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歷史上也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黃河下遊頻繁潰決泛濫,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無盡苦難。據記載,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在下遊決口的年份達543年,平均約4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決溢多次,總計決溢達1590次,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歷代決溢中,有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些則是統治者以水代兵、人為決口的結果。這些以水代兵的決溢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宋臣杜充掘河阻金兵
據史料記載,北宋兩淮地區(今豫東、皖北、蘇北)是當時較為富饒繁華的地區。唐中期以後,關中平原及河洛地區歷經戰亂漸漸衰落,而汴州(今開封)利用便利的水運,漸漸繁盛起來。
建炎元年(1127年),喜好功名、缺少謀略的杜充升任天章閣待制、北京大名府留守,後遷任樞密直學士。金國第二次伐宋攻破開封前夕,時任東京留守杜充自詡「帥臣不得坐運帷幄,當以冒矢石為事」。但當金軍一來,杜充卻不敢與之交鋒,下令開決黃河大堤,使黃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圖以此阻擋身後追兵。
杜充決河非但沒有阻止金國東路軍,還致使當地百姓被淹死20萬人以上,因流離失所和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北宋最為富饒繁華的兩淮地區毀於一旦,近千萬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
蒙古軍隊決堤寸金澱
到了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在蒙古人的追擊下,金哀宗南下開封,隨後逃到距開封100多公裡的歸德(今商丘)。當時,金兵試圖決黃河水淹蒙古軍隊,結果派出去決堤的部隊全軍覆沒。
隨後,蒙古軍隊一不做二不休,將計就計決黃河大堤想要水淹歸德,沒想到歸德地勢高,黃河水竟繞城而去。但泛濫的黃河,卻給開封周邊造成了巨大危害。
1234年,趁著金朝危亡,南宋軍隊北上與蒙古人爭奪中原。為阻擋宋朝軍隊,蒙古人再次決黃河大堤,這一次地點選在開封城北僅10多公裡的寸金澱,造成了黃河歷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明朝水淹開封城
史料記載,明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第三次攻打開封城,吸取上兩次教訓,改攻城為圍城。崇禎命山東、河北、湖北等省官兵前去「剿匪」,各路大軍皆潰敗。
李自成軍圍困開封半年,明軍計劃決河水淹李自成軍。李自成軍得知後,移師高處,同時驅掠民夫數萬反決馬家口灌城。河水從開封北門入、東南門出, 城內一片汪洋,百萬百姓受災。
1938年花園口決堤
1938年,日本全面入侵,國民黨在黃河沿線節節敗退。為阻止日軍西進,6月9日,國民政府決定以水代兵,下令決開位於鄭州市區北郊的花園口,史稱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後,黃河水順著賈魯河迅速下洩。第二天,黃河中上遊降下一場暴雨,黃河水量猛增,花園口決口處被衝大,淤塞的趙口也被大水衝開。趙口和花園口兩股水流匯合後,賈魯河開始外溢,漫溢的河水衝斷隴海鐵路,浩浩蕩蕩向豫東南流去。河水淹沒了中牟、開封、尉氏、扶溝、西華、淮陽等地,淹沒了淮河堤岸,衝斷了蚌埠附近的淮河鐵路大橋,形成一片汪洋。
「百裡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無徑荒草狐兔跑,澤國蘆葦蛤蟆鳴。」這就是劫難後黃泛區的真實寫照。
歷史從未遠去,戰亂年代的以水為兵給人民帶來無盡的苦難,但也正是這一次次決口淹城,給開封留下了「城摞城」的奇觀。新時代,新徵程,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讓母親河安瀾無恙、奔流不息,才能更好地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落地實施,造福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
全媒體記者:張苗苗
原標題:《【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