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不是太任性了,想決口就決口?不,遊牧民族南下時決口最少

2020-10-17 浩然文史

黃河九曲十八彎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東奔,流經川、甘、寧、蒙、陝等8個省區,在山東入海。黃河作為母親河滋養了中華文明,但這條母親河發起威來,也夠人受的。據統計,黃河下遊決口泛濫有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重大改道有6次。

黃河主要的改道情況

一、東漢之前的黃河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多泥沙的河流,先秦時古人習慣將黃河稱為「濁河」。到了秦漢時期,文獻記載黃河「河水重濁」。在唐之前,「河」字作為專名,只是指今天的黃河。到了唐代,「黃河」才開始成為其固定的稱呼。

大致在新石器時期開始,黃河就一直從今天的河北平原注入大海,因為當時兩岸未建設堤防,所以河道的流向極不穩定,一般稱之為漫流。由於河道的不穩定,經常導致河流決堤,並淹沒周邊的村莊。

在戰國之前曾經出現過三條黃河故道,分別見於《尚書·禹貢》、《山海經》與《漢書·地理志》中。這三本文獻中所記載的河流流向完全不一樣,《山海經》中說河流流向大致從太行山東麓北流,經今天巨鹿、深州、雄安新區(雄縣)、霸州至天津濱海新區入海(即塘沽北)。這是歷史上最北的一條黃河下遊故道,稱之為「山經大河」。

而《禹貢》所記載的黃河流向是:河北深縣以上河段同山經大河河道,西南至今天津市濱海新區東南入渤海,稱之為「禹貢大河」。

最後是《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其流向在河南濬縣西南古宿胥口後,最後從今天滄州黃驊東入渤海,史稱「漢志大河」。它與禹貢大河、山經大河一樣都是戰國之前所存在的古黃河,只是所記載的河流流向時間不同,所以見於三個文獻中的黃河走向也不同。

黃河故道秋色

這一時期,黃河下遊因沒有修築防洪的大堤,所以河道從來不受任何約束,黃河經常出現多條河流並存的局面。那時候河北平原人煙稀少,因此這種情況對當時的人們影響不大。

到了戰國中期,黃河下遊已經出現了修建堤防的記載。但好景不長,西漢文帝時黃河再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決口,之後河道淤泥逐漸增多。到了西漢末年時,在今天河南的鶴壁一帶已經出現了地上懸河的現象。這也是秦漢之後黃河中遊大面積墾殖,發展農業而造成的結果。

在整個西漢,懸河現象都特別的嚴重。決口最嚴重的一次是西漢末年,黃河水在今天濮陽一帶決口,洪水很快侵奪了淮河的故道,並且泛濫到了今天河南東部與山東西部等地,決口時間長達近20餘年。


黃河決堤

到了公元11年時,在今天河北大名一帶又一次決口,當時正值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朝」。為了保護自家的祖墳不受影響,王莽對黃河的泛濫採取了放任不管的的態度,任由河流泛濫到周邊的村莊。這次受災的時間長達60多年。

影視劇中的王莽

二、王景治河

不久新朝就被劉秀所滅亡了,東漢王朝建立。到了公元69年,東漢政府開始大規模地修築河道,命令水利專家王景治理泛濫的黃河。在王景的帶領下,近10萬人對黃河中下遊地段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

王景雕塑

王景利用地勢的高低對河流進行疏導和裁彎取直,同時對黃河下遊的淤泥進行整治。他利用水門控制法將洪水進行了阻隔,並開闢了新的河道。這條河道從今天的河南濮陽出發,經今天的山東德州、聊城等地,最終在山東濱州與東營一帶入海。這次改道也使得原來一直從河北平原入海的黃河,變成了從山東境內入海。

今天的黃河在山東東營入海(筆者攝)

因為王景這次對河道的疏通,近800年間黃河都沒有再出現過大的決口,史學家將這段歷史時期稱為「黃河安流期」。其實黃河之所以近800年沒有決口,除了王景治河的功績外,主要還跟黃河上遊生態好轉,水土流失情況減少有關。後世黃河泥沙含量較之前朝代整體要少了很多,所以關於黃河「濁河」的記載也很少見到了。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黃河決口最少的時間正好是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因為遊牧民族南下,漢人人口被迫南移,這樣一來,黃河流域周邊的環境也從農耕土地轉變為了少數民族的遊牧地,人地矛盾尖銳的問題也大大減輕。這些客觀因素也促使黃河地區的植被得到了保護,而一直到了唐末,黃河才再一次出現大規模的決口。

山西與陝西之間黃河禹門口(筆者攝)

文史君說

黃河是中國目前第二長、世界第五長的河流。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的黃河經常決堤,如何治理黃河,就成為幾千年來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大難題。在戰國之前黃河更是因為無人管理,導致河道任意漫流,每次大範圍的決堤都會殃及黃河兩岸的百姓。一直到漢代以後,這種狀況才得到改善,王景通過各項措施,抑制了黃河的水患。同時由於當時東漢以後黃河流域整體生態的改善,導致黃河水土流失情況逐漸減少,決堤情況也少了很多,於是人們就將這個時期稱為「黃河安流期」。

參考文獻

滿志敏等:《中國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2015年。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譚其驤:《東漢以後黃河何以安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黃河·黃土專刊),2018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黃河,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但在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黃河不僅展示了母親般的溫柔,也有狂躁不安的狀態。據統計,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給生活在黃河周邊的區域帶來了重大危害。
  • 中國安能救援隊連續五天五夜奮戰 鄱陽188米中洲圩決口成功實現合龍
    7月9日,鄱陽縣昌洲鄉中洲圩由於長時間浸泡,加之堤身土質差,抗滲能力弱,於當日21時35分左右潰堤, 決口長達188米,昌洲鄉15個行政村被淹,萬餘名群眾緊急轉移。此外,他們還根據重車、空車車速不同、進出場用時不同等特點,精確計算進出場時間,科學布置調度點位,有效保障了車輛快速到位。
  • 早安山東丨山東將動用直升飛機封堵張僧河決口;颱風對蔬菜價格影響...
    2019.08.14早安山東您的新聞資訊早餐>>>【直播:米26直升機起飛,封堵壽光張僧河決口】受颱風「利奇馬」影響,8月11日下午,濰坊壽光境內的彌河支流河堤發生垮塌,造成三處決口。8月14日,山東將動用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封堵張僧河決口。7:30分,閃電新聞現場直播,敬請關注。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在滑縣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縣西南沙集鎮約1.5公裡)以西扒開河堤,使黃河東流,在今山東巨野、嘉祥一帶,匯入泗水,奪淮入海。這次人為的決河使黃河不再進入河北平原,是黃河的第三次重大改道。從這一年至明嘉靖後期長達400年間,黃河下遊分成數股入淮,相互迭為主次,黃河下遊河道幹流的流勢逐漸南擺。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到第三紀中期的喜馬拉雅山運動時期,當渤海凹陷劇烈沉降至海平面以下時,黃河進入本區。黃河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約經過200萬年左右的衝刷、沉積,地殼不斷升高,海水逐漸下退,形成廣闊的黃泛大平原。德州所處地層沉積厚度達230米左右。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後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堵」為「疏」,治水成功。
  • 圖說黃河入海口的古今變遷
    由於氣候、地勢以及流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黃河多次泛濫、改道。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開始,黃河下遊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宋初  唐末宋初,由於下遊河口段淤高,排洩不暢,黃河曾出現多次決口。
  • 【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據記載,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在下遊決口的年份達543年,平均約4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決溢多次,總計決溢達1590次,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歷代決溢中,有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些則是統治者以水代兵、人為決口的結果。這些以水代兵的決溢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 為什麼是黃河?
    攝影/盧文到了水勢平緩,河面寬闊的河口鎮(現已消失),又以勾連中原商賈與塞外民族的「黃金水道」之形象,為黃河上遊畫上句點的同時,掀開了泥沙俱下的中遊序幕。圖/視覺中國就在她放緩腳步的同時,體內泥沙積澱,河床步步抬高,地上「懸河」出現,給了河流決口後放棄原有河床、另尋新道的理由,為黃河的頻繁擺動埋下了又一層伏筆。2擺動的黃河衝毀王朝相比上遊,中下遊尤其是下遊的黃河,似乎更不安分,以至於「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從漢時起,流傳至今。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並稱「四瀆」,這是我國古代四條擁有獨自入海口的河流,「兩條龍」長江、黃河自不必說,氣勢雄渾,一路浩蕩入海所向披靡。而淮河和濟水則比較悲催,被任性的黃河隨時擺布,濟水距離黃河太近,被侵了河道,已經消失。淮河的境況相對好點兒,只是一度被黃河奪了入海口。
  • 根據黃河三角洲的演變歷程,你知道有古代和近代的說法嗎?
    黃河三角洲是由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填海造陸而形成,黃河全長約6464公裡,流經8省區後浩浩蕩蕩進入渤海,中上遊以山地為主,中下遊以平原、丘陵為主,河流中段途經黃土高原,因此攜帶了大量泥沙,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會產生16億噸的泥沙,其中12億噸流入大海,4億噸常年留在黃河下遊形成衝積平原和為入海口填充陸地。
  • 黃河村臺懷想
    歷史上的菏澤黃河決溢改道頻繁,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黃河下遊決溢達1590次,較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 再解「黃河改道」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19561月29日19時10分,爆破堰前圍堤分洪,因堰前積冰插塞,出水量不大,未能取得減凌分洪的效果,至23時45分王莊決口,水位回落,溢洪堰過水停止。此次運用溢洪堰,因經驗不足,分洪決策晚,出水慢,未達預期目的。黃河南展寬工程興建後,溢洪堰和分洪區的部分已包括於展寬區內,溢洪堰工程廢棄。
  • 黃河下遊變「地上懸河」之謎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裡到底有多少沙子?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無論年輸沙量,還是平均含沙量,黃河在世界江河中都名列第一。
  • 黃河是什麼?
    由於研究地段不同,研究角度各異,學者們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其中的一個主流觀點是:黃河演化包括三個主要階段。但由於其自遠古以來就是多泥沙河流,因此在過去的幾千年裡,黃河經常泛濫決口黃河決口泛濫圖(宋代,馬元)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這「六大徙」在山東境內的概況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下遊東遷。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這「六大徙」在山東境內的概況如下: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下遊東遷。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然而你知道嗎,在歷史上曾經有上千年,東營境內並無黃河,那麼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流入大海的?我市又是如何治理黃河的?從本期開始,黃河口晚刊將推出系列報導,帶您了解東營境內的黃河。一條黃龍深入大海黃河入海口位於我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 日軍進攻鄭州,蔣介石炸毀花園口堤壩,曾親眼目睹炸出黃河蛟龍?
    各說紛紜,有人認為龍是完全虛構的生物,根本就不存在;也有觀點認為龍是存在的,如果十二生肖只有龍不存在很不合理,龍真實存在,只是一般人遇不到。有傳言稱,當今世界上僅存三條蛟龍,其中一條在蔣介石炸黃河的時候就被發現了,當時稱為花園口慘案。花園口慘案,是中國抗戰史上與文夕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的三大慘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