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橋:巨龍臥波築通途

2020-12-06 大河網

    □本報記者宋敏

    滎陽市廣武鎮,桃花峪黃河大橋上,車流滾滾,川流不息。登臨高地極目遠眺,大河之上飛架南北的大橋,與邙山、黃河勾勒出了一幅建築與自然相互映襯的圖畫,成為黃河中下遊分界線的地標。

    滔滔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卻也曾以天險阻斷南北交通。如果說桃花峪黃河大橋是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顆明珠,改革開放以來,從一座橋到一串橋,這樣的明珠已經串成了一條璀璨的「項鍊」。

    黃河上的橋,見證了無數仁人志士「交通興國」的夢想,銘刻著河南人民終於建起「自己的橋」的榮耀,展現著今日黃河上巨龍臥波築通途的興盛景象。

    第一橋承載一段歷史

    有人說,一個好的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改革開放後我省第一座黃河公路大橋,就是一首意境悠遠的交響曲,一首動人心魄的史詩。

    1986年,一座現代化公路大橋,越激流、跨險灘,巍然飛架在大河之上。

    而在此之前,在我省上至洛陽、下至豫魯省界的400多公裡黃河河道上,沒有一座公路橋梁。1970年,黃河老鐵路橋被改作公路橋用,僅供汽車單向交替行駛,車多路窄,經常「腸梗阻」。最早參加鄭州黃河公路大橋設計建設、如今是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的劉東旭說,「那時人們如果從新鄉到鄭州開會,凌晨兩三點就得去橋頭排隊,運氣好的話,早上七八點過河,開完會回來還得排隊等過河。」

    1983年,拖了多年的建橋動議終於開始付諸行動。然而,在黃河被稱為「豆腐腰」的河道上造橋,工程異常複雜艱巨。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的建設成功,是舉全省之力、社會各有關方面通力協作的結果,最關鍵是解放了思想,勇於改革。」劉東旭說,比如打破常規,實行跨部門多家分段承包施工的競爭機制,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和責任制,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

    從大橋設計到施工,鄭州黃河公路大橋成功運用了一系列先進科學技術。在大橋建設中,大直徑混凝土鑽孔灌注樁、大噸位預應力鋼絞線XM張拉錨固體系在我國橋梁建設上首次使用。還有水上泥漿循環系統、超聲波檢測等多種新技術的應用,保證了質量,簡化了工藝,提高了工效。

    這座由我省自己設計、自己組織施工的現代化特大橋梁,從1984年7月5日開工,到1986年9月17日竣工,只用了兩年零兩個多月的時間,建設速度之快,工程質量之優,創我國公路橋梁建設的奇蹟。

    從此之後,一橋貫穿南北,輕車飛躍黃河,天塹變為通途。

    第一跨見證城市巨變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以鄭州、新鄉和開封為頂點,正好形成一個較為規整的三角形。於2016年9月開工的官渡黃河大橋橫跨天塹,就如同一把插在這個「三角鎖」鎖孔上的鑰匙。

    官渡黃河大橋因距離官渡之戰遺址只有20公裡而得名,雙向八車道設置,計劃明年竣工。因該橋是目前河南境內幹線公路在建最寬的黃河大橋,號稱「第一跨」。

    「黃河大橋的建設,與城市總體規劃的發展步伐保持著內在一致性。」省交通運輸廳公路管理局副局長靳明介紹,近年來鄭州等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國道107已逐步被城市包圍,公路客貨運與城市交通重疊、道路功能不明確的問題逐漸凸顯,官渡黃河大橋就是國道107改線後跨越黃河的咽喉工程。

    作為修建在黃河上的特大橋,官渡黃河大橋與鄭州黃河公路大橋一樣都面臨著複雜的地質條件,而施工規模的擴大和設計標準的提高,也給橋梁的建設增添了很大的難度。

    不過,今時已不同往日。「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更充裕的人才隊伍,更靈活的投資機制,更規範的管理模式等,已全面應用到大橋建設中。」省交通運輸廳總規劃師張宏表示。

    「我們積極打造『智慧工地』,可以說,這是黃河上科技利用率最高的一座橋。」河南官渡黃河大橋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寶說。通過引進和自主設計與創新,施工人員完成了對大橋建造過程中技術難點的各個擊破。

    在施工現場,記者深切感受到了移動網際網路、雲數據、VR等一系列高科技在項目施工中展現出的力量。

    「大橋建成後,將大大縮短鄭州到新鄉的時間。鄭、汴、新三座城市的聯繫交往將變得更緊密。」陳寶說。

    一串橋助力經濟騰飛

    1970年—1980年,我省建設了1座黃河大橋(鐵路橋);

    1980年—1990年,1990年—2000年,2000年—2010年,我省分別建設了2座、4座、5座黃河大橋;

    目前,位於河南境內的各類黃河大橋已達15座。到2020年前,我省還將建成通車7座黃河大橋。

    黃河大橋的建設速度和數量,與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進程息息相關。這些黃河大橋的建成通車,使我省公路網和鐵路網不斷完善,對促進我省南北經濟交流,推動中原城市群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

    「改革開放後,我省黃河上不僅大橋數量多、長度長,而且薈萃了世界上多種先進橋型。」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斐然說,得益於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河南黃河大橋建設屢屢創下國內外建橋紀錄,在我國橋梁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鄭新黃河公鐵兩用大橋,是世界上第一座也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和公路混合特大橋。橋上火車時速可達350公裡,創下世界特大型橋梁通行速度的新紀錄;其三主桁、斜邊桁鋼梁結構在世界橋梁建設中系最先採用;運用的「多點同步頂推」技術,在頂推最大跨度、總長度和總重量方面均創「世界之最」。該橋被授予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2004年建成通車的劉江黃河公路大橋,則被譽為「黃河上最漂亮的大橋」。這是黃河上第一座多跨鋼管拱形特大橋,8個跨度均為100米的巨型鋼管混凝土拱,聳立在平坦的橋面上,使得藍色的橋體看上去蔚為壯觀。

    桃花峪黃河大橋是三跨雙塔自錨式懸索橋,該橋主跨為406米,是世界上同類型橋梁跨度之最。

    ……

    這一座座橋梁,也是我省交通發展的一座座豐碑,共同見證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

    彩虹騰飛看中原,黃河兩岸寫新篇。一座座黃河大橋就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便捷交通的大門,書寫時代巨變的壯麗詩篇。③5

    親歷者說

    書寫工程傳奇見證時代進步

    □省交通運輸廳總規劃師張宏

    在歷史上的數千年間,黃河這條地上巨龍,把中州大地一分為二,阻斷了南北交通,使人民望河興嘆。改革開放之後,在廣大人民的翹首企盼下,我們終於在鄭州這樣一個交通咽喉地帶,在浩浩大河之上建起了一座凝聚著人民智慧與力量的現代化公路大橋,在我國橋梁建築史和交通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最初參建鄭州黃河公路大橋,我們成立了以省交通運輸廳領導為組長,集合設計院、科研院、工程局、公路局等全省交通幹線工程設計人員組成的設計組。如今,我們任何一個機構甚至一個部門,都可以承擔設計一座黃河大橋項目,且橋型更複雜。過去幹工程,有什麼樣的裝備設計什麼樣的方案。現在是你無論怎麼設計,我們都有能力製造一些專門的設備來完成。改革開放40年來,從設計到施工,我們的工程技術水平得到巨大提升。

    黃河大橋的建設隨著時代的進步迅速發展,我省黃河大橋建設已從原來單純滿足運輸、通行能力,向如今橋梁設計兼顧景觀、通暢功能轉變,更安全、耐久、適用、環保、經濟和美觀。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黃河大橋,正書寫著中國工程一個又一個傳奇,其建設歷程,也是一部中原兒女砥礪奮進的歷史。③5

    (本報記者宋敏整理)

相關焦點

  • 一橋飛架平潭海峽,臺胞登陸添通途
    漫畫:王雅倩長虹臥波,巨龍飛躍。今天,全長88.43公裡、設計時速200公裡的福州至平潭鐵路開通運營,中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同步投入使用,福州至平潭最快35分鐘可達。更為重要的是,平潭是大陸距臺灣島最近的島嶼,臺灣同胞在這裡開設的企業、商鋪已超過1000家,這座大橋的建成通車將讓生活在這裡的臺胞們擁有更多安心紮根的理由,也將助推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從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平潭海峽作畫,大海深處穿針。
  • 藏木特大橋:天塹變通途
    原標題:藏木特大橋:天塹變通途   連接拉薩、山南拉林鐵路藏木特大橋是國內第一座真正免塗裝耐候鋼橋梁。   圖為建設中的藏木特大橋。
  • 重現潮漲潮落長虹臥波勝景 洛陽橋推進環境保護工作
    ­大型挖土機在浮閥的幫助下開展清淤工作 (林勁峰攝)­  傾力保護 兩側家園整治清淤正加緊進行­  作為我國首座梁式跨海大橋,這座見證了泉州海外貿易鼎盛時代的古橋­  不久以後,洛陽橋潮漲潮落均有的「長虹臥波」景色可望重現。­  去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了洛陽橋周邊環境保護的相關方案。內容包括加強古橋與兩岸村落的關聯,通過歷史交通功能的修復,為橋兩岸村落發展注入原動力;提升橋兩岸村落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兼顧遊客需求,補全服務功能,維繫傳承村落特色;修復江口景觀,維護洛陽橋景觀環境特徵等。
  • 航拍石家莊千姿百態的橋:如長虹臥波 像音符跳動
    有的如長虹臥波 有的像音符跳動昨日記者航拍石家莊千姿百態的橋 市民感嘆:真美今日出鏡石家莊的橋採訪動機一座座橋梁,如長虹臥波,巧奪天工,更堅如磐石。市民王先生感嘆:「從這樣的角度去欣賞省會的橋,呈現出立體化的石家莊,真美!」也有市民表示,石家莊的高架橋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加現代化。而網友「會遊泳的貓」表示,曾經路過石家莊一次,只是在火車上走馬觀花地看了這座城市一眼,有機會一定去玩玩,感受「國際莊」的美麗。
  • 一座座跨海大橋,見證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的崛起
    珠江邊潮起潮落,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等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橋在珠江口相繼建成,如長虹臥波,似蛟龍出水,將碧波化作通途。它們內聯城市,外聯海洋,活力無限,生機盎然。珠江口共規劃7條公路通道,一個個超級工程,不斷刷新世界橋梁建造紀錄,讓天塹變通途。
  • 航拍視頻|從別樣角度感受湛江的海上巨龍——跨海大橋!
    《飛閱湛江》第二期和小編一起感受這些年湛江飛速發展下騰飛的海上巨龍跨海大橋>通明海特大橋在通明海紅樹林片區一座大橋盤踞在碧藍的大海上建設人員正在為大橋的建設而日夜不停地工作這就是正在建設中的通明海特大橋
  • 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擴建首次環評信息公示,雙橋並駕重塑「北大門」
    公軌合建工期4年,預留時速80公裡雙線軌交根據公示信息,濟南黃河公路大橋擴建工程路線起自歷城區將軍路與華山西路交叉口南約500米處(二環東高架橋22號墩),通過改建零點立交與濟廣高速相連,沿大橋路向北以高架橋形式延伸,在G104濟南黃河公路大橋下遊新建一座大橋跨越黃河,在大堤北側與G104連接後,繼續向東北方向延伸,落地後下穿石濟客運專線,於大橋街道山後陳家以東與G220
  • 長龍臥碧波 麒麟添雙翼——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建設紀實
    他口中的「目的」,就是建設海峽大橋。這位年輕的縣長,是「平潭大橋夢」的先行者,是第一個喊出「大橋夢」的人。此後,在林文寶的帶領下,平潭成立大橋籌建委員會、組織專家地質勘測、積極籌融資……但這位一生都在踐行「大橋夢」的人,卻積勞成疾,帶著未圓的夢遺憾離開。
  • 黃河血脈入胸懷
    原標題:黃河血脈入胸懷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看那波濤澎湃,自是儀態萬千;看那浪花激昂,自是溫暖心間。這裡是以黃土為骨肉、以黃河為血脈的金城蘭州,這裡是生我養我的故土,任時光飛逝情深於懷。
  • 今天,世界最長大橋的海底隧道工程貫通了
    5月2日13時許,伶仃洋上,重達6000噸的最後接頭像「楔子」一樣將海底隧道連為一體,這意味著迄今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即將全線貫通。如一條巨龍,港珠澳大橋已騰躍在伶仃洋上空。從左至右分別是港珠澳大橋位於青州航道的「中國結」橋塔、江海航道的海豚橋塔和九洲航道的風帆橋塔(4月28、29日攝)。
  • 西藏紀錄片《極地通途》9日首播 講述人與公路的故事
    9日,該紀錄片導演拉巴歐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紀錄片《極地通途》在長達一年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先後穿越了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及部分農村公路,講述高原民眾與公路的故事。涉藏紀錄片《極地通途》於12月9日在《西藏衛視》首播,講述人與公路的故事。
  •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60周年】「中國橋」的故事:「神女應無恙,當驚...
    長安君認為,在舉國共賀「中國橋」的驕子之一——武漢長江大橋甲子之壽的今天,再也沒有什麼詩詞能比毛澤東同志創作的《水調歌頭·遊泳》更合適了: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裡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璧,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 探訪古黃河出海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泱波 攝「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最後一道彎也在古老的黃海邊留下了永恆的身影。沿著黃海邊茅草叢生的防護堤穿行,車在一片嶄新的花崗巖海濱護欄前停了下來。我們從海灣廣場的階梯上拾級而下,一座新建的大橋上的燙金字映入眼帘:古黃河橋。過橋後,在漂亮的公園入口,一座石碑上刻著鮮紅的大字:古黃河入海口。一一二八年至一八五五年。
  • 烏海市甘德爾黃河大橋西引線公路工程(環保驗收)競爭性談判採購公告
    烏海市甘德爾黃河大橋西引線公路工程(環保驗收)已具備採購條件,現公開邀請供應商參加談判釆購活動。  1、採購項目簡介  1.1釆購項目名稱: 烏海市甘德爾黃河大橋西引線公路工程(環保驗收)  1.2 採購人: 烏海市甘德爾黃河大橋西引線公路工程項目管理辦公室  1.3釆購代理機構: 內蒙古普陽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1.4採購項目資金落實情況:  已落實  1.5採購項目概況:本項目位於烏海市烏達區烏蘭淖爾鎮境內,
  • 鄭濟鐵路鄭州黃河特大橋鋼桁梁合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宋敏 通訊員 曲磊磊 孫濤傑/文 記者 王錚/圖  5月19日10時16分,由河南城際鐵路有限公司投資、中鐵大橋局承建的鄭濟鐵路鄭州黃河特大橋鋼桁梁順利合龍  記者來到京港澳高速黃河大橋下遊3.5千米處,鄭濟黃河特大橋就位於這裡。該橋全長34.3千米,總投資75.2億元,為公鐵兩用、三橋合一橋梁,下層鐵路橋面上遊側為設計時速350公裡的鄭濟高鐵,下遊側為設計時速160公裡的鄭新市域鐵路,上層為32.5寬、雙側6車道、設計時速100公裡的鄭新快速公路。
  • 亞馬遜河的可怕,沒有一座大橋敢於跨越,也沒人敢下水遊泳
    所以啊,各位想想,我們的長江和黃河裡實在是太安全了,中國的大部分水系中相信熟悉亞馬遜流域交通的朋友就要反對了,內格羅河大橋不是嗎?它就橫跨在亞馬遜河上!但各位要記住內格羅河大橋哦,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因為它橫跨內格羅河,這是亞馬遜最大的支流之一!
  • 過往車輛可繞行惠青黃河公路大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7日訊 近日,伴隨著寒潮天氣來襲,黃河流域大片的冰凌從上遊進入淄博市河段,給跨河交通帶來一定影響。自2020年12月中旬開始,位於黃河中上遊的陝西段、河南段陸續結冰,進入凌汛期,到今年1月,大量黃河水夾雜著冰塊進入淄博市高青河段。河務部門工作人員測算,部分冰塊的長度超過30米,像一艘小型遊艇一樣,順流而下,衝擊著黃河浮橋和沿岸堤壩。淄博市高青縣木李鎮清河浮橋經理崔立義介紹說:「1月5號接到河務部門通知,要求我們拆除浮橋,因冰凌密度達到了20%以上。
  • 泉州灣跨海大橋陸域水域全線貫通 明年通車全程8分鐘
    ,天嶄變通途。   昨天下午,隨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陸地區(即石獅段)引橋最後一塊橋梁吊裝完成,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和引橋12.45公裡上部結構全部完成,大橋實現陸域和水域全線貫通。按照工期,大橋主體工程將於年底前建成,明年上半年可實現全線通車,屆時8分鐘就能橫跨泉州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