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福建省的濱海城市,早在唐代即與廣州、揚州、交州一起並稱我國四大海港,泉州名橋極多,其著名者有中國古代最長的橋梁安平橋,蔡襄所造洛陽橋,它們與石筍橋、順濟橋一起合稱泉州四大名橋。其中又以洛陽橋最為有名,儼然可與趙州橋並稱伯仲,有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之說。因此當之無愧地有「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
關於修建洛陽橋,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呢!、泉州市北,有一條奔騰的河流咆哮而過。這條河原名「晉江」,據說是因為東晉大量士族南遷群居於此江邊因而得名。唐宣宗未登基以前曾居於此江邊,思鄉心切,常常說晉江風水與洛陽有相似之處,以後晉江就改稱為「洛陽江」,一直沿用至今。洛陽江注入東海,在入海處形成了一個寬達5裡的喇叭口,這個喇叭口歷來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津。儘管這一帶因為奔騰而下的江水與澎湃的海水鼓蕩相激,濁浪滔天,舟渡極為不便,但很少有人願意繞道而行。因為繞道不僅使行程遠了很多,而且上遊崇山峻岭,行走也極為不便。為了保佑大家能平平安安過此要津,人們便將這個渡口稱之為「萬安渡」,希望能藉此帶來一些好運,然而船毀人亡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於是人們又試圖在這一帶架設橋梁,可是水深流急,一直未能成功。
北宋仁宗(10231063)時,蔡襄出任泉州太守,了解到萬安渡一帶的情形後,多次前往實地視察,但見波濤洶湧之中,渡船在艱難地往返,載運著南來北往的商旅行人及貨物,顛簸於浪濤之中,時而被拋上浪峰,時而又跌入浪谷,傾覆的厄運,似乎一刻也不曾離開。蔡襄深感有在這一帶修築橋梁的必要。 可是這一帶江面寬水深流急,風大浪高,給人以一種「不可以人力勝」的感覺。修橋的難度極大,通過長時間的對地形、河流、海潮等的觀察以後,蔡襄心裡有數了。這一天,他叫來一位衙役,交給他一封信,命他送給海神向海神討教該如何修橋。衙役一聽傻了眼,這世上有沒有海神還不好說,就算是有,試想這茫茫大海,上哪去找呢?就算是找到了海神,自己的命還在不在呢?可是太守命令已下,只好駕上一條舢板,帶上一壇烈酒,離開泉州,向大海深處划去。眼看著夕陽西沉,不僅見不到什麼海神,鬼也未曾見到一個,心中愁悶,只好猛喝烈酒,終於不勝酒力,沉沉地睡過去了。 等他一覺醒過來的時候,和煦的陽光已在輕柔地撫摸自己的臉頰,海面上碧波蕩漾,閃爍著萬點金光。衙役猛然想起自己的使命,往懷裡一探,還好信還在,掏出來一檢查,不由得驚訝萬分,原來太守的信已經不見了,換了另外一封信。衙役心想,這大概就是海神趁自己酒醉之際,看了太守的信後,寫的回信了。於是衙役歡天喜地回到了泉州,將信交給了蔡襄。
蔡襄打開信一看,只有一個字:醋。眾人均不知其意,蔡襄想了一想,告訴大家,海神提示要在農曆八月二十一修橋。眾人問其故。蔡襄說「『醋』字左邊為『酉』,是指八月(宋代以正月為寅故酉為八月),右邊為『昔』,拆開即為二十一日。」果然到八月二十一日,海潮退去,橋得以建成。蔡襄親自撰文並書寫了《萬安橋記》,這就是有名的三絕碑之一,被時人譽之為「當與橋爭勝」的傑作。現存洛陽橋南的蔡襄祠內。
是不是很傳奇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