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2020-12-04 中國僑網

  洪泓:「普示菜」才是 最正港的泉州古早味

  飲食,其實是日常生活中最司空見慣的事務。所謂「吃喝拉撒睡」,吃喝飲食,與睡覺、排洩一樣,不過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一件粗俗之事。然而,在有了文人的參與之後,飲食搖身一變成了美食,不僅講究口味、樣式和造型,更成為一種藝術、一脈文化、一片情懷。在如今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現代社會,談論古早味泉州菜,與其說是對清淡本真、甘醇鮮美這種簡單味道的懷念,不如說是為了追憶這座古城的民俗舊事。泉州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目前正在用閩南方言寫一本關於泉州的書,他採用一半文史,一半文學,一半白讀,一半文讀的獨特寫作方式,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古早味泉州菜的記憶。從他的視角出發,古早味泉州菜無論從味道、做法、習俗上,其實都別有另一番趣味。

  自古文人愛美食

  「文人的參與,令飲食從一門『粗糙』的手藝變為一門精細的『藝術』。」洪泓表示,從歷史上看,不少美食的誕生,實則源於文人的詩情畫意和興會神到。而泉州之所以有那麼多美食,與歷史上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有關,士大夫避亂南遷,並在此落地生根了。衣冠南渡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對『衣冠南渡』的理解可能有些不同,所謂的衣冠,即古代士以上才戴冠,專指禮服,儘管在逃難和遷移的途中,依然不失儀表風度,不難推測這些人通常都是當時的士大夫和名門世家。因此他們來到閩南一帶,來到泉州地區,帶來的是宮廷禮數、上層文明——他們生活優越,物質富裕,對美食的追求就更加講究了。」

  聞名遐邇的東坡肉,是一道由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首創並命名的菜餚,可以作為文人探索美食文化的一個典型例子。古早的時候,豬肉的做法粗糙隨意,只是將豬肉進行簡單處理,不僅沒有切塊的習慣,根本談不上什麼口感和味道。

  有一天,蘇東坡突發奇想,他將豬毛火灸,將豬肉切成方塊,並插上竹籤,蒸出油汁,加入料酒調味之後,小火長時間精心慢燉,烹調之後,肉酥香美,入口即化,一道流傳千古的美食,大功告成。興頭上,他寫下了《食豬肉詩》,詩中寫道:「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而反過來,美食也大大激發蘇東坡的詩性才情,美味佳餚之後,他更是寫下《老饕賦》《飲酒說》《沙羊頌》《蒸豬頭頌》等飲食名篇,極大豐富了我國的古代飲食文明史。

  不只是蘇東坡,近現代有一大批文人雅士,比如耳熟能詳的魯迅、鬱達夫、張愛玲、林語堂、賈平凹、吳作人等作家也對美食有著一番獨到的探尋和追求。然而,儘管名人佳作中難見泉州古早味美食,但並不代表泉州古早味美食中,沒有文人雅士的影子。洪泓舉例道,桂花蟹算是古早味泉州菜的典型代表之一,婚喪事之備,雖然名為「桂花」,且與桂花沒有半毛錢關係。「桂花蟹」主材為梭子蟹,加之馬蹄、鮮香菇、西蘭花、蔥、胡蘿蔔、雞蛋等基本食材,因為這道菜做成之後,蟹肉與蛋混為一體,鮮嫩肥美無論是形狀和顏色,都像極了盛開的桂花,因而採用了一種比喻的修辭手法。其次,桂花盛開的時節,也剛好是泉州一帶螃蟹最肥美的季節,賞桂吃螃蟹,不愧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因而,對於「桂花蟹」這一命名,足以體現出泉州文人的文思才華。

  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儘管泉州菜講究手工做法精緻,但古早味卻未必僅停留在滿桌的山珍海味。它著眼於平頭百姓日常的柴米油鹽,它帶著幾分懷舊的色彩與情懷,它不僅關乎本土的民俗風情,更關乎古城的歷史記憶。

  「一勺豬油,香了阮大半輩子。」洪泓回憶起多年之前,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吃得不亦樂乎的那碗豬油飯。「那時候,厝邊頭尾難見肉影,豬肉野緊張野貴,家家戶戶都會熬豬油,舀入盆罐等窯皿中待用。先是把白色豬油切成細塊後落鼎用細火慢慢熬,看著脂肪塊在沸騰冒泡的熱油中,尤其是冬天,凍成一坨頂面酷似白色乳膠的油脂,像融化的冰淇淋一樣愈來愈細顏色野逐漸變成金黃色。一細塊堅凍豬油就可以詮釋肉食的美好。炒菜時,放落一鏟,差呣多能食半個冬天,那個香勁,是如今的豬油恐怕再野體會呣到了……攪一細塊豬油,拌到燒騰騰的飯裡,再倒入一點點鮮醬油趁燒拌勻,那可是黃金搭檔,頓時醬油、豬油的香氣和飯香融合一道,奇香無比,其色野異。」

  「如果想要吃到最正港的泉州古早味,就來吃每年七八月份的普示菜。普示菜,才謂最正港的泉州古早味,它保留著泉州菜的味素和傳統手工習俗。」洪泓說。

  他在《西街-名城風物誌》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普度』閩南話野叫做『普示』。一般六月先『豎旗』,七月為『正普』,八月是『重普』。按照鋪境,依次排列,輪流宴請。據講,泉州唐時沒城、區、坊、隅。宋時城內為廂,城外為鄉。清時城內分東西南北三十八鋪。各鋪各有鋪區,普度分鋪。據講,即一習俗是從唐朝傳落來的,普度按照祖宗流傳的禮俗,整個城市按照舊境防偽花城幾個區分日輪流做東。」

  「破柴尾」是普度節的傳統食料,也是紅白桌桌上的必備之菜,說白了就是「大雜燴」 「雜菜湯」。「破柴尾」的主料其實就是「辦桌」剩餘的菜腳——既有帶魚、瘦肉(放入油中炸至半熟)等,也有花菜、金針菇、西紅柿等,既有海鮮,也有肉品,可謂是「山海合作」。而後,它們集中起來,加之清粉勾芡,然後放入用醬油、醋、鹽、糖等基本配料調製好酸甜湯內,再進行一次勾芡之後進行煮燴,直至成佳餚。

  如今,不少餐廳的菜譜上都保留有這道名為 「二滷湯」的美食,其實原型也就是「破柴尾」這道了,但洪泓認為大多數都已經做得有形乏味了。

  除了普示菜外,「批炸擔」也是古早味泉州菜不得不提的關鍵詞。據洪泓回憶,七八十年代,在市區鐘樓下,總有一排蒙蓋著一層厚厚的油膩的長椅短桌,無論早晚出來,總有各種小食,賣雜菜湯的、賣水圓湯的、賣菜頭酸的、賣冰水的、賣方鼓水的、賣炒米粉的或者滷料攤、豆花攤,切些滷料,喝點豆花。

  他說,「批炸擔」通常十分簡陋,雨腳架底,架板為桌,幾個高高低低、方方圓圓的凳子排在街邊,講究一點的「批炸擔」還會做個玻璃罩,差點的就省了。各色人等在那板桌上,專心一意進食。坐在「批炸擔」前,饕餮燒烤,狂喝啤酒,溺迷於一蕊蕊霓虹閃爍。幾甌燒酒啉落肚,便末遮末攔,葷七素八了,只為圖個痛快自在。

  攤邊還有湯鼎炊鼎燒氣炊騰,炒鼎的油煙瀰漫,加上開胃口的色、香、味,把西街夜市都引誘到喝酒食肉的景象裡。「批炸擔」攤前,成雙的雞鴨、鮮紅的赤肉、花蚶、膏蟹、會蹦的九節蝦、吱吱叫的鱸魚……全擺到攤前,做實物招牌。對蝦、毛花、鯧魚、章魚、扇貝……這一街踏著蝦蟹魚貝而前行,蝦兵蟹將在腳底簇擁,儼然到了「龍王宮」……

  記憶中的古早味泉州菜,記載了無數泉州人的青蔥歲月,抒寫了這座古城的歷史風雲。這一桌熱騰騰的家鄉菜,是文人筆下的一首詩、一幅畫,也是返鄉僑胞的一滴淚、一份情,更是身為泉州人,對這座古城熱愛之情最樸素、最有誠意的表示。

相關焦點

  • 鍾楚曦戴是「古早味」 而我戴就是「大媽味」 古早味髮飾的佩戴指南
    本文轉自【瑞麗網】;古早味髮飾在今年又開始流行了,但一不小心就會戴出「大媽感」,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挑選適合自己的復古髮飾!這還要多虧了「古早味」髮飾代言人們給我的搭配小靈感~但是,美女們戴古早味髮飾是這樣的:然而,我戴上是......真·古早味髮夾了想解鎖今年秋冬最流行的「古早味」髮夾正確打開方式,快跟著瑞醬學起來吧~1.
  • 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向外國友人宣傳推介泉州
    昨日,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海絲泉州 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遊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體驗泉州傳統美食製作技藝。活動中,近20名外國友人在南音會所觀賞並體驗了南音曲目《阿娘聽公式》、提線木偶戲《馴猴》等非遺技藝,參觀了潤物無聲文創商店,在小城故事會和蟳埔女一起體驗泉州粽子、潤餅菜、石花膏製作技藝……主辦方向外國友人贈送了潤物無聲文創T恤、泉州狀元燈以及泉州城市中英文宣傳資料。
  • 印象古城 | 泉州難忘洛陽橋
    那石板銘記著歲月河流流淌過的塵事凡俗,記錄著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刻錄著春華秋實朝露夕陽的輪迴變幻。清晨,倚欄而望,海面上冉冉升起的太陽,紅光透紗,映印水中。早起的捕魚人駕著輕舟,海水退去時,泥灘上的步履或深或淺,開蚵種蟶的人們,傳承祖輩的手藝與勞作方式,耕海收穫享受生活的靜好與怡然。
  • 古早味素肉燥筒仔米糕,配料豐富、香味四溢,臺式風味香味超濃!
    到臺灣旅行,我們在小食店或夜市中常常見到米糕之類的小食,飯粒飽滿、配料豐富、香味四溢。常看到米糕跟肉燥配搭,好像抹茶跟紅豆一樣,永遠是個吸睛的組合,與美味掛鈎。筒仔米糕是糯米類小吃,傳統將配料及糯米放在耐熱的器皿及竹筒內炊煮而成,口味濃鬱。此製法可以將糯米預先浸泡,便於煮熟。
  • 泉州大街小巷刺桐樹影稀疏 為何刺桐城卻少見刺桐花
    「泉州哪裡可以看到大片的刺桐花?」「刺桐花長什麼樣,準備帶孩子去認識一下?」……2日,本報頭版刊登了一幅照片《刺桐花開》,美麗的畫面頓時勾起了眾多市民的記憶和嚮往。  泉州,這座千年古城自古就與刺桐有著無法割裂的淵源。相傳,五代時的節度使留從效初建泉州城時,環城種植刺桐,花繁葉茂、花紅似火,泉州因此得名刺桐城。
  •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記憶中的年味——炒米糖 在新崗小區巷子裡的一家炒糖店,名叫:無為小姜特色炒糖。每逢年關將近,「炒糖」就成了必備的「年貨」。它的香味,瀰漫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熟悉又親切。我記憶中的年味兒,就是從「炒糖」開始的。
  • 【法院文化】楊娜:記憶中的煤煙味
    【法院文化】楊娜:記憶中的煤煙味 2020-10-27 21: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泉州大學四年,只知道叫泉州,其實泉州還有很多別稱,你知道幾個
    泉州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漢代初期,由於閩越國作亂,漢武帝曾派兵入閩平亂,後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國立郡,將泉州隸屬會稽郡。這樣一來,泉州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往也日益頻繁。延及晉代,泉州先後隸屬揚州刺史和江州刺史;與中原的交往則更加密切了。
  • 洪瀨雞卷:遠近聞名的「好味素」
    他已年過半百,雞卷是他記憶深處最美味的食物。幾年來,他以此謀生,養育了一雙大學生兒女。    為了養活兒女,妻子開了一家小藥店,黃宗澤則專心製作雞卷。每天,他踏著晨光上市場採購新鮮的豬肉和馬蹄。    破舊的古厝,陽光透過天井幽幽地照進來。在這一方小天地裡,黃宗澤獨自精研細作雞卷30多年,練得一手好功夫。
  • 泉州的樹
    一  夏季的泉州城裡,謝了花的刺桐樹,全力地生長著枝葉。每年春末夏初,直到盛夏,刺桐樹在烈日下長得格外翠綠、茂盛。而寒冬來臨之後,也許是為了讓古城沐浴更多的陽光,刺桐樹又毅然將它蔽空的闊葉落下。這時的刺桐樹雖然葉子落了,但人們並不覺得它醜陋,反而更被它的品格所感動。
  • 調味品緋聞最多莫過於味精,為什麼很多廚師不用味素了
    味精(味素)起源於日本味之素公司,日本人為什麼要發明味素呢,就是圖一個字~~"鮮",他們在海帶裡面發現上面一層粉末挺鮮美啊,專家發現穀氨酸是昆布的味道源泉,也就是說現在很多料理店為什麼要加上昆布來做湯的緣故,本身自然的食材添加更美味。
  • 非遺「古行當」再興起:尋回記憶中的年味
    (新春見聞)非遺「古行當」再興起:尋回記憶中的年味  中新社寧波2月16日電 題:非遺「古行當」再興起:尋回記憶中的年味  作者 李佳贇  踩著鼓點,演員帶著船燈不斷迴旋移動,似避浪逐波;伴著鼓聲,數顆「豬獠牙」在耍牙表演者口內快速彈吐,左右歙動,變化出各種花樣……  春節期間
  • 來看看2020年,有多少泉州美食,是你認識的?
    草草啖鹽說蜜——說天地美食,談家鄉風味2020是最艱難的一年,新冠疫情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了一定的改變,但就是在如此艱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依然相信生活的美好,相信美食能治癒困頓的心靈,相信吃,能帶給我們無往不前的力量,和生存下去的信念。
  • 記憶中的年味:「小鞭炮」,「豆腐條」
    現在說起記憶中的年味,可能是時間太長,大腦中的年味越來越淡。從改革開放以後,生活越來越好,不用說過年,就是平常也勝似以前過年!在我的印象中,記憶中的年味,除了「放鞭炮」外,還有母親做的「油煎豆腐條」,現在回想起來,還深有滋味。每年小年後,母親就開始忙活起來了;「二十三日上天去,大年三十下凡來!」
  • 被火山灰掩埋的記憶——龐貝古城 科普
    古城龐貝,這個在一夜消失的繁華城市,已經隨著火山噴發成為記憶的碎片,被厚厚的火山灰所掩埋。
  • 泉州黎明職業大學欲成立「巴金與泉州」陳列室
    借著泉州獲評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的契機,黎大還在積極籌劃成立「巴金與泉州」陳列室。與會學者認為,巴金與泉州的不解之緣意味著泉州曾在上世紀30年代中國近代思想發展史上留下精彩一筆。  本屆巴金文化節系列活動,由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黎明職業大學聯合主辦。
  • 炒菜的時糾結,放雞精還是味素?其實兩者各有好處
    【導語】:大家都知道在炒菜的時候放一些調味品可以讓菜的味道更好,所以對於習慣做菜的人來說,雞精和味素這兩種東西是非常熟悉的,而且這兩種東西其實在炒菜的時候功效也是比較相同的。如果想要讓大家更好的區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的話,那麼就只能夠說雞精的味道要比味素更濃一些。如果用它來炒菜的話,大約菜的味道會更豐富一些,而味素能夠做到的大多都是調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