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圖圖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泉州洛陽橋,說實在的,一開始去參觀遊覽洛陽橋時內心並沒有太大震撼,只因為它是中國四大古橋才想著去看看,但是在後來去過的次數多後,慢慢開始更加了解洛陽橋的建造史,感覺內心的自豪程度不亞於港珠澳大橋,要知道這可是千年前古人在大海上建造起來的世界第一橋啊,所以有空之餘,就越來越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洛陽橋的建造時,讓大家都了解到我們中國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議,我除了讚嘆還是只能讚嘆。而且最不可思議的是,這橋在泉州千年來都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颱風和地震,居然完好無損,怪不得泉州人老說一句話叫做: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服,不得不服啊。
大致介紹下,泉州洛陽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裡,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 河北的趙州橋, 廣東潮州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 廣東 、 福建 進京城的必經之路。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零八個月,耗資一萬四千多銀兩才建成。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5米寬,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
講到這裡大家也許會提出疑問, 洛陽 橋應該在 河南 洛陽 ,此橋為何取名 洛陽 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由於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 泉州 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 河南 、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他們來到了 泉州 ,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 洛陽 ,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 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今天小編圖圖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洛陽橋的技術。大家都知道,建造一個橋最基本的就三個步驟,橋基、橋墩、橋梁。
大家提前想像這樣一個場景:1000年前,沒有任何大型機械,面對這波濤滾滾的大海,深不可測,除了划船,沒有別的辦法,他們立志要建造一座大橋穿過它,因為這個大橋的建成將會使它們再也不用翻山越嶺去長途跋涉了,但是面對大海,很多人都束手無策。
這時候,重要人物蔡襄出場,絞盡腦汁,想出三種技術,花了六年多,建成了這座大橋。
建造技術一:筏型基礎
首先就是橋基問題,建造一個橋最重要的就是橋的基座必須穩定,當時,面對工人們忘大海裡扔了很多石條,但是都被大水衝走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能工巧匠們反覆試驗,尋找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們等待風平浪靜,潮水低落時,同時出動許許多多裝滿石條的船隻,把它們同時填進江裡。就這樣,在水底壘起了一座長500米,寬25米的橋基,長長的橋基宛如一條水下長龍,靜臥江底,再也不用擔心它們被海水衝走了,這種建造方法,在世界史上都是首創。
建造技術二:種蠣固基法
建造完橋基後,怎樣使它能夠經受風吹日曬不動搖呢?勞動人民受到啟發,又想到了聰明智慧的方法,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我們知道,牡蠣繁殖能力很強,而且無孔不入,一旦跟石膠成一片後,用鐵鏟也鏟不下來。工匠們利用牡蠣的這個特性,在橋基上種牡蠣。果然,沒出幾年,牡蠣把零散的石條、石頭連成一個整體,又把衝散的石頭也膠合在一起。 洛陽 橋基歷時900餘年而不垮、不散,牡蠣功勞不小。這件事,可以說是建築史的一大創造。這是世界 造橋 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梁工程的先例,據說當時政府還有規定,誰都不能去碰洛陽橋上面的牡蠣,那是文物,碰了可是要罰款的,哈哈。
建造技術三:浮運架梁法
橋基、橋梁都建好了,現在就剩橋梁了,這又是一個大難題。現在鋪設在洛陽橋上面的都是10米多長、又厚又大的石板,據估測,每一塊重達二三十噸。怎樣把這麼重的石塊運到高高的橋墩上去呢?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 修築橋梁的工匠們又從潮漲潮落中受到啟發,就採用「浮運架梁法」,漲潮的時候通過一個個小船,把幾十噸的石條一個個運過來慢慢鋪在上面。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哎呀,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弄明白,小編能力有限,只能跟大家分享到這裡啦,如果大家知道的更多的話,歡迎我們一起討論思考分享哦。
最後,以余光中老師的《洛陽橋》作為結尾: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 洛陽 橋多少船駛出了 泉州 灣現在輪到我走上橋來從橋頭的古榕步向北岸從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腳踏上了北宋年間——余光中《 洛陽 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