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挖土機在浮閥的幫助下開展清淤工作 (林勁峰攝)
傾力保護 兩側家園整治清淤正加緊進行
作為我國首座梁式跨海大橋,這座見證了泉州海外貿易鼎盛時代的古橋,被歷代泉州人傾盡全力、接力守護著。據統計,洛陽橋先後經歷17次修復,最近的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國家文物局曾對橋主體進行一次較大修復。
不久以後,洛陽橋潮漲潮落均有的「長虹臥波」景色可望重現。
去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了洛陽橋周邊環境保護的相關方案。內容包括加強古橋與兩岸村落的關聯,通過歷史交通功能的修復,為橋兩岸村落發展注入原動力;提升橋兩岸村落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兼顧遊客需求,補全服務功能,維繫傳承村落特色;修復江口景觀,維護洛陽橋景觀環境特徵等。
記者日前在洛陽橋北側看到,儘管正在下雨,但洛陽橋兩側的家園整治清淤正加緊進行。清淤的背後,蘊藏著施工人員的高科技「絕招」,也飽含著人們保護文物的苦心。以橋北側清淤為例,泉州臺商投資區申遺辦綜合協調組負責人陳陽秋介紹,洛陽橋兩側40米為清淤範圍,再往外20米相當於防護範圍。此次清淤量初步估算約為7.6萬立方米。為了精心保護文物本體,洛陽橋兩側5米範圍內的清淤,將保持安全距離,採用人工作業。清淤的最終目的,是讓洛陽橋在漲潮和退潮時,都能呈現「長虹臥波」的景色,保留其最原始的景觀環境特徵。
洛陽橋南北兩側,北有昭惠廟,連著洛陽街、蔡襄路;南側有蔡襄祠,再往南走即是橋南街。意在讓古街區與橋、廟、祠更相融,相關方案設計人員將加強古橋與兩岸村落的關聯,提升兩岸村落環境品質,以保留各個時期歷史痕跡,體現建築間的關聯性,與文物本體相協調。
歷史回溯 築橋平濤造就「萬古安瀾」
與現在洛陽橋兩側的「水波不驚」不同,過去,橋兩側的居民和商賈需經洛陽江上的萬安渡,擺渡往東出海。遇到風急浪高的天氣,萬安渡停擺,人們或舉步維艱,或繞道遠行。
比如往來泉州和福州間的官商行人,遇到萬安渡「不安」之時,只能「道出北門」,沿途翻山越嶺,從馬鞍格入河市,經仙遊北上福州。
宋代,泉州的海外貿易愈加繁榮,在洛陽江上修橋,讓萬安渡真正「萬安」已迫在眉睫。至此,先有李寵甃石作沉橋,在他之後約10年,郡人王實倡首於萬安渡上興築石橋。而廣為人知的北宋名臣蔡襄,在他兩度任職泉州知府之時,親自主持修橋。
洛陽橋建成後,南來北往的官紳商賈,不再受制於江水湍急的洛陽江。橋頭一塊「萬古安瀾」的書法石刻,極言洛陽橋面對萬裏海濤而屹立不倒。在馬可·波羅筆下,刺桐城一派宏偉秀麗的景象,他更是特別提到洛陽橋畔 「風檣林立」、「舶貨山積」盛況。(記者 蔡紫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