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九曲十八彎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東奔,流經川、甘、寧、蒙、陝等8個省區,在山東入海。黃河作為母親河滋養了中華文明,但這條母親河發起威來,也夠人受的。據統計,黃河下遊決口泛濫有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重大改道有6次。
黃河主要的改道情況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多泥沙的河流,先秦時古人習慣將黃河稱為「濁河」。到了秦漢時期,文獻記載黃河「河水重濁」。在唐之前,「河」字作為專名,只是指今天的黃河。到了唐代,「黃河」才開始成為其固定的稱呼。
大致在新石器時期開始,黃河就一直從今天的河北平原注入大海,因為當時兩岸未建設堤防,所以河道的流向極不穩定,一般稱之為漫流。由於河道的不穩定,經常導致河流決堤,並淹沒周邊的村莊。
在戰國之前曾經出現過三條黃河故道,分別見於《尚書·禹貢》、《山海經》與《漢書·地理志》中。這三本文獻中所記載的河流流向完全不一樣,《山海經》中說河流流向大致從太行山東麓北流,經今天巨鹿、深州、雄安新區(雄縣)、霸州至天津濱海新區入海(即塘沽北)。這是歷史上最北的一條黃河下遊故道,稱之為「山經大河」。
而《禹貢》所記載的黃河流向是:河北深縣以上河段同山經大河河道,西南至今天津市濱海新區東南入渤海,稱之為「禹貢大河」。
最後是《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其流向在河南濬縣西南古宿胥口後,最後從今天滄州黃驊東入渤海,史稱「漢志大河」。它與禹貢大河、山經大河一樣都是戰國之前所存在的古黃河,只是所記載的河流流向時間不同,所以見於三個文獻中的黃河走向也不同。
黃河故道秋色
這一時期,黃河下遊因沒有修築防洪的大堤,所以河道從來不受任何約束,黃河經常出現多條河流並存的局面。那時候河北平原人煙稀少,因此這種情況對當時的人們影響不大。
到了戰國中期,黃河下遊已經出現了修建堤防的記載。但好景不長,西漢文帝時黃河再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決口,之後河道淤泥逐漸增多。到了西漢末年時,在今天河南的鶴壁一帶已經出現了地上懸河的現象。這也是秦漢之後黃河中遊大面積墾殖,發展農業而造成的結果。
在整個西漢,懸河現象都特別的嚴重。決口最嚴重的一次是西漢末年,黃河水在今天濮陽一帶決口,洪水很快侵奪了淮河的故道,並且泛濫到了今天河南東部與山東西部等地,決口時間長達近20餘年。
黃河決堤
到了公元11年時,在今天河北大名一帶又一次決口,當時正值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朝」。為了保護自家的祖墳不受影響,王莽對黃河的泛濫採取了放任不管的的態度,任由河流泛濫到周邊的村莊。這次受災的時間長達60多年。
影視劇中的王莽
不久新朝就被劉秀所滅亡了,東漢王朝建立。到了公元69年,東漢政府開始大規模地修築河道,命令水利專家王景治理泛濫的黃河。在王景的帶領下,近10萬人對黃河中下遊地段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
王景雕塑
王景利用地勢的高低對河流進行疏導和裁彎取直,同時對黃河下遊的淤泥進行整治。他利用水門控制法將洪水進行了阻隔,並開闢了新的河道。這條河道從今天的河南濮陽出發,經今天的山東德州、聊城等地,最終在山東濱州與東營一帶入海。這次改道也使得原來一直從河北平原入海的黃河,變成了從山東境內入海。
今天的黃河在山東東營入海(筆者攝)
因為王景這次對河道的疏通,近800年間黃河都沒有再出現過大的決口,史學家將這段歷史時期稱為「黃河安流期」。其實黃河之所以近800年沒有決口,除了王景治河的功績外,主要還跟黃河上遊生態好轉,水土流失情況減少有關。後世黃河泥沙含量較之前朝代整體要少了很多,所以關於黃河「濁河」的記載也很少見到了。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黃河決口最少的時間正好是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因為遊牧民族南下,漢人人口被迫南移,這樣一來,黃河流域周邊的環境也從農耕土地轉變為了少數民族的遊牧地,人地矛盾尖銳的問題也大大減輕。這些客觀因素也促使黃河地區的植被得到了保護,而一直到了唐末,黃河才再一次出現大規模的決口。
山西與陝西之間黃河禹門口(筆者攝)
黃河是中國目前第二長、世界第五長的河流。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史上的黃河經常決堤,如何治理黃河,就成為幾千年來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大難題。在戰國之前黃河更是因為無人管理,導致河道任意漫流,每次大範圍的決堤都會殃及黃河兩岸的百姓。一直到漢代以後,這種狀況才得到改善,王景通過各項措施,抑制了黃河的水患。同時由於當時東漢以後黃河流域整體生態的改善,導致黃河水土流失情況逐漸減少,決堤情況也少了很多,於是人們就將這個時期稱為「黃河安流期」。
滿志敏等:《中國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2015年。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譚其驤:《東漢以後黃河何以安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黃河·黃土專刊),2018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