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史話:一座福建泉州的石橋,卻起名洛陽橋,背後有移民的血淚

2021-01-13 浩然文史

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座多孔石橋,名為洛陽橋,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明明是建在福建,為什麼卻叫洛陽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座橋的故事。

一、洛陽橋的得名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東北郊10公裡處。北宋皇祐年間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近4年,是我國著名的巨型海港梁式多孔大石橋,開創了在海港建設大石橋的先河。

洛陽橋(今福建泉州)

洛陽橋初建時全橋長834米,寬7米,有500個石雕護欄、28隻石獅子、9座石塔,46個橋墩,47個橋孔。全都是由花崗巖築成,鋪設橋面的石板長10米,寬1米,重達10000公斤,是福建省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之一。茅以升稱讚其為「福建橋梁中的狀元」,與趙州橋、盧溝橋、潮州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

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那麼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很早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唐朝初年,社會動蕩不安,戰爭時常發生,不少中原人南遷。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多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這些南遷的人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發展生產。當他們來到泉州時,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洛陽」。

二、洛陽橋與泉州

洛陽橋地處泉州城東北洛陽江口,是福建與廣東北上的交通要道,也是廈門、福州往來的必經之地,是東南沿海的通衢之地。現在仍是廈門、泉州、莆田、福州往來的必經之地。在修橋之前,人們一直靠以渡船往來江上。但是春夏季節,雨水上漲,加上海水漲潮,搭渡翻船而葬身江中者,難以計數。

宋代,泉州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經濟的發展對當地的交通條件也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為了適應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的需求,順應海外貿易迅速發展的趨勢,在泉州知府蔡襄的號召下,當地商民集資1400萬兩白銀興建了這座跨海大橋,實現「長虹臥波人爭越,閩海四洲變通途」的願望。

洛陽橋畔的蔡襄像

洛陽橋的建造過程異常艱苦,主要是因為洛陽江在連江接海之處,深受海水侵蝕之苦,橋基必須特別堅固,防止海潮侵蝕。洛陽橋對世界橋梁科學技術的發展主要做出了三大貢獻。

第一,造橋工匠們創造了一種新型橋基——筏形基礎。

筏形橋基是指人們先沿著橋的中軸線拋入江中大量石塊,然後延伸出一定寬度,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再在上面建造船形墩。這種橋墩被認為是橋梁建築史上的重大突破。洛陽橋的橋基寬度約25米,長度500餘米。

第二,當地人民發明了種牡蠣加固橋基的辦法。

開始拋下去的巨石非常散亂,連接度差,石塊間空隙不一,在這樣的橋基上建橋必然不穩固。牡蠣是在當地比較常見的海產軟體貝殼,具有固著性,它的殼可以附生在巖礁或者其它的牡蠣殼上,繁殖能力很強。以牡蠣固基就是利用牡蠣的這種迅速繁殖的特性,把原來鬆散的石堤膠結成牢固的整體,防止基石被潮水衝走。這種以牡蠣加固橋基的辦法,是世界上率先將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建築的先例。此外,為了有效保護橋基和橋墩,禁止人們採食橋下牡蠣。

牡蠣居然還有這種作用?

第三,洛陽橋創造了我國建橋史上浮運架橋法的紀錄。

浮運架橋法也就是當時的人們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方法,利用潮汐的漲落,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既減輕人力負擔,又方便石料的運輸,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運用這樣的方法,最終一座「跨海長虹」建成了。

洛陽橋建成後,蔡襄下令沿途栽松植樹。這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商旅在炎月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暴曬之苦。蔡襄在千年前已經注意保持生態平衡,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為民造福,其遠見卓識令人讚嘆不已。

三、洛陽橋的「三絕」

洛陽橋建成後,人們給它總結了三個絕妙的特點,稱為「三絕」:一是工程艱苦浩大,歷時7年之久,跨江接海;二是《萬安橋記》簡潔,全文僅153字,由蔡襄本人親自完成;三是碑石、碑字精雕。洛陽橋的橋面,有500根欄杆石柱,並用28隻雕琢精緻的石獅子作為裝飾。據傳說,這些數字代表500個橋工和28個技師。這些精美的石雕藝術品生動展現了古代「石雕之都」惠安的特有風韻。

夕陽下的洛陽橋

洛陽橋在沒有現代化動力裝備的基礎上,利用人力和藉助自然力而建成,是我國最早的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我國橋梁發展史上寫下了精彩的篇章。洛陽橋修建至今,歷時900餘年,根據文獻記載,先後修理和重建共16次,大修不過3次。為了紀念的蔡襄功績,當地人民特意修建了蔡襄祠。

泉州蔡襄祠

學者吳生石評價蔡襄:「他的功績,主要不在於史書、傳說中所稱道的施工技術難題的解決,而是他順應了當時海外貿易迅速發展的趨勢,順應了泉州港迅速發展的趨勢,利用了作為泉州地方長官的權威,支持、推動了洛陽橋的建造。」

洛陽橋的建成,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對泉州的南北交流和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大大加快了泉州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還為南宋時期泉州出現的大規模建橋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參考文獻:

1、《橋梁史話》編寫組編:《橋梁史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版。

2、吳聲石:《蔡襄與洛陽橋》,載《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2期。

3、董莉莉、陳樹淑著:《周流天下——中國傳統交通文化》,山東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還君明珠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建於泉州的洛陽橋,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其歷史你可知道?
    洛陽石橋各位朋友們別誤會了,這座橋可不是洛陽的,而是位於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石橋。洛陽橋建成於公元1059,距離已有接近1000年的歷史了,如今依然完好,仍然是當地人們出行的重要通道。這座石橋的具體位置就是現在的泉州東北洛陽江上,現在的惠安與晉江的交界處,在過去這裡有一個渡口,名叫萬安渡,這裡是當地人們南北往來的必經之路,彼時洛陽江的江水那是波濤洶湧,江流十分湍急。大家都知道了,在歷史上,特別是自唐朝中後期開始,泉州就是著名的港口了,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之一,很多貨物要通過這裡走向世界,泉州城裡商賈雲集,洛陽江上船舶林立。
  • 全世界第一座跨海大石橋洛陽橋,這建造技術不得不服!
    而且最不可思議的是,這橋在泉州千年來都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颱風和地震,居然完好無損,怪不得泉州人老說一句話叫做: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服,不得不服啊。大致介紹下,泉州洛陽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裡,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 河北的趙州橋, 廣東潮州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 廣東 、 福建 進京城的必經之路。
  • 中國四大名橋之一,不在洛陽的洛陽橋,為何它會建在福建泉州
    話說泉州,古刺桐城興於北宋,卻在明清時海禁落寞,可多年來,它卻一直都是福建省經濟GDP穩居第一。泉州的歷史,那也是叫一個悠久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疫情的關係,哪裡都去不了,最多最多只能在附近周邊走走。
  • 「海內第一橋」——泉州洛陽橋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梁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之為「中國古代橋梁的狀元」。  洛陽橋是我國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時間才建成。
  • 泉州地標洛陽橋,人稱有「三絕」,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佔有重要地位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在泉州市東北郊約10公裡洛陽江入海處。橫架於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上,橋以江為名。人稱洛陽橋有「三絕」,工程之艱巨浩大,一絕也;蔡襄自撰自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之簡潔,二絕也;碑文書法藝術及碑石之精雕,三絕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篇: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市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中國境內第一座跨海石橋,有「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之譽。該石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1988年,入選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人王實在原有浮橋的基礎上加蓋固定石橋,這也標誌著洛陽橋正式開始修建。修建的過程中,工程遇到了包括資金緊缺、7個橋墩無法修建、橋板無法搭建等問題。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擔任泉州知州,並隨即主動參與到洛陽橋的修建之中。他號召捐款,並用養殖海蠣的方式加固橋墩,同時利用潮水漲落成功架設橋面。
  • 福建最有潛力城市,內藏中國最早跨海石橋,這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
    福建這座省份可以說是中國國內發展比較不錯的大省了,它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浙江省、江西省、廣東省相連,和我國的寶島臺灣隔海相望,可謂是眾星環繞的存在了。福建依山傍水,環境相對來說也是很不錯的,可以說是一處經濟發展好,環境也不差的寶地。
  • 中國最早的跨海大石橋,位於福建泉州,為何要叫「洛陽橋」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是中國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洛陽橋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橋梁橫跨兩岸,橋下是滾滾東去的洛陽江入海口,海浪洶湧,奔騰不息。而洛陽橋歷經千載風雨,依舊屹立不倒,宛如飛虹般承載著江岸人們的來來去去,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我國四大古橋之一洛陽橋,原來並不在河南省洛陽市
    我國是橋的故鄉,既有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盧溝橋、廣濟橋和洛陽橋這四大古橋,也有舟山、杭州灣、粵港澳等舉世聞名的現代化跨海大橋。可是,你知道嗎,在我國四大古橋之中,有一座同時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它就是並不在河南省洛陽市的洛陽橋。
  • 國內這座千年石橋,被譽海內第一橋,在福建卻以河南城市命名
    泉州之旅依舊在繼續。前兩天和朋友一起去了清源山,美美地感受了一番泉州的自然風光。俗話說山水不離家,看過山之後,自然要看看泉州的水。和朋友到了距離城區沒有多遠的洛陽江邊,準備去看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洛陽橋。洛陽江,洛陽橋,總感覺是一套來的。
  • 世界唯一一座「活著」的橋,建造了500年的橋梁,卻越來越堅固
    今天說的是世界唯一一座「活著」的橋,建造了500年的橋梁,卻越來越堅固,木橋、石橋大家應該都見過,但是你見過樹造的橋嗎?這座橋位於印度的乞拉朋齊,也許這座橋是世界上唯一的「活」橋,你見過嗎?一起來看看吧!
  • 修建福建泉州洛陽橋的傳奇故事
    泉州是福建省的濱海城市,早在唐代即與廣州、揚州、交州一起並稱我國四大海港,泉州名橋極多,其著名者有中國古代最長的橋梁安平橋,蔡襄所造洛陽橋,它們與石筍橋、順濟橋一起合稱泉州四大名橋。其中又以洛陽橋最為有名,儼然可與趙州橋並稱伯仲,有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之說。因此當之無愧地有「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關於修建洛陽橋,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呢!
  • 泉州洛陽橋:穿越千年的滄桑歲月
    七月,我到福建泉州旅遊,在同學陪同下有幸參觀了聞名中外自宋代以來的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橋--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渡,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它流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 科學網—一座橋,一個城,一段歷史
    但是木橋有個缺點,就是容易腐爛,防火性差,不易耐久。因此後來就發展到了石樑,成為石樑橋。 古代橋梁的發展基本是先有浮橋,後有木橋,再後來發展到石橋。這條發展路線的可信度更高一些。 丁漢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從我國的考古記錄來看,石橋的出現距今將近2000多年。 石橋的發展,可能是從木樑發展到石樑,又出現石拱橋。
  • 江蘇南京的郊外,有一座「天生橋」,其形成原因至今是謎
    說到「天生橋」,可能知道的人並不算多,因為這種天然形成的橋梁,在國內並不多!目前在國內,除了貴州、雲南等地的大峽谷內有幾座外,在其它地方,發現的較少。但是你知道嗎,中國華東一帶的江蘇省南京郊外有一座「天生的橋」,並且被指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像這種人工運河的生橋一樣,國內只有這個!接下來請跟著我們白佳浩來,環遊世界的場面看看這座天生的橋!去年夏天,我們的白佳浩是環遊全世界的攝影師,跟著朋友在江蘇南京找到了28327個守城書,沿著著名的人工運河——胭脂河流下來,在路上拍照發現了很多美麗的風景!
  • 重現潮漲潮落長虹臥波勝景 洛陽橋推進環境保護工作
    內容包括加強古橋與兩岸村落的關聯,通過歷史交通功能的修復,為橋兩岸村落發展注入原動力;提升橋兩岸村落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兼顧遊客需求,補全服務功能,維繫傳承村落特色;修復江口景觀,維護洛陽橋景觀環境特徵等。­  記者日前在洛陽橋北側看到,儘管正在下雨,但洛陽橋兩側的家園整治清淤正加緊進行。清淤的背後,蘊藏著施工人員的高科技「絕招」,也飽含著人們保護文物的苦心。
  • 泉州洛陽橋上的歷史館,了解千年古橋從這裡開始
    有多條公交線路直達洛陽橋南北岸,在洛陽橋南段不遠處,就是這個長著繁茂古榕樹的中亭島。中亭島上的洛陽橋歷史館,值得好好看看。洛陽橋最有魅力的就是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史料和工程的三大創舉,平心靜氣,慢慢看完展覽,相信你對洛陽橋會有個全面、全新的認識。此圖詳細介紹了洛陽橋上的重要文物,含六座石塔和四尊石將軍,還介紹了「北有昭惠廟,南有蔡襄祠」。展覽的第一章,海陸聯通洛陽橋。在海外貿易興盛和古泉州日漸繁榮的背景下,泉州興起史無前例的造橋熱潮,史稱「郡境之橋,以十百丈者不可勝紀」。
  • 石家莊市現存長度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橋是哪個?
    在今天石家莊市深澤縣城西四公裡有一座永濟橋,這座石橋建於明代末年,南北橫跨磁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這座古石橋的長度達到了70米,寬度有6米多,橋高度有6.86米,可算是石家莊地區古代石橋中長度最長的一座。
  • 細數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每一個都震撼人心,其中只有它是免費的
    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橋之國」,在神州大地上有一座橋,中國最有名的四座橋,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廣東廣濟橋、泉州洛陽橋,很多人和我一樣,第一次聽說盧溝橋,還在小學的教科書裡,1937年7月7日,29軍官兵在這裡擊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橋上的彈痕現在還在茫然地尋找著。
  • 印象古城 | 泉州難忘洛陽橋
    泉州難忘洛陽橋文/曾劍青在泉州的洛陽古橋上行走,邁開的雙腳必須以虔誠的姿勢。洛陽橋不長,不過幾百米;洛陽橋很長,沉澱的歷史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餘暉之下,觸目所及的巍巍清源山,紫煙籠罩,青紗般朦朧了西天的火燒雲,紅色之光浸染著寬闊的海面。站在洛陽橋上看夕陽,是一種享受。暮江的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讓人沉醉。壯美河山怡養人性,精神亦高昂、向上、積極,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