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古城 | 泉州難忘洛陽橋

2021-01-13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閩南網 ,作者曾劍青

閩南網

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的新聞門戶網站,經福建省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許可審批,具有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採編發布服務資質。

泉州難忘洛陽橋

文/曾劍青

在泉州的洛陽古橋上行走,邁開的雙腳必須以虔誠的姿勢。那石板銘記著歲月河流流淌過的塵事凡俗,記錄著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刻錄著春華秋實朝露夕陽的輪迴變幻。

清晨,倚欄而望,海面上冉冉升起的太陽,紅光透紗,映印水中。早起的捕魚人駕著輕舟,海水退去時,泥灘上的步履或深或淺,開蚵種蟶的人們,傳承祖輩的手藝與勞作方式,耕海收穫享受生活的靜好與怡然。

出海口的紅樹林是江之裙、海之襟,形成獨特的江海生態帶、江海共榮地。

蟹周旋於樹莖之下,建個「安樂窩」永葆安寧,為何?江水淌下來了,紅樹林迎上去了;海水湧上來了,紅樹林擋住了。江水與海水帶來豐富的食物資源,在這裡交匯。

跳跳魚也渴望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鑽個洞吧,打開窗,潮漲潮落間,也便衣食無憂了。

黑壓壓的一片海蠣石布滿了退潮後的岸灘,那是海蠣們安好的家。一「家」一「戶」星星點點地把石塊釘緊,只等海水來把它們澆灌。

硬硬石塊上有海蠣,軟軟灘涂中有海蟶。豎著生長的海蟶,自帶薄薄的兩片殼,江水海水浸潤之下,就有了海的顏色與氣味,閩南人稱之為「海人參」。

趕海的人們用手捏捏撬上來的泥球,一隻肥壯蟶子躍然入眼。美食家用小利刀在海蟶背部的筋上割一刀,豎起來碼在大碗裡隔水蒸,其肉質鮮嫩爽滑,湯汁乳白,鮮中帶甜。

這些海貨是富有魅力的,是人與海的和諧相處,也是美麗生態環境的饋贈。

洛陽橋不長,不過幾百米;洛陽橋很長,沉澱的歷史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餘暉之下,觸目所及的巍巍清源山,紫煙籠罩,青紗般朦朧了西天的火燒雲,紅色之光浸染著寬闊的海面。

站在洛陽橋上看夕陽,是一種享受。暮江的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讓人沉醉。壯美河山怡養人性,精神亦高昂、向上、積極,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

出海晚歸的漁船點點,鼓起的風帆是那白天墜落海面的雪白雲朵嗎?它們徜徉天空的美姿與飄浮海面的盡態極妍,無不展現出海與天之間的和諧之美,力量之美。

那點點的帆影把我的思緒放回到盛唐時的泉州,靠海而居,以港而興,被稱為中世紀「東方第一大港」,綿長曲折的海岸線上,有著眾多海灣,水域寬,航道深。其中以洛陽江輻射的藍藍泉州灣,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有利大型船舶停泊避風,「市井十洲人」的繁榮開放景象,如華美錦帛鋪展開來。

夜幕下的洛陽橋燈光閃爍,是江海的明亮眼睛,它們已經注視著滾滾波濤千百年之久了,那些曾經的輝煌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一幅幅壯觀繁榮的海上貿易景象,如詩似畫。

今夜,我徜徉在洛陽橋畔,靜聽橋下江水滔滔,感懷歲月滄桑,不遠處,與洛陽古橋平行的洛陽新橋車來車往,承擔著更重要的交通使命。新橋與舊橋之間,我仿佛聽到了時代前進中鏗鏘有力的腳步聲。不管身處什麼時代,閩南人愛拼敢贏的精神如亮堂的夜明燈一樣引領著人們前行,開創更加壯麗的前景!

本文作者

曾劍青,中國福建泉州臺商投資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泉州詩詞學會會員,中學語文教師,張坂鎮僑聯副秘書長,張坂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惠南文化研究會理事。曾在《人民日報》《散文選刊》《福建文學》《世界日報》(菲)等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散文、小說、詩歌等。作品多次榮獲省、市獎勵。

朗讀者

李小梅,新華網新華號、華人頭條號【小梅誦讀】欄目創建人及主播,「閩南網·印象古城」、「光明日報閱讀公社·尋味」、「中國作家網·本周之星」、「西海岸文學平臺·小梅之聲」、「詩客·小梅誦讀」等欄目主播,中國共青團雜誌、福建作家、廈門日報、泉州通FM朗誦嘉賓,福建省海峽朗誦藝術團成員。

印象古城 · 徵稿啟事

「印象古城」面向大眾徵集以「印象古城」為主題的原創文學作品,可以是發表過的,也可以是還未發表的。欄目將擇優集納推出,凝結古城與文學的淵源,更生動地講好泉州故事。

投稿方式:QQ郵箱 188595000@qq.com

主辦單位:中共泉州市委網信辦、中共泉州市鯉城區委宣傳部、閩南網

協辦單位:泉州文學院、鯉城區作協

詳情>>>http://www.mnw.cn/wenhua/yxgc/

來源:閩南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印象古城 | 泉州難忘洛陽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曾劍青:泉州難忘洛陽橋
    在泉州的洛陽古橋上行走,邁開的雙腳必須以虔誠的姿勢。那石板銘記著歲月河流流淌過的塵事凡俗,記錄著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刻錄著春華秋實朝露夕陽的輪迴變幻。  洛陽橋不長,不過幾百米;洛陽橋很長,沉澱的歷史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餘暉之下,觸目所及的巍巍清源山,紫煙籠罩,青紗般朦朧了西天的火燒雲,紅色之光浸染著寬闊的海面。  站在洛陽橋上看夕陽,是一種享受。暮江的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讓人沉醉。壯美河山怡養人性,精神亦高昂、向上、積極,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
  • 「海內第一橋」——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是我國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時間才建成。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5米寬,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
  • 泉州洛陽橋:穿越千年的滄桑歲月
    七月,我到福建泉州旅遊,在同學陪同下有幸參觀了聞名中外自宋代以來的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橋--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渡,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它流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 修建福建泉州洛陽橋的傳奇故事
    泉州是福建省的濱海城市,早在唐代即與廣州、揚州、交州一起並稱我國四大海港,泉州名橋極多,其著名者有中國古代最長的橋梁安平橋,蔡襄所造洛陽橋,它們與石筍橋、順濟橋一起合稱泉州四大名橋。其中又以洛陽橋最為有名,儼然可與趙州橋並稱伯仲,有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之說。因此當之無愧地有「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關於修建洛陽橋,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呢!
  • 泉州洛陽橋將修復江口景觀 蔡襄雕像將擇址新建
    ­洛陽橋上文物眾多,它們將被更為妥善地保護­  昨日,記者從泉州臺商投資區了解到,臺商投資區海絲申遺辦根據市級部署要求,全力推進洛陽橋遺產點環境整治相關工作,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接下來還將對洛陽橋北橋頭處的蔡襄雕像進行拆除重建
  • 泉州洛陽橋上的歷史館,了解千年古橋從這裡開始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行,泉州出乎意料,旅遊資源太豐富了,我的一周時間,也就是走馬觀花,就從千年古橋——洛陽橋說起吧。「洛陽橋」古稱「萬安橋」,始建於1053年,蔡襄兩知泉州時主持興建。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含金量頗高的免費景點。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篇:泉州洛陽橋
    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擔任泉州知州,並隨即主動參與到洛陽橋的修建之中。他號召捐款,並用養殖海蠣的方式加固橋墩,同時利用潮水漲落成功架設橋面。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陽橋正式建成,蔡襄為此專門題寫了《萬安橋記》。
  • 中國最早的跨海大石橋,位於福建泉州,為何要叫「洛陽橋」
    洛陽橋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橋梁橫跨兩岸,橋下是滾滾東去的洛陽江入海口,海浪洶湧,奔騰不息。而洛陽橋歷經千載風雨,依舊屹立不倒,宛如飛虹般承載著江岸人們的來來去去,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泉州,地處多山的福建,與河南洛陽相距數千裡,為何境內的江河要叫洛陽江?橫跨洛陽江的橋梁也因此而被稱作洛陽橋,這其中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 遊客到泉州洛陽橋遊玩 不顧安全警示下灘涂撿毛蟹
    而在岸邊垂釣的三明人朱先生也說,他在泉州呆久了,知道灘涂上鑽出的毛蟹不能吃,下去更是危險。  「這裡漲潮的時間,每天都不固定。」令陳阿婆和朱先生記憶猶新的是,9月19日,一對父子在洛陽橋溺亡。當時,兩名小男孩爬到「上帝化身石」上玩,不慎掉入江裡,其中一名男孩的父親下水救援未果,雙雙遇難(詳細報導:父子周末泉州洛陽古橋遊玩溺亡 兒子僅8歲)。
  • 印象古城 | 跨越千年的懸絲傳奇
    據傳,唐末王審知入閩在今福州稱王時,大建宮院,由中州聘請不少名士學子,並攜帶傀儡戲具,置於宮中以供娛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故「嘉禮戲」的道白有中州音。到了宋代,「嘉禮戲」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進一步與民俗儀式結合起來,得到較大發展。明代泉州李廷機曾為木偶戲撰聯:"頃刻驅馳千裡外,古今事業一宵中。"
  • 「躺著要像它」,洛陽橋如此詮釋泉州人的「精神標杆」
    這是洛陽橋的一段生活剪影。泉州有座洛陽橋洛陽橋,洛陽橋,不在河南,卻在千裡之外的泉州惠安。北段洛陽橋。(本文圖片均來自華輿)據說唐宋年間,大量中原人受天災人禍驅使遷至閩南一帶,他們在當地紮根生活下,卻依舊思念故土,因此將這裡成為洛陽,也就有了洛陽江和洛陽橋。另有一說,據北宋《九域志》古本,惠安縣有「樂洋江」,因為「樂」與「洛」音近而改稱。
  • 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向外國友人宣傳推介泉州
    20名外國友人在泉州走街串巷,體驗閩南文化與端午民俗。昨日,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海絲泉州 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遊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體驗泉州傳統美食製作技藝。
  • 建於泉州的洛陽橋,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其歷史你可知道?
    遊走在泉州這片古地的土地上,給小M最深的印象就是,石頭在這座城市特別多見,建房子的主材是石頭,鋪在地上的是石制地板,架在海上的,是石制橋梁,說到這石橋,就不得不提起今天小M要和您聊的主角:洛陽橋!洛陽石橋各位朋友們別誤會了,這座橋可不是洛陽的,而是位於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石橋。洛陽橋建成於公元1059,距離已有接近1000年的歷史了,如今依然完好,仍然是當地人們出行的重要通道。
  • 橋梁史話:一座福建泉州的石橋,卻起名洛陽橋,背後有移民的血淚
    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座多孔石橋,名為洛陽橋,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明明是建在福建,為什麼卻叫洛陽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座橋的故事。一、洛陽橋的得名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東北郊10公裡處。
  • 中國四大名橋之一,不在洛陽的洛陽橋,為何它會建在福建泉州
    話說泉州,古刺桐城興於北宋,卻在明清時海禁落寞,可多年來,它卻一直都是福建省經濟GDP穩居第一。泉州的歷史,那也是叫一個悠久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疫情的關係,哪裡都去不了,最多最多只能在附近周邊走走。
  • 泉州成珍稀鳥類棲息地 泉州觀看鳥地點推薦(圖)
    泉州可以選擇的觀鳥地域可分兩類,一是林鳥,主要集中在德化戴雲山、永春牛姆林、安溪雲中山和泉州各森林公園;二是水鳥,主要集中在惠安洛陽橋、晉江深滬灣、圍頭灣等區域。泉州觀鳥的去處很多:如沿海大通道、清源山、西湖公園等都是賞鳥的絕佳去處。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在如今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現代社會,談論古早味泉州菜,與其說是對清淡本真、甘醇鮮美這種簡單味道的懷念,不如說是為了追憶這座古城的民俗舊事。泉州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目前正在用閩南方言寫一本關於泉州的書,他採用一半文史,一半文學,一半白讀,一半文讀的獨特寫作方式,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古早味泉州菜的記憶。從他的視角出發,古早味泉州菜無論從味道、做法、習俗上,其實都別有另一番趣味。
  • 2020泉州少兒模特走秀在泉州·印象匯圓滿舉行
    閩南網11月15日訊 (閩南網記者 林瑩瑩 連培煌 文/圖)11月15日下午,一場別具風格的2020泉州少兒模特走秀在泉州·印象匯廣場內舉行。活動吸引了大泉州60餘組模特小寶貝、才藝小達人到場參與。本次走秀活動突破傳統走秀風格,大膽創新,不僅設置了漢服走秀、潮童走秀、自由走秀環節,還融合舞蹈、聲樂等節目。精彩才藝得到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 泉州地標洛陽橋,人稱有「三絕」,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佔有重要地位
    北宋嘉祐年間泉州海上貿易日益繁榮,古渡不僅阻隔商旅,民眾也深受其苦。 當時主持造橋工程的是郡守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仙遊人,元聖進士,官至端明殿大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精於吏事,關懷民眾,而且文章、書法雙絕,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傳說在蔡襄出世以前,他的母親因為半渡遇險,曾許下如生子令其建造大橋的願。蔡襄任端明殿大學士後,決 心回鄉造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