整修, 王景治理黃河之後到唐朝末年的800多年,黃河一直處於相對安流的狀態,1000多年內沒有發生大型改道。
第三次重大改道
到兩宋時期,黃河下遊長時間沒有治理,又逐漸淤積,在公元1048年,也就是宋仁宗慶曆八年,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西南)商胡埽決口,改道北流,在今天津東南入海。
第四次重大改道
北宋末期,金朝南下,北宋經歷了靖康之恥,中央政府南遷,為抵抗金朝的攻勢,公元1128年,宋軍在李固陵決河,以水為兵,而黃河在決口後則南下往豫東北、魯西南,經由泗水進入淮河,經淮河入海。
第五次重大改道
宋朝南遷後,黃河就處於金朝治下,在此期間,黃河也就沒有進行過大的治理,到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決口,河入巨野,鄆城間分支,從此黃河北由利津入海,南「由泗入淮」。
第六次重大改道
南宋滅亡後,到元朝時期,黃河經歷一次大的治理,再到明朝時期,中央政府一直致力於黃河治理,黃河雖屢有決口,但並未發生重大改道,到明朝末年,戰亂致使黃河水防再次崩壞,到康熙年間,黃河威脅又日漸大增,康熙啟用靳輔治黃,取得較好的成效。但到了1855年,經過一段淤積,地方又是戰亂不休,中央政府掌控力逐漸衰弱,黃河則再次在蘭陽銅瓦廂決口,穿過壽張縣張秋鎮過運河入渤海。到光緒元年才全線築堤,次年造成,今下遊河道基本形成。
第七次重大改道
1938年,日本全面入侵中華,當時中央在黃河沿襲節節敗退,蔣政府無法,則再次以水為兵,在花園口決堤以擋日軍,此次人為決口使得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