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泉州的洛陽橋,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其歷史你可知道?

2021-01-13 趣旅途

哈羅大家好,歡迎走進本期的小M旅行時光!

遊走在泉州這片古地的土地上,給小M最深的印象就是,石頭在這座城市特別多見,建房子的主材是石頭,鋪在地上的是石制地板,架在海上的,是石制橋梁,說到這石橋,就不得不提起今天小M要和您聊的主角:洛陽橋!

洛陽石橋

各位朋友們別誤會了,這座橋可不是洛陽的,而是位於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石橋。洛陽橋建成於公元1059,距離已有接近1000年的歷史了,如今依然完好,仍然是當地人們出行的重要通道。這座石橋的具體位置就是現在的泉州東北洛陽江上,現在的惠安與晉江的交界處,在過去這裡有一個渡口,名叫萬安渡,這裡是當地人們南北往來的必經之路,彼時洛陽江的江水那是波濤洶湧,江流十分湍急。大家都知道了,在歷史上,特別是自唐朝中後期開始,泉州就是著名的港口了,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之一,很多貨物要通過這裡走向世界,泉州城裡商賈雲集,洛陽江上船舶林立。洛陽江洶湧的江濤給當時的泉州經濟發展,商品流通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洛陽石橋
洛陽石橋

這種情形延續了多年,一直無解,直到北宋時期,即公元1053年,一個叫盧錫的人出現,盧錫是泉州當地峰尾人,其人在歷史上並無有過過多的記載,當時的泉州知府蔡襄是他的外甥。盧錫為了解決這一困擾泉州經濟、文化交流的難題,主動提出要在洛陽江上建設橋梁,這在當時可是需要極大勇氣與智慧的壯舉,要知道,在濤高浪急的海灣裡建這麼一座橋梁,是前無古人的。但盧錫等人意志堅定,他們集思廣議,發動了多方的力量,開始了艱難的建橋之路,建橋之初,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解決橋墩的問題,海深浪急,如果立橋墩?聰明的盧錫等人,經過大量的嘗試,終於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們沿著橋梁經過的海道,扔下大量的巨石,在海底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頭海堤,這種做法,一方面穩固了海底,別一方面,給橋墩的架設打下了堅石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他們採用船型的施工法,鋪設條形石,形成橋墩,橋墩兩頭尖,中間寬,就像船一樣,這樣的設計,使得橋墩在受到海水的衝擊時,減少衝擊力,從而更有利於橋梁的安全,提升橋梁壽命。

洛陽石橋
洛陽石橋

這種建橋上,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建橋的新篇章,這是破開荒的第一次,更為稱奇的是,在加固橋基方面,他們還引用了種植牡蠣的辦法,這種牡蠣長在海邊的朋友都知道的,異常堅固。再有那些鋪設於洛陽橋橋面上的大石板,幾乎都是單條就達10米多長,而且又厚又重,據測算啊,一塊這樣的石板其重量差不多在三十噸左右,要知道,那時候的人們沒有起重機,那麼他們是怎麼樣把這麼些重達幾十噸的石板運到高高在上的橋墩上面去的呢?聰明建橋工匠們又想出了好辦法,他們利用潮水的漲落之道,科學的採用起了浮運之法,亦即當漲潮時,工人們就把石塊用木筏運送到橋墩的跟前,藉助於潮水的浮力,把幾十噸的大石塊安置在橋墩之上。如今我們在洛陽橋上看到的這300多塊的大石板和上萬塊的大石料,就全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架設上去的。盧錫這人,這輩子就幹了這麼件大事,也就因為這件事,其至今受後人供奉於橋頭蔡襄祠中。

洛陽石橋
洛陽石橋

這些科學方法的有效嘗試,使得洛陽橋的架設成功轟動一時,一時間,閩南地區的人們紛紛效仿洛陽橋,建起了無數的石橋,這裡面就有很多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位於晉江上的安平橋,安平橋的規模,比之洛陽橋,又要宏偉了許多,有去泉州旅遊的親們,千萬不要錯過這兩座橋梁哦,它們相距不遠,大概40分鐘的車程!

洛陽石橋

洛陽橋被稱天下之奇,譽為「海內第一橋」,在現今的洛陽橋頭,就有這麼一方寫有海內第一橋的匾額。著名詩人余光中,就有詩作《洛陽橋》,唯美的詩名,慰藉了太多遊子的心靈,給他們描繪了最真切的夢裡老家!

好了,關於洛陽橋的故事,今天小M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如果你有空,一定要去看看哦!

相關焦點

  • 「海內第一橋」——泉州洛陽橋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梁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  洛陽橋是我國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時間才建成。
  • 國內這座千年石橋,被譽海內第一橋,在福建卻以河南城市命名
    泉州之旅依舊在繼續。前兩天和朋友一起去了清源山,美美地感受了一番泉州的自然風光。俗話說山水不離家,看過山之後,自然要看看泉州的水。和朋友到了距離城區沒有多遠的洛陽江邊,準備去看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洛陽橋。洛陽江,洛陽橋,總感覺是一套來的。
  • 中國四大名橋之一,不在洛陽的洛陽橋,為何它會建在福建泉州
    話說泉州,古刺桐城興於北宋,卻在明清時海禁落寞,可多年來,它卻一直都是福建省經濟GDP穩居第一。泉州的歷史,那也是叫一個悠久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疫情的關係,哪裡都去不了,最多最多只能在附近周邊走走。
  • 橋梁史話:一座福建泉州的石橋,卻起名洛陽橋,背後有移民的血淚
    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座多孔石橋,名為洛陽橋,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明明是建在福建,為什麼卻叫洛陽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座橋的故事。一、洛陽橋的得名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東北郊10公裡處。
  • 我國四大古橋之一洛陽橋,原來並不在河南省洛陽市
    我國是橋的故鄉,既有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盧溝橋、廣濟橋和洛陽橋這四大古橋,也有舟山、杭州灣、粵港澳等舉世聞名的現代化跨海大橋。可是,你知道嗎,在我國四大古橋之中,有一座同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它就是並不在河南省洛陽市的洛陽橋。
  • 全世界第一座跨海大石橋洛陽橋,這建造技術不得不服!
    今天小編圖圖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泉州洛陽橋,說實在的,一開始去參觀遊覽洛陽橋時內心並沒有太大震撼,只因為它是中國四大古橋才想著去看看,但是在後來去過的次數多後,慢慢開始更加了解洛陽橋的建造史,感覺內心的自豪程度不亞於港珠澳大橋,要知道這可是千年前古人在大海上建造起來的世界第一橋啊,所以有空之餘,
  • 中國四大古名橋,南方、北方平分秋色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趙州橋,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2.5公裡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16年),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趙州橋,距今13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裡有40多公裡,這裡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
  • 泉州地標洛陽橋,人稱有「三絕」,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佔有重要地位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在泉州市東北郊約10公裡洛陽江入海處。橫架於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上,橋以江為名。人稱洛陽橋有「三絕」,工程之艱巨浩大,一絕也;蔡襄自撰自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之簡潔,二絕也;碑文書法藝術及碑石之精雕,三絕也。
  • 重現潮漲潮落長虹臥波勝景 洛陽橋推進環境保護工作
    內容包括加強古橋與兩岸村落的關聯,通過歷史交通功能的修復,為橋兩岸村落發展注入原動力;提升橋兩岸村落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兼顧遊客需求,補全服務功能,維繫傳承村落特色;修復江口景觀,維護洛陽橋景觀環境特徵等。­  記者日前在洛陽橋北側看到,儘管正在下雨,但洛陽橋兩側的家園整治清淤正加緊進行。清淤的背後,蘊藏著施工人員的高科技「絕招」,也飽含著人們保護文物的苦心。
  • 這座橋不用一釘一鐵,還屹立幾百年不倒,被譽為「康巴第一橋」
    甘孜州位於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東南部,是我國第二大藏區,千百年來,這裡的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姿、底蘊深厚的康巴文化,在甘孜州新龍縣樂安鄉境內,有一座木橋,整座橋不用一顆釘子、一塊鐵板,屹立數百年,被譽為「康巴第一橋」。
  • 洛陽橋旁古塔有六個神秘符號,經專家辨認,竟是絕跡的文字!
    看罷洛陽橋,都要看看橋旁的古塔,這古塔有什麼奇特之處呢?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洛陽橋畔的這座神秘古塔,叫做月光菩薩塔,聽這名字就知道是和佛教有關,它的修建時間也和洛陽橋一樣,都是在北宋時期。根據《泉州府志》記載,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前後耗時七年主持修建了洛陽橋,以解決當地百姓的出行問題。如今,八百年多年過去了,歷經狂風暴雨的洛陽橋還依然佇立在泉州灣,並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跨海大橋。
  • 英國「最有故事」的大橋,是塔是橋分不清,被譽為「倫敦的象徵」
    英國「最有故事」的大橋,是塔是橋分不清,被譽為「倫敦的象徵」!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英國著名的母親河,流經英國西南部的10多個城市,橫穿倫敦。長350公裡,面積1.3萬平方公裡的泰晤士河流域在英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細數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每一個都震撼人心,其中只有它是免費的
    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橋之國」,在神州大地上有一座橋,中國最有名的四座橋,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廣東廣濟橋、泉州洛陽橋,很多人和我一樣,第一次聽說盧溝橋,還在小學的教科書裡,1937年7月7日,29軍官兵在這裡擊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橋上的彈痕現在還在茫然地尋找著。
  • 泉州洛陽橋上的歷史館,了解千年古橋從這裡開始
    洛陽橋最有魅力的就是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史料和工程的三大創舉,平心靜氣,慢慢看完展覽,相信你對洛陽橋會有個全面、全新的認識。此圖詳細介紹了洛陽橋上的重要文物,含六座石塔和四尊石將軍,還介紹了「北有昭惠廟,南有蔡襄祠」。展覽的第一章,海陸聯通洛陽橋。在海外貿易興盛和古泉州日漸繁榮的背景下,泉州興起史無前例的造橋熱潮,史稱「郡境之橋,以十百丈者不可勝紀」。
  • 泉州洛陽橋:穿越千年的滄桑歲月
    七月,我到福建泉州旅遊,在同學陪同下有幸參觀了聞名中外自宋代以來的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橋--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渡,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它流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 科學網—一座橋,一個城,一段歷史
    丁漢山介紹,在西方國家,現存最古老的拱橋,大約1~2米寬,距今有3000年的歷史。而我們國家現存的石拱橋中,距今1400多年的趙州橋算是最古老、體量最大的石橋。而很多其他的石橋,由於地處繁華地區或交通要道,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隨著道路拓寬等,都漸漸消失了。 建於隋代的趙州橋是我國現存石橋中比較經典的案例。
  • 中國古代十大名橋,每一座都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州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潮州八景之一。該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有「一裡長橋一裡市」之說。
  • 多項新型專利,被譽為川藏第一橋
    多項新型專利,被譽為川藏第一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大家都知道,近年來我國在基建領域有著不俗的表現,而且因為我國國土太過遼闊,地形太過多樣化,我國被「迫」建造了許多世界級的工程,由於基建技術的精湛,我國也被很多人稱讚為基建狂魔。
  • 說起什剎海銀錠橋,除了橋邊美食還有這些
    孔慶普在其著作《城:我與北京的八十年》中稱:「銀錠橋的特點,橋面窄而短,橋堍寬而長,其平面如同銀錠形。」銀錠橋的橋面兩端向外延展,呈「八」字形,整個橋面像銀錠,此說流傳最廣,也最為可靠。根據時間判斷,在銀錠橋買地造園的「英國公」應該是其後裔張世澤,其人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襲爵,後死於李自成農民軍之手。據《帝京景物略》記載,此地一面是古寺觀音庵,三面湖水。園亭對著銀錠橋,人在亭中,可以看見橋上各色行人。「但坐一方,方望周畢,其內一周,二面海子,一面湖也,一面古木古寺,新園亭也。園亭對者,橋也。過橋人種種,入我望中,與我分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