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著要像它」,洛陽橋如此詮釋泉州人的「精神標杆」

2021-01-13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一物一景,皆為人情,都是故鄉。

「我嘛是了解生命的意義,我嘛是了解七逃無了時,我嘛是想要好好來過日子……」12月的某個下午,太陽斜照在乾涸的洛陽江道上,原本浮在水上的漁船見了底。一名惠安漁夫在自家漁船上安裝了個卡拉OK機,一首接一首地唱著閩南語歌。他自得其樂的表演,引得正在洛陽橋上踱步的遊人們駐足,紛紛把手機、相機舉起來。這是洛陽橋的一段生活剪影。

泉州有座洛陽橋洛陽橋,洛陽橋,不在河南,卻在千裡之外的泉州惠安。

北段洛陽橋。(本文圖片均來自華輿)

據說唐宋年間,大量中原人受天災人禍驅使遷至閩南一帶,他們在當地紮根生活下,卻依舊思念故土,因此將這裡成為洛陽,也就有了洛陽江和洛陽橋。另有一說,據北宋《九域志》古本,惠安縣有「樂洋江」,因為「樂」與「洛」音近而改稱。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已經無從考證。洛陽橋橫跨東北與西南,連接洛陽江水道。遊客們喜歡在北邊的蔡襄路停車向南遊覽;當地人則要從西邊的橋南村出家門,往北做營生。兩股人流大多交集在橋中間的小島上,惠安漁女赤腳挑著扁擔匆匆前行,遊人們則愜意在大榕樹下乘涼賞景,形成了一快一慢兩種生活節奏。在橋南村村民們看來,家門口的洛陽橋從自己生來就在那裡,沒什麼新鮮感。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座每天踏過的石板橋實則大有來頭。

惠安鄉民。

北宋名臣造大橋宋代的泉州是當時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彼時的泉州港商賈雲集,是海外交通貿易的重要貨物集散地,但是,「以東出海」均需經過湍湍江水的洛陽江萬安渡口。尤其是每到春夏季節,雨水上漲,加上海水漲潮,搭渡翻船而葬身江中者,難以計數。萬安渡口的天塹鉗制,無法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直至北宋皇祐五年,時任泉州知府蔡襄在渡口主持建跨海大橋,當地商民集資白銀1400萬兩,實現「長虹臥波人爭越,閩海四洲變通途」的願望。作為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也揮毫撰碑文《萬安橋記》,記錄下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萬安」的名字也成為「洛陽橋」的前身。鄉民後人感念蔡襄造橋,不僅為他在橋北不遠建造蔡忠惠祠、高大塑像,更把他的豐功偉績與洛陽橋相融,流傳出不少有趣的民間故事。最廣為人知的一則,便是《蔡夫人渡江》。

洛陽橋蔡襄像。

相傳早年洛陽江內龜精蛇怪作祟,不時颳風起浪,危害過往船隻和客人。某日,一艘滿載的小船又遇龜蛇兩怪舞弄風浪。即將傾覆之際,忽聞空中有聲:船上有蔡公在,速速拯救。風浪遂息,船上眾人問蔡公是何人?全船只有身懷六甲之婦,其丈夫姓蔡。婦人深知自己未來的孩子將有一番作為,即發願於天:腹中之子日後若做大官,必在洛陽江上修橋,為後人造福。

這個孩子就是北宋名臣蔡襄。等到他長大懂事時,蔡母經常對他講起當年過洛陽江落難和她許願造橋的事,教育他要努力讀書,將來才能成器,也才能建造洛陽橋。除了上述的「蔡夫人渡江」,還有飽含仁孝忠義精神的「蔡端蜜字聚蟻」、「夏得海投書海神」、「酒井湧杉」、「觀音化美女」、「八仙顯神通」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如此好的題材早在上世紀80年代被拍成電視歌仔戲。

「海上第一橋」用上「黑科技」現實世界沒有天兵鬼神相助,只能靠木船和人力。但即便如此,這座前後歷時六哉才建成的「海內第一橋」足以震撼三界。慢步橋上,你能發現諸多先進的建橋技術:江潮狂水急,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們創造了筏型基礎,即沿著橋梁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接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型墩,破開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衝擊。同時採用「浮運架梁」的妙法,利用潮汐漲落帶來的水位差,將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又在橋的基石上養殖大量牡蠣,利用附生在基石上的牡蠣殼,為原來鬆散的石堤形成牢固的生物保護層,防止潮水衝擊——這就是「養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

筏型基礎及養蠣固基。

在中島的展廳中,一群學生們正在試驗洛陽橋的結構是否牢固,這是一項課程設計。滿盆裝水從上傾瀉而下,簡易搭建的模型抵擋住了衝擊。大家拍手驚呼。做人躺著要像它上有洛陽大橋,下有後渚大橋連接洛陽江兩岸,洛陽橋終於可以歇歇了。洛陽橋面難敵歲月侵蝕,凹凸斑駁。北段尤甚,常見拼接處有裝得下自行車輪的縫隙。兩側的月光菩薩和端坐橋頭的石將軍,被路人「包漿」得油光至模糊。撫今追昔,後人只能遙想刺桐城作為「東方第一大港」時的繁榮景象,吟詠余光中的那首40行詩歌,感嘆「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洛陽橋石板縫隙清晰可見。

泉州有句俗語:「做人要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只看字面意思,你或許認為這是一種外象上的比喻。但久居泉州,你才會知道「一橋雙塔」到底經歷過什麼:唐朝開元寺的東西雙塔歷經地震颱風,依舊挺立如初;洛陽橋看盡闊五裡,遍歷戰火洗禮,還在為泉州百姓抵風御浪,讓他們能放心地鋪開腳面行走在上面。洛陽橋,終是泉州人的精神標杆,代代相傳。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華輿

相關焦點

  • 泉州洛陽橋上的歷史館,了解千年古橋從這裡開始
    「洛陽橋」古稱「萬安橋」,始建於1053年,蔡襄兩知泉州時主持興建。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含金量頗高的免費景點。有多條公交線路直達洛陽橋南北岸,在洛陽橋南段不遠處,就是這個長著繁茂古榕樹的中亭島。中亭島上的洛陽橋歷史館,值得好好看看。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篇:泉州洛陽橋
    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人王實在原有浮橋的基礎上加蓋固定石橋,這也標誌著洛陽橋正式開始修建。修建的過程中,工程遇到了包括資金緊缺、7個橋墩無法修建、橋板無法搭建等問題。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擔任泉州知州,並隨即主動參與到洛陽橋的修建之中。他號召捐款,並用養殖海蠣的方式加固橋墩,同時利用潮水漲落成功架設橋面。
  • 泉州洛陽橋:穿越千年的滄桑歲月
    七月,我到福建泉州旅遊,在同學陪同下有幸參觀了聞名中外自宋代以來的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橋--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渡,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它流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 中國最早的跨海大石橋,位於福建泉州,為何要叫「洛陽橋」
    洛陽橋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橋梁橫跨兩岸,橋下是滾滾東去的洛陽江入海口,海浪洶湧,奔騰不息。而洛陽橋歷經千載風雨,依舊屹立不倒,宛如飛虹般承載著江岸人們的來來去去,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泉州,地處多山的福建,與河南洛陽相距數千裡,為何境內的江河要叫洛陽江?橫跨洛陽江的橋梁也因此而被稱作洛陽橋,這其中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 曾劍青:泉州難忘洛陽橋
    洛陽橋不長,不過幾百米;洛陽橋很長,沉澱的歷史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餘暉之下,觸目所及的巍巍清源山,紫煙籠罩,青紗般朦朧了西天的火燒雲,紅色之光浸染著寬闊的海面。  站在洛陽橋上看夕陽,是一種享受。暮江的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讓人沉醉。壯美河山怡養人性,精神亦高昂、向上、積極,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
  • 「海內第一橋」——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是我國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時間才建成。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5米寬,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
  • 愛國和創新詮釋「航天精神」的真諦
    愛國和創新詮釋「航天精神」的真諦 發表時間:2016-10-18   來源:張家港文明網祖國航天路上的徵程詮釋了航天人愛國和創新的真諦,這種時代精神讓國人得以鼓舞和振奮。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所周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國已經發展幾十年後起步的。為了縮小差距,中國航天人始終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愛崗敬業,不斷突破和創新攻克一個個科學難題。愛國鑄就航天事業魂魄;創新是航天事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愛國鑄造航天精神的魂魄。
  • 泉州洛陽橋將修復江口景觀 蔡襄雕像將擇址新建
    ­洛陽橋上文物眾多,它們將被更為妥善地保護­  昨日,記者從泉州臺商投資區了解到,臺商投資區海絲申遺辦根據市級部署要求,全力推進洛陽橋遺產點環境整治相關工作,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接下來還將對洛陽橋北橋頭處的蔡襄雕像進行拆除重建
  • 印象古城 | 泉州難忘洛陽橋
    洛陽橋不長,不過幾百米;洛陽橋很長,沉澱的歷史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餘暉之下,觸目所及的巍巍清源山,紫煙籠罩,青紗般朦朧了西天的火燒雲,紅色之光浸染著寬闊的海面。站在洛陽橋上看夕陽,是一種享受。暮江的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讓人沉醉。壯美河山怡養人性,精神亦高昂、向上、積極,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
  • 黃大年詮釋了負重前行的時代精神
    為什麼能夠在回國7年中,像陀螺一樣旋轉、像熔巖一樣噴湧?為什麼能夠對每一名學生都精心雕琢,反覆教導學生「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來報國」?他詮釋了一種什麼樣的時代精神?  黃大年詮釋了時代的大愛精神。大愛既是民族精神,也是時代精神。一部中華文明史,其實就是一代又一代民族脊梁用大愛書寫的歷史。黃大年心中的一切愛、一切驕傲和自豪,都超越了個人、超越了家庭。
  • 修建福建泉州洛陽橋的傳奇故事
    泉州是福建省的濱海城市,早在唐代即與廣州、揚州、交州一起並稱我國四大海港,泉州名橋極多,其著名者有中國古代最長的橋梁安平橋,蔡襄所造洛陽橋,它們與石筍橋、順濟橋一起合稱泉州四大名橋。其中又以洛陽橋最為有名,儼然可與趙州橋並稱伯仲,有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之說。因此當之無愧地有「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關於修建洛陽橋,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呢!
  • 《歌唱祖國》發泉州音樂故事 愛拼精神激勵全民
    本次大屏展播的最後一首歌曲,就是由福建IPTV分平臺與海峽衛視聯合製作的音樂故事作品《愛拼才會贏》,它不僅藉助「古今交融」的南音曲調展現泉州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以泉州企業家群像和「世中運」青少年志願者的故事,賦予「愛拼才會贏」新的時代內涵。
  • 看閩南符號如何從西街文創走進泉州人的生活
    哎呀我們泉州人就經常會說『愛睏愛睏』,懂閩南話的人就會覺得這個很好玩。我覺得這個很泉州,很有閩南特色。」平時英姿颯爽的清源山老君系列胸針,老君也「愛睏」城中悠閒,吃飽了經常犯困,那些一本正經的「泉州文化擔當」也跟泉州人一樣,吃小吃,講著閩南話「愛睏」犯困,多麼生動。
  • 遊客到泉州洛陽橋遊玩 不顧安全警示下灘涂撿毛蟹
    對此,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吳藝娟主任回應,洛陽橋是一個開放的景點,平時遊客就較多,管理所在洛陽橋常駐有1個工作人員,每天會不定時進行巡查,發現有遊客到危險地段,都會及時進行制止,橋上也安裝有不少危險警示標誌。但管理所人力有限,不可能時刻提醒遊客,更重要的還是遊客自身要有安全意識,文明出行,不要貿然到危險水域或者下到灘涂遊玩。
  • 科學趣探:為什麼人要晚上躺著睡覺?
    而為什麼人要晚上躺著睡覺?這個簡單的現象與蘋果落地一樣,也有同樣的科學道理。01為什麼是晚上?晚上則不同,地球和太陽的引力都把人往下拉,要克服這兩種引力,人就會感覺比較累。而白天睡覺會往往睡不好,一種力往上拉,一種力往下拉,所以白天睡醒往往有種精神分裂的感覺。
  • 對話|電競精神是什麼?中國KPL標杆人物老帥與你訴說
    標杆人物的煎熬「太難了!」這是賽後老帥和澎湃新聞記者說得第一句話,接著他告訴你:「腦袋很空,(奪冠)也沒有特別興奮特別激動,(就是)回想一路走來特別不容易,覺得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坐在老帥的對面,你能體會到他的這種情緒,交流中他會陷入短暫的停頓,似乎在回憶什麼,又像在享受眼下的輕鬆,而一個小紙團在他手指間被反覆滾動、捏圓。對於很多不熟悉電競的人,都或多或少聽說過老帥這個名字。2018年春季他以千萬級的KPL第一身價轉會一度引來各方熱議;時間來到當年8月份,老帥又以隊長身份率領中國電競王者榮耀戰隊贏得雅加達亞運會電競冠軍。
  • 王德林:用一把剪刀詮釋「工匠精神」
    作品《新富春山居圖》以紅色彰顯恢弘的氣勢,《西湖十景》《江南依舊》以黑色沉澱歷史的厚重,《農耕鏡像》以五彩的套色傳遞新時代的時尚元素……優美的構圖,精緻的剪刻,讓人驚嘆,如此精美的作品需要何等功力。王德林,桐廬富春江初級中學教師。他在三尺講臺上用一把剪刀剪出異樣的精彩,2017年獲桐廬首屆「十大工匠」稱號。
  • 躺著畫畫的米開朗基羅
    特別令人驚嘆不已的是:這幅面積達800平方米、花了5年時間才完成的巨作,竟是他一直躺著畫出來的!西斯廷教堂是梵蒂岡的一所特殊的教堂。每個已逝羅馬教皇的遺骸都保存在這裡。每個新任教皇的登基大典也在這裡舉行;每逢特別節日,教皇還在這裡主持彌撒祭。這座教堂非常高大,長40多米,寬15米,穹窿形的屋頂面積800平方米。
  • 中國四大名橋之一,不在洛陽的洛陽橋,為何它會建在福建泉州
    話說泉州,古刺桐城興於北宋,卻在明清時海禁落寞,可多年來,它卻一直都是福建省經濟GDP穩居第一。泉州的歷史,那也是叫一個悠久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疫情的關係,哪裡都去不了,最多最多只能在附近周邊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