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2020-12-07 澎湃新聞

【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2020-12-04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歷史上也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黃河下遊頻繁潰決泛濫,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無盡苦難。據記載,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在下遊決口的年份達543年,平均約4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決溢多次,總計決溢達1590次,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歷代決溢中,有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些則是統治者以水代兵、人為決口的結果。這些以水代兵的決溢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宋臣杜充掘河阻金兵

據史料記載,北宋兩淮地區(今豫東、皖北、蘇北)是當時較為富饒繁華的地區。唐中期以後,關中平原及河洛地區歷經戰亂漸漸衰落,而汴州(今開封)利用便利的水運,漸漸繁盛起來。

建炎元年(1127年),喜好功名、缺少謀略的杜充升任天章閣待制、北京大名府留守,後遷任樞密直學士。金國第二次伐宋攻破開封前夕,時任東京留守杜充自詡「帥臣不得坐運帷幄,當以冒矢石為事」。但當金軍一來,杜充卻不敢與之交鋒,下令開決黃河大堤,使黃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圖以此阻擋身後追兵。

杜充決河非但沒有阻止金國東路軍,還致使當地百姓被淹死20萬人以上,因流離失所和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北宋最為富饒繁華的兩淮地區毀於一旦,近千萬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

蒙古軍隊決堤寸金澱

到了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在蒙古人的追擊下,金哀宗南下開封,隨後逃到距開封100多公裡的歸德(今商丘)。當時,金兵試圖決黃河水淹蒙古軍隊,結果派出去決堤的部隊全軍覆沒。

隨後,蒙古軍隊一不做二不休,將計就計決黃河大堤想要水淹歸德,沒想到歸德地勢高,黃河水竟繞城而去。但泛濫的黃河,卻給開封周邊造成了巨大危害。

1234年,趁著金朝危亡,南宋軍隊北上與蒙古人爭奪中原。為阻擋宋朝軍隊,蒙古人再次決黃河大堤,這一次地點選在開封城北僅10多公裡的寸金澱,造成了黃河歷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明朝水淹開封城

史料記載,明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第三次攻打開封城,吸取上兩次教訓,改攻城為圍城。崇禎命山東、河北、湖北等省官兵前去「剿匪」,各路大軍皆潰敗。

李自成軍圍困開封半年,明軍計劃決河水淹李自成軍。李自成軍得知後,移師高處,同時驅掠民夫數萬反決馬家口灌城。河水從開封北門入、東南門出, 城內一片汪洋,百萬百姓受災。

1938年花園口決堤

1938年,日本全面入侵,國民黨在黃河沿線節節敗退。為阻止日軍西進,6月9日,國民政府決定以水代兵,下令決開位於鄭州市區北郊的花園口,史稱花園口決堤。

花園口決堤後,黃河水順著賈魯河迅速下洩。第二天,黃河中上遊降下一場暴雨,黃河水量猛增,花園口決口處被衝大,淤塞的趙口也被大水衝開。趙口和花園口兩股水流匯合後,賈魯河開始外溢,漫溢的河水衝斷隴海鐵路,浩浩蕩蕩向豫東南流去。河水淹沒了中牟、開封、尉氏、扶溝、西華、淮陽等地,淹沒了淮河堤岸,衝斷了蚌埠附近的淮河鐵路大橋,形成一片汪洋。

「百裡不見炊煙起,唯有黃沙撲空城。無徑荒草狐兔跑,澤國蘆葦蛤蟆鳴。」這就是劫難後黃泛區的真實寫照。

歷史從未遠去,戰亂年代的以水為兵給人民帶來無盡的苦難,但也正是這一次次決口淹城,給開封留下了「城摞城」的奇觀。新時代,新徵程,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讓母親河安瀾無恙、奔流不息,才能更好地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落地實施,造福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

全媒體記者:張苗苗

原標題:《【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時間凝固在黃河泥沙裡 「城摞城」的開封地下摞著什麼「寶貝」?
    灰陶嬪伽□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周斌實習生劉曉晴八朝古都開封地下文物遺存豐富。開封作為中國北宋時期的首都最負盛名,因遭黃河多次淹沒城池,造就了開封「城摞城」奇觀。考古發現,如今的開封城下疊壓著六座城池。
  • 河南開封發出雲中邀約:到最美開封 賞盛世清明
    開封今年以一臺雲播出的清明特別節目,探索傳統文化節日新的「打開方式」,從雲端向世人展示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亦古亦今的時代魅力,共同點亮中華清明文化之美。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說:「我們主辦的清明文化節,在開封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舉辦了11屆。
  • 黃河曾水淹開封7次,河床升高成為「地上懸河」,而如今卻被馴服
    黃河與長江是中國的&34;,古中國便發源於兩河流域,人們生活離不開水源,所以長江黃河以及眾多的河流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其中黃河雖然對人們有益,但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可以想像的災難,比如說洪水,黃河是一條比較特殊的河流,因為黃河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所以整體的水質偏黃色,而且它的河床有大量的泥沙堆積。
  • 你從未見過的黃河全貌,美哭了!
    你沒見過的黃河全貌,美哭了!中國發源於黃河、長江流域,不過人們總是習慣於把黃河成為母親河。  黃河於中國,好比尼羅河於埃及,恆河於印度,幼發拉底河於古巴比倫。    李白有一首詩是這樣子形容黃河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天地悠悠,歲月無痕,黃河之水,天上來,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都有一條黃河。
  • 四川省委網信辦謝錦蓉:講好黃河故事 提升黃河文化認同感
    映象網訊(記者 燕子丹/文 王浩峰/圖)「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此次活動將進一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將會對沿黃兩岸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帶來巨大的提升。」
  • 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黃河,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母親河,但在華夏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黃河不僅展示了母親般的溫柔,也有狂躁不安的狀態。據統計,從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0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給生活在黃河周邊的區域帶來了重大危害。
  • "徒步黃河"考察隊開封朱仙鎮探訪"年畫之源"
    2月23日,青島市國學學會和本報共同發起的「徒步黃河,弘揚國學」文化考察隊來到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年畫一條街,對年畫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一探究竟。據了解,現在朱仙鎮木版年畫不僅被貼在門上 、牆上,還作為工藝品被博物館收藏,甚至被選為「國禮」饋贈外國友人。
  • 什麼是黃河?一部《黃河史》的現代啟示
    比如秦統一後對黃河進行了統一管理,減少了自戰國以來各國以鄰為壑、以水代兵所造成的人為黃河水害,拆除了阻礙水流的工事和妨礙交通的關卡,《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載有「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即是指此項事業,後世亦有許多關於秦堤的傳說,如河南濮陽縣有「秦始皇跑馬修金堤」的故事。
  • 黃河的形成與河道變遷
    元代以後,黃河下遊分成數股在今黃河以南、淮河以北、賈魯河潁河以東、大運河以西的黃淮平原上不斷泛濫、決口和改道。為保護祖陵和漕運的暢通,明朝政府儘可能使黃河的幹流保持在開封、徐州一線上。從明嘉靖後期至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在這300年間,「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黃河由此演變為單股匯淮入海。
  • 初心之路|黃河「鎮河鐵犀」河道修防工:一家三代接力保安瀾
    這是明朝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災而建。鐵犀面河而臥,表達了人民根除河患的強烈願望。而在當地群眾眼裡,黃河河道修防工才是真正的鎮河鐵犀。自古以來,黃河之險在於「腰」,河南開封恰好就在這腰眼上。歷史上,開封因水而興,也飽受黃河水患。對新中國成立前的開封而言,黃河可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 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總長度僅次於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主要的發源地,孕育了華夏文明幾千年。形成了西安,洛陽、開封等歷史文化古都。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存在。黃河的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220條。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裡的有76條。流域面積大於10,000平方公裡的有11條。這些大的支流形成了黃河水的主體。
  • 再解「黃河改道」
    地理考察表明,黃河源頭在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這個發源地是明確的;黃河的入海口如今是山東,但在歷史上,入海口不固定,南北搖擺的幅度很大,最北從今天的天津、河北一帶入渤海,最南從今天的江蘇北部入黃海。中國人和黃河的關係久遠。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名著之一《尚書·禹貢》裡有記載:導河積石。
  • 河南開封最有名的文物是一座琉璃塔,歷經37次地震依然保存完好
    隨著新春佳節的臨近,很多人的過年方式也在慢慢的轉變,從以前只在自己家裡呆著,變成了去旅遊過年,感受不同地方的年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一次我們的旅行來到了千年古都開封,看看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呢?
  • 開封年度記憶:2013年,開封正式被認定為「八朝古都」
    全媒體記者 康冀楠 開封是一座擁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作為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八個朝代在此建都。歲月的洗禮,使開封這座城市有非同一般的從容和氣度,有說不盡的故事,有許多人文遺蹟和自然景觀。2013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國古都學會2013年(開封)年會在古都開封召開,與會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中國古都學會2013 年 (開封)年會宣言》,正式認定開封為「八朝古都」和「中華名城」。
  • 黃河是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
    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35千克/立方米,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據水文監測,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中遊的黃土高原地區,自河口鎮至潼關區間的輸沙量就佔了全河輸沙量的90%以上,尤其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內約11.20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內,來沙量就佔了全河的56%,年輸沙量達9億多噸。但到了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由於河床坡度變小,流速急劇緩慢。
  • 黃河是什麼?
    因此在過去的幾千年裡,人們對黃河的研究探索從未停止!直到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幾十萬年悠久歷史黃河的衝刷,構建了最美麗的土地!因此,我們探索黃河的前世今生,就如同探索人類自身的歷史一樣,持久,艱難,但是必須進行下去!參考資料[1] 劉志傑.
  • 河南開封有一座琉璃塔,歷經37次地震依然保存完好,在當地很有名
    說到開封,首先想到的就是這裡的開封塔,開封塔有著天下第一塔的美譽,我們會發現這座塔並不是很高,這裡有什麼歷史故事,還有天下第一塔的稱號呢?不管什麼時候來開封,我都會來看看開封鐵塔,鐵塔公園是中國百家名園之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角,這座建於北宋黃佑元年的琉璃塔,歷經千年滄桑,依然屹立不倒,向世人默默地展示著北宋人的剛正不阿,氣勢恢宏,技藝精湛,整個塔高55.88米,共13層八角形,因這裡曾是開寶寺,故又稱 "開寶寺塔"。
  • 建設河南水博物館、河南省黃河實驗室……關於黃河,未來我省還有...
    關於黃河,一直都有許多人牽掛。9月16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層科技論壇在鄭州召開。研究實施桃花峪水庫工程、謀劃建設河南水博物館、推進黃河文化和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紛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 黃河與德州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人們習慣把「九河」代指德州。顧炎武過德州,留下「九河冰壯尨狐出,十二城荒白鶴棲」詩句。禹城市十裡望鎮的具丘山,倫鎮的禹息故城,都是大禹治水的重要遺蹟。大禹治水不單純是水利活動,更重要的是政治活動和經濟活動。大禹治水之前,黃河流經德州,沒有固定的河道,泛濫成災,導致原始農業生產水平很低。
  • 黃河魛魚消失幾十年後重現,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聽聞黃河入海口發現了黃河魛魚成年活體,雖遠在千裡之外,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環境監測站站長王佔海也感到十分高興:「我們的母親河水環境有所改善了。」黃河魛魚曾經是活躍在黃河下遊和入海口的一種魚類,因為其肉質鮮美而成為頂級食材,一度受到追捧成為餐桌上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