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大家好,歡迎走進本期的小M旅行時光!
遊走在泉州這片古地的土地上,給小M最深的印象就是,石頭在這座城市特別多見,建房子的主材是石頭,鋪在地上的是石制地板,架在海上的,是石制橋梁,說到這石橋,就不得不提起今天小M要和您聊的主角:洛陽橋!
各位朋友們別誤會了,這座橋可不是洛陽的,而是位於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石橋。洛陽橋建成於公元1059,距離已有接近1000年的歷史了,如今依然完好,仍然是當地人們出行的重要通道。這座石橋的具體位置就是現在的泉州東北洛陽江上,現在的惠安與晉江的交界處,在過去這裡有一個渡口,名叫萬安渡,這裡是當地人們南北往來的必經之路,彼時洛陽江的江水那是波濤洶湧,江流十分湍急。大家都知道了,在歷史上,特別是自唐朝中後期開始,泉州就是著名的港口了,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之一,很多貨物要通過這裡走向世界,泉州城裡商賈雲集,洛陽江上船舶林立。洛陽江洶湧的江濤給當時的泉州經濟發展,商品流通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種情形延續了多年,一直無解,直到北宋時期,即公元1053年,一個叫盧錫的人出現,盧錫是泉州當地峰尾人,其人在歷史上並無有過過多的記載,當時的泉州知府蔡襄是他的外甥。盧錫為了解決這一困擾泉州經濟、文化交流的難題,主動提出要在洛陽江上建設橋梁,這在當時可是需要極大勇氣與智慧的壯舉,要知道,在濤高浪急的海灣裡建這麼一座橋梁,是前無古人的。但盧錫等人意志堅定,他們集思廣議,發動了多方的力量,開始了艱難的建橋之路,建橋之初,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解決橋墩的問題,海深浪急,如果立橋墩?聰明的盧錫等人,經過大量的嘗試,終於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們沿著橋梁經過的海道,扔下大量的巨石,在海底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頭海堤,這種做法,一方面穩固了海底,別一方面,給橋墩的架設打下了堅石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他們採用船型的施工法,鋪設條形石,形成橋墩,橋墩兩頭尖,中間寬,就像船一樣,這樣的設計,使得橋墩在受到海水的衝擊時,減少衝擊力,從而更有利於橋梁的安全,提升橋梁壽命。
這種建橋上,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建橋的新篇章,這是破開荒的第一次,更為稱奇的是,在加固橋基方面,他們還引用了種植牡蠣的辦法,這種牡蠣長在海邊的朋友都知道的,異常堅固。再有那些鋪設於洛陽橋橋面上的大石板,幾乎都是單條就達10米多長,而且又厚又重,據測算啊,一塊這樣的石板其重量差不多在三十噸左右,要知道,那時候的人們沒有起重機,那麼他們是怎麼樣把這麼些重達幾十噸的石板運到高高在上的橋墩上面去的呢?聰明建橋工匠們又想出了好辦法,他們利用潮水的漲落之道,科學的採用起了浮運之法,亦即當漲潮時,工人們就把石塊用木筏運送到橋墩的跟前,藉助於潮水的浮力,把幾十噸的大石塊安置在橋墩之上。如今我們在洛陽橋上看到的這300多塊的大石板和上萬塊的大石料,就全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架設上去的。盧錫這人,這輩子就幹了這麼件大事,也就因為這件事,其至今受後人供奉於橋頭蔡襄祠中。
這些科學方法的有效嘗試,使得洛陽橋的架設成功轟動一時,一時間,閩南地區的人們紛紛效仿洛陽橋,建起了無數的石橋,這裡面就有很多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位於晉江上的安平橋,安平橋的規模,比之洛陽橋,又要宏偉了許多,有去泉州旅遊的親們,千萬不要錯過這兩座橋梁哦,它們相距不遠,大概40分鐘的車程!
洛陽橋被稱天下之奇,譽為「海內第一橋」,在現今的洛陽橋頭,就有這麼一方寫有海內第一橋的匾額。著名詩人余光中,就有詩作《洛陽橋》,唯美的詩名,慰藉了太多遊子的心靈,給他們描繪了最真切的夢裡老家!
好了,關於洛陽橋的故事,今天小M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看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