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寧,天下平。關於黃河,一直都有許多人牽掛。9月16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層科技論壇在鄭州召開。
研究實施桃花峪水庫工程、謀劃建設河南水博物館、推進黃河文化和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紛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保障】
我省將構建「一軸兩翼三水」的水安全保障格局,研究實施桃花峪水庫工程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公裡,是我國第二大河,而黃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談到黃河流域水安全的話題時,河南省水利廳廳長孫運鋒表示,我省將打造與現有河渠大連通的興利除害現代水網體系,形成系統完善、豐枯調蓄、循環暢通、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水安全保障格局,構建「一軸兩翼三水」的水安全保障格局。
其實,早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孫運鋒就向河南商報記者介紹過此事。其中,一軸是以黃河為主軸,兩翼是連通沿黃南、北供水區,實現本地水、黃河水、外來水三水匯流。
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省將加快水土保持步伐,重點對尚未治理的1.4萬平方公裡水土流失區域,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整治。
此外,為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我省將研究實施桃花峪水庫工程。
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桃花峪水庫是納入《黃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的重大水利項目,是黃河幹流規劃建設的一座大型水庫。桃花峪水庫在保障黃河下遊防洪安全、灘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供給方面的作用巨大,有效防控黃河下遊中常洪水,進一步減輕下遊防洪壓力,為黃河下遊灘區居民長遠發展創造條件,為黃河下遊提供水資源保障。
孫運鋒還表示,為提高我省的引黃能力,我省將實施一批重大引黃工程。通過建設小浪底南、北岸、趙口二期、西霞院輸水灌區4大灌區,發展引黃灌溉面積303萬畝,屆時我省年新增引黃能力9.2億立方米,可以優化配置水資源。
我省要謀劃建設河南水博物館,近期還要重點建設七大工程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講好黃河故事,意義重大。
孫運鋒說,我省水利部門將支持鄭州建設中國黃河博物館,洛陽建設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支持鄭州、開封等建設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
另外,下一步,我省將謀劃建設河南水博物館,展示和弘揚中原水文化。孫運鋒表示,我省將推進黃河文化和大運河文化融合發展。大運河河南段包括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洛河、索須河、賈魯河)、永濟渠(衛河)、京杭大運河會通河段等,共計686公裡。
據孫運鋒介紹,近期,河南省水利部門還謀劃了7類重大水利工程,總投資1449億元,緊盯黃河防洪、灘區居民安全發展、生態保護修復、供水保障等突出問題,重點建設七大工程,分別為:黃河下遊封丘倒灌區安全建設(貫孟堤擴建)工程;灘區綜合治理工程;桃花峪水庫工程;小浪底水庫庫周(河南省)地質災害影響處理;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城鄉供水一體化水源工程。
【院士觀點】
A、增加「美麗黃河」平臺,適時地恢復「黃河國際論壇」
據介紹,這次論壇旨在探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路徑,形成政策性和專業性相結合的政策建議報告,共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水利事業跨越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多位院士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表示,黃河水少沙多,上世紀90年代末,黃河水生態退化嚴重。「何為高質量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告別過去注重數量、規模、速度和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增長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而追求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夏軍建議,要積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思維、系統治理、系統管控的戰略規劃。加強黃河綜合治理基礎的「水—土—氣—生—經濟—社會」系統的過程規則、機理認識與科技創新。
在平臺方面,可考慮增加「美麗黃河」,包括監控、評估與人工智慧型的決策支持,進一步擴展到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及流域管理。建議適時地恢復「黃河國際論壇」,學習國際上與流域科學相關的一些經驗。
B、建設河南省黃河實驗室,給黃河裝上一個「智慧大腦」
今年8月底,河南省黃河實驗室籌建方案專家論證會曾在鄭州召開,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黃河實驗室將作為河南省實驗室建設的突破口和科技創新支撐國家戰略的結合點、著力點,立足河南,面向全流域、多學科進行謀劃,努力打造全國領先、全球一流的科技聚集協同科研創新平臺,為衝刺國家實驗室儲備力量。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學教授、河南省時空大數據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家耀也建議,要建設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河南省黃河實驗室。匯聚一批相關領域全球領先的科研團隊,建設整合一批先進的具有流域特色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構建一個功能強大的「中樞」作用的黃河「智慧大腦」。
(編輯:劉夢鴿 吳冰 施尚景)
【來源:河南商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