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橋的故鄉,既有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盧溝橋、廣濟橋和洛陽橋這四大古橋,也有舟山、杭州灣、粵港澳等舉世聞名的現代化跨海大橋。
可是,你知道嗎,在我國四大古橋之中,有一座同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它就是並不在河南省洛陽市的洛陽橋。
洛陽橋位於洛陽市千裡之外的福建泉州,這座中國名字最「混亂」的橋,始建於宋朝。
而河南省洛陽市後來也有了一座看似「名副其實」的洛陽橋,只不過是一座建國後方才修造的普通大橋,本文姑且略過不提。
泉州在洛陽橋建成之前,當地老百姓往來洛陽江兩岸,只能在萬安渡口乘坐渡船。由於該地是洛陽江的入海口,風高浪急,因渡江導致的傷亡事故時有發生。而倘若遇上狂風巨浪的情況,更是可能連續數日都無法渡江。
皇佑五年(1053年),時任泉州知州的蔡襄主持修建洛陽橋。
修橋工程剛剛開始,便遇到了大麻煩。因為洛陽江入海口潮狂水急,傳統的建基方式根本不適用於這一水利條件十分複雜的江海交匯處。
蔡襄與造橋的工匠商討後,決定採用全新的「筏形基礎」,就是橋墩兩邊都選成尖形,像一艘船的兩端,這樣可以減少海浪和江水對橋基的衝擊。
橋梁修建好以後,如何加固也是一大難題。蔡襄通過仔細觀察和思考,結合勞動人民的智慧,最終採用全用了「種蠣固基」的方法。
所謂的「種蠣固基」,通俗來說,就是在橋下大為養頂海蠣等水生物,它們的分泌物和屍體可以將橋墩的石頭牢牢地凝固在一起。這一方法使得洛陽橋歷經千百年的潮漲潮落卻依然屹立不倒。
修建洛陽橋耗時7年,耗銀1400萬兩。建成後的洛陽橋長約1200米,寬5米,共有46座橋墩,雄偉無比。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
洛陽橋由於建在萬安渡口附近,所以最初定名萬安橋。因為建造在洛陽江上面,故又名洛陽橋。
至於洛陽江的得名,其實也有其淵源。相傳西晉未年,永嘉之亂使得兩晉京都洛陽的許多世家大族南渡至泉州定居。他們發現泉州灣入海口的河邊風景與洛陽有些相似,該河遂得名洛陽橋,以此寄託其對故鄉即京城的思念之情。
或許由於上述原因,洛陽橋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有桌一層特殊的寓意。
洛陽橋建成後,不少文人墨客爭相作詩讚頌。
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的老師劉子翬(hui),就對洛陽橋讚不絕口:
「跨海飛梁疊石成,曉風十裡度瓊瑤。」
既寫出了洛陽橋如虹的氣勢,也道明了洛陽橋給兩岸百姓帶來的福祉。
南宋名臣王十朋任泉州知州時也寫了一首《洛陽橋》:
「北望中原萬裡遙,南來喜見洛陽橋。」
該詩肯定了洛陽橋造福一方人民,固然讓人欣喜,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又讓詩人悲戚無奈、黯然神傷。
南宋後期的文壇領袖劉克莊曾經一口氣為洛陽橋作詩三首。
「面跨虛空趾沒潮,長穌吹浪莫漂搖。」
這兩句詩讚頌了洛陽橋的雄偉。
「乍見橋名驚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
宋代以東京開封府(今開封)、南京應天府(今商丘)、西井河南府(今洛陽)為三京,只不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三京早已悉數落入異族之手。
詩人雖然表達了自己初見洛陽橋的意外之感,同時也折射出對南宋朝廷前途未卜的擔憂與惆悵。
宋朝的朱正中《洛陽橋觀水》,將洛陽橋的美麗風景寫得出神入化。
點點風帆底處還,似無似有海門山。白鷗卻怕潮頭惡,閒臥汀花野草間。
沿江兩岸的人民為了紀念蔡襄倡建洛陽橋的功績,特地在橋南建起一座「蔡襄祠」,並塑像立碑。
時至今日,泉州洛陽橋的依然在發揮著它的作用,而倡導修建洛陽橋的蔡襄依然受到泉州市民的無限愛戴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