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一物一景,皆為人情,都是故鄉。
「我嘛是了解生命的意義,我嘛是了解七逃無了時,我嘛是想要好好來過日子……」12月的某個下午,太陽斜照在乾涸的洛陽江道上,原本浮在水上的漁船見了底。一名惠安漁夫在自家漁船上安裝了個卡拉OK機,一首接一首地唱著閩南語歌。他自得其樂的表演,引得正在洛陽橋上踱步的遊人們駐足,紛紛把手機、相機舉起來。這是洛陽橋的一段生活剪影。
泉州有座洛陽橋洛陽橋,洛陽橋,不在河南,卻在千裡之外的泉州惠安。
北段洛陽橋。(本文圖片均來自華輿)
據說唐宋年間,大量中原人受天災人禍驅使遷至閩南一帶,他們在當地紮根生活下,卻依舊思念故土,因此將這裡成為洛陽,也就有了洛陽江和洛陽橋。另有一說,據北宋《九域志》古本,惠安縣有「樂洋江」,因為「樂」與「洛」音近而改稱。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已經無從考證。洛陽橋橫跨東北與西南,連接洛陽江水道。遊客們喜歡在北邊的蔡襄路停車向南遊覽;當地人則要從西邊的橋南村出家門,往北做營生。兩股人流大多交集在橋中間的小島上,惠安漁女赤腳挑著扁擔匆匆前行,遊人們則愜意在大榕樹下乘涼賞景,形成了一快一慢兩種生活節奏。在橋南村村民們看來,家門口的洛陽橋從自己生來就在那裡,沒什麼新鮮感。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座每天踏過的石板橋實則大有來頭。
惠安鄉民。
北宋名臣造大橋宋代的泉州是當時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彼時的泉州港商賈雲集,是海外交通貿易的重要貨物集散地,但是,「以東出海」均需經過湍湍江水的洛陽江萬安渡口。尤其是每到春夏季節,雨水上漲,加上海水漲潮,搭渡翻船而葬身江中者,難以計數。萬安渡口的天塹鉗制,無法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直至北宋皇祐五年,時任泉州知府蔡襄在渡口主持建跨海大橋,當地商民集資白銀1400萬兩,實現「長虹臥波人爭越,閩海四洲變通途」的願望。作為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也揮毫撰碑文《萬安橋記》,記錄下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萬安」的名字也成為「洛陽橋」的前身。鄉民後人感念蔡襄造橋,不僅為他在橋北不遠建造蔡忠惠祠、高大塑像,更把他的豐功偉績與洛陽橋相融,流傳出不少有趣的民間故事。最廣為人知的一則,便是《蔡夫人渡江》。
洛陽橋蔡襄像。
相傳早年洛陽江內龜精蛇怪作祟,不時颳風起浪,危害過往船隻和客人。某日,一艘滿載的小船又遇龜蛇兩怪舞弄風浪。即將傾覆之際,忽聞空中有聲:船上有蔡公在,速速拯救。風浪遂息,船上眾人問蔡公是何人?全船只有身懷六甲之婦,其丈夫姓蔡。婦人深知自己未來的孩子將有一番作為,即發願於天:腹中之子日後若做大官,必在洛陽江上修橋,為後人造福。
這個孩子就是北宋名臣蔡襄。等到他長大懂事時,蔡母經常對他講起當年過洛陽江落難和她許願造橋的事,教育他要努力讀書,將來才能成器,也才能建造洛陽橋。除了上述的「蔡夫人渡江」,還有飽含仁孝忠義精神的「蔡端蜜字聚蟻」、「夏得海投書海神」、「酒井湧杉」、「觀音化美女」、「八仙顯神通」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如此好的題材早在上世紀80年代被拍成電視歌仔戲。
「海上第一橋」用上「黑科技」現實世界沒有天兵鬼神相助,只能靠木船和人力。但即便如此,這座前後歷時六哉才建成的「海內第一橋」足以震撼三界。慢步橋上,你能發現諸多先進的建橋技術:江潮狂水急,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們創造了筏型基礎,即沿著橋梁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接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型墩,破開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衝擊。同時採用「浮運架梁」的妙法,利用潮汐漲落帶來的水位差,將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又在橋的基石上養殖大量牡蠣,利用附生在基石上的牡蠣殼,為原來鬆散的石堤形成牢固的生物保護層,防止潮水衝擊——這就是「養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
筏型基礎及養蠣固基。
在中島的展廳中,一群學生們正在試驗洛陽橋的結構是否牢固,這是一項課程設計。滿盆裝水從上傾瀉而下,簡易搭建的模型抵擋住了衝擊。大家拍手驚呼。做人躺著要像它上有洛陽大橋,下有後渚大橋連接洛陽江兩岸,洛陽橋終於可以歇歇了。洛陽橋面難敵歲月侵蝕,凹凸斑駁。北段尤甚,常見拼接處有裝得下自行車輪的縫隙。兩側的月光菩薩和端坐橋頭的石將軍,被路人「包漿」得油光至模糊。撫今追昔,後人只能遙想刺桐城作為「東方第一大港」時的繁榮景象,吟詠余光中的那首40行詩歌,感嘆「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洛陽橋石板縫隙清晰可見。
泉州有句俗語:「做人要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只看字面意思,你或許認為這是一種外象上的比喻。但久居泉州,你才會知道「一橋雙塔」到底經歷過什麼:唐朝開元寺的東西雙塔歷經地震颱風,依舊挺立如初;洛陽橋看盡闊五裡,遍歷戰火洗禮,還在為泉州百姓抵風御浪,讓他們能放心地鋪開腳面行走在上面。洛陽橋,終是泉州人的精神標杆,代代相傳。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華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