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之旅依舊在繼續。前兩天和朋友一起去了清源山,美美地感受了一番泉州的自然風光。俗話說山水不離家,看過山之後,自然要看看泉州的水。
和朋友到了距離城區沒有多遠的洛陽江邊,準備去看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洛陽橋。洛陽江,洛陽橋,總感覺是一套來的。雖然說從最終的結果看起來,二者的名稱是一樣的,但是緣由卻並不相同。朋友說到這件事情,也算是滔滔不絕了,因為他當年大學學校是在河南的洛陽,對於這個問題還專門研究過。
說研究可能也不太貼切,因為這件事情本身只是不怎麼流傳,絕對稱不上什麼秘密,真的想要查找的話,網上也都是資料。但有時候,我們對於隨手可得的答案顯得並不是很熱衷,反而喜歡聽其他人咋咋呼呼地以秘密的形式說出來,顯得更加有趣。
洛陽橋的知名度,還是很高的,千年的洛陽橋,在歷史上就和趙州橋、廣濟橋以及瀘州橋並成為四大古橋,而且洛陽橋還因為其跨海的建築技藝被稱為「海內第一橋」。
洛陽江的改名,是發生在西晉年間,大概距離現在1700年左右,那時候已經是西晉的末年了,從八王之亂開始,西晉的江山就風雨飄搖,而永嘉之亂則是徹底的讓西晉基本滅亡,遷都到了南京(以前叫做建康),這邊後來就是東晉了。在這次動亂之中,在都城洛陽,有一個很大的世家到了福建泉州這邊,他們過來之後算是身份非常尊貴的使者,為了紀念當時的洛陽,將這條江水改名為洛陽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洛陽橋以前叫做萬安橋,在洛陽江的下遊區域,在唐朝將成未成的時候,中原區域的戰爭特別頻繁,很多民眾實在是忍受不了,於是就舉家南遷,這一遷就到了泉州。接納了這些中原人之後,泉州在農業、水利、商業等各方面都進入了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後來這批中原人看這裡的地勢山形很像洛陽,想要將洛陽的名字重新放在這裡。
當地的泉州人也很感謝他們帶來的經驗技術,讓生活變得更好,於是也就答應了這個請求,最後橋的名字也隨之改為洛陽橋。再後來,區域的名稱不斷的變化,但是洛陽橋的名稱算是沒有再有變動了。
如今再看洛陽橋,自然是非常簡陋了,與現在現代化的大橋沒有辦法相比較。但是當年洛陽橋的修建,甚至可以說給了泉州第二條生命。當年洛陽橋建成之後,讓泉州能夠真正地利用起來自己海運貿易的優勢。如今洛陽橋早已成為泉州市民們的自豪。從朋友這裡還聽到了一句話:站著像東西塔,臥著像洛陽橋。
不知東西塔又是怎樣的一種風光?希望時間還夠去走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