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陽橋將修復江口景觀 蔡襄雕像將擇址新建

2021-01-13 閩南網

­  相關新聞

­  洛陽橋蔡襄雕像將擇址新建

­  新舊址相距約500米,原雕像將拆除,原址將設為休息區

­位於洛陽橋北的蔡襄雕像見證了洛陽江畔18年的變遷 (王柏峰/攝)

­洛陽橋上文物眾多,它們將被更為妥善地保護

­  昨日,記者從泉州臺商投資區了解到,臺商投資區海絲申遺辦根據市級部署要求,全力推進洛陽橋遺產點環境整治相關工作,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接下來還將對洛陽橋北橋頭處的蔡襄雕像進行拆除重建。

­  蔡襄雕像位於洛陽橋北的橋頭處,始建於1996年8月,雕像高12米,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雕像矗立於洛陽橋北18年,已成為洛陽橋的標誌物之一,並被當地群眾膜拜。

­  為滿足洛陽橋遺產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需要,蔡襄雕像需拆除。在洛陽鎮政府廣泛徵求當地群眾意見基礎上,現已確定「先建後拆」或「邊建邊拆」的工作方案,計劃另選址新建一座不超過現有體量的蔡襄雕像。昨日記者從泉州臺商投資區了解到,目前新蔡襄像計劃選址在距離橋頭約500米處的潮聲廣場,原蔡襄雕像拆除後,空出來的場所將進行廣場鋪裝,設置成休息區。

­  另外,涉及洛陽橋上村民自發放置的神像、焚燒爐、香爐等祭拜設施,洛陽鎮政府和相關村委會做好動員工作,提供臨時過渡場所,統一組織移除;加強與市文管所對接,在月光菩薩、石將軍等文物處設置必要的保護圍欄。

­  洛陽橋的保護及其環境品質的提升,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需要,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迫切需求。關於洛陽橋周邊環境整治,根據國家文物批覆的方案,涉及交通整治、洛陽街改造和洛陽江清淤等多項工作。讓我們通過幾個關鍵詞,對未來洛陽橋的美景,進行一番展望。

­  ★關鍵詞 交通組織

­  橋兩端規劃停車場 引導遊客有序參觀

­  交通整治方面,首先是進行交通管理,即車輛不能夠進入景區,同時設計停車場,一個在橋南,一個在橋北,還有一個居民停車場,供附近居民夜晚停車使用,白天則作為景區不能停靠車輛。希望通過交通整治來引導遊客由南往北進行參觀。

­  按照洛陽橋海絲申遺環境整治設計方案,位於國道324線旁的洛陽橋閘管理用房,將改造成洛陽橋遊覽區的停車場。

­  ★關鍵詞 橋下清淤

­  橋兩側將進行清淤 確保不變成陸地橋

­  如今的洛陽橋兩側橋墩,出現大量淤泥,尤其是橋南、橋北兩處橋頭位置,影響了古橋原有的風貌。

­  根據整治方案,對洛陽江清淤方面也有規劃。按照申遺整體要求,將對洛陽橋兩側一定範圍的環境進行清淤,讓洛陽橋漲潮和退潮都能浮在水面,而不會變成一個陸地橋。

­  ★關鍵詞 古街整治

­  修葺舊屋拆除違建 空中網線統一規劃

­  洛陽古街核心區的改造涉及多個方面。其中將對沿線兩側建築進行功能設置,利用現有資源,設一些遊客服務中心,遊客管理處等。同時將對部分老舊破損房屋進行整治修葺,沿線現代化建築將進行立面修飾,保障周邊環境的整體性。根據規劃,洛陽鎮萬安村還將對洛陽橋周邊的兩違建築進行拆除,對有礙觀瞻的部分居民樓進行降層。

­  據介紹,目前,前期動遷、拆遷評估工作都已經完成,將於近期進行動遷。另外,將在古街鋪上石板,街上的所有電線電網全部統一規劃。

­  ★關鍵詞 文物古蹟

­  保護同時適度開發 各方參與遺產保護

­  為保護洛陽老街,泉州臺商區教育文體旅遊局還制定文物保護巡查制度,對洛陽橋、昭惠廟、張氏大夫第等文物保護點,以及洛陽古街上的9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點加強保護巡查,確保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建立文物保護村規民約,適度開發洛陽古橋、古街旅遊,促進利益相關者參與遺產保護。(記者 林福龍 郭曉冰)

相關焦點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篇:泉州洛陽橋
    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擔任泉州知州,並隨即主動參與到洛陽橋的修建之中。他號召捐款,並用養殖海蠣的方式加固橋墩,同時利用潮水漲落成功架設橋面。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陽橋正式建成,蔡襄為此專門題寫了《萬安橋記》。
  • 修建福建泉州洛陽橋的傳奇故事
    泉州是福建省的濱海城市,早在唐代即與廣州、揚州、交州一起並稱我國四大海港,泉州名橋極多,其著名者有中國古代最長的橋梁安平橋,蔡襄所造洛陽橋,它們與石筍橋、順濟橋一起合稱泉州四大名橋。其中又以洛陽橋最為有名,儼然可與趙州橋並稱伯仲,有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之說。因此當之無愧地有「泉州橋梁甲閩中」的美譽。關於修建洛陽橋,有一個很傳奇的故事呢!
  • 「海內第一橋」——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是我國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六年時間才建成。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5米寬,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  因建橋處海潮洶湧,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巨。
  • 泉州洛陽橋上的歷史館,了解千年古橋從這裡開始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行,泉州出乎意料,旅遊資源太豐富了,我的一周時間,也就是走馬觀花,就從千年古橋——洛陽橋說起吧。「洛陽橋」古稱「萬安橋」,始建於1053年,蔡襄兩知泉州時主持興建。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含金量頗高的免費景點。
  • 橋梁史話:一座福建泉州的石橋,卻起名洛陽橋,背後有移民的血淚
    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座多孔石橋,名為洛陽橋,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明明是建在福建,為什麼卻叫洛陽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座橋的故事。一、洛陽橋的得名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東北郊10公裡處。
  • 中國四大名橋之一,不在洛陽的洛陽橋,為何它會建在福建泉州
    話說泉州,古刺桐城興於北宋,卻在明清時海禁落寞,可多年來,它卻一直都是福建省經濟GDP穩居第一。泉州的歷史,那也是叫一個悠久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疫情的關係,哪裡都去不了,最多最多只能在附近周邊走走。
  • 「躺著要像它」,洛陽橋如此詮釋泉州人的「精神標杆」
    這是洛陽橋的一段生活剪影。泉州有座洛陽橋洛陽橋,洛陽橋,不在河南,卻在千裡之外的泉州惠安。北段洛陽橋。(本文圖片均來自華輿)據說唐宋年間,大量中原人受天災人禍驅使遷至閩南一帶,他們在當地紮根生活下,卻依舊思念故土,因此將這裡成為洛陽,也就有了洛陽江和洛陽橋。另有一說,據北宋《九域志》古本,惠安縣有「樂洋江」,因為「樂」與「洛」音近而改稱。
  • 泉州洛陽橋:穿越千年的滄桑歲月
    七月,我到福建泉州旅遊,在同學陪同下有幸參觀了聞名中外自宋代以來的第一座梁式海港大石橋--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渡,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它流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 仙遊縣蔡襄故居將興建 凸顯文化特色提升軟實力
    楓亭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朱義芳介紹說,這座高7米的雕像是廣東潮安旅泰華人蔡卓明捐贈的,去年作為迎接蔡襄千年慶活動的標誌性雕像立在這裡,如今成為楓亭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帶著記者尋訪蔡襄出生地、讀書處、陵園等遺蹟。蔡襄生於何處?《莆陽蔡氏宗譜》記載,唐末浙江錢塘的蔡用元輾轉來到同安,後來進入莆田,居住在仙遊楓亭赤湖蕉溪。蔡襄是入莆始祖蔡用元的六世孫,生於赤湖蕉溪。
  • 印象古城 | 泉州難忘洛陽橋
    泉州難忘洛陽橋文/曾劍青在泉州的洛陽古橋上行走,邁開的雙腳必須以虔誠的姿勢。洛陽橋不長,不過幾百米;洛陽橋很長,沉澱的歷史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餘暉之下,觸目所及的巍巍清源山,紫煙籠罩,青紗般朦朧了西天的火燒雲,紅色之光浸染著寬闊的海面。站在洛陽橋上看夕陽,是一種享受。暮江的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讓人沉醉。壯美河山怡養人性,精神亦高昂、向上、積極,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
  • 泉州地標洛陽橋,人稱有「三絕」,在我國橋梁建築史佔有重要地位
    人稱洛陽橋有「三絕」,工程之艱巨浩大,一絕也;蔡襄自撰自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之簡潔,二絕也;碑文書法藝術及碑石之精雕,三絕也。洛陽江入海口古稱萬安渡,未建橋時,過往行人要由海上過渡。渡口水闊五裡,一邊負山,一邊面海,江濤海浪洶湧,過往舟楫常被狂風急流翻沉。北宋嘉祐年間泉州海上貿易日益繁榮,古渡不僅阻隔商旅,民眾也深受其苦。
  • 曾劍青:泉州難忘洛陽橋
    在泉州的洛陽古橋上行走,邁開的雙腳必須以虔誠的姿勢。那石板銘記著歲月河流流淌過的塵事凡俗,記錄著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刻錄著春華秋實朝露夕陽的輪迴變幻。  洛陽橋不長,不過幾百米;洛陽橋很長,沉澱的歷史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餘暉之下,觸目所及的巍巍清源山,紫煙籠罩,青紗般朦朧了西天的火燒雲,紅色之光浸染著寬闊的海面。  站在洛陽橋上看夕陽,是一種享受。暮江的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萬變,讓人沉醉。壯美河山怡養人性,精神亦高昂、向上、積極,充溢著滿滿的正能量。
  • 蔡襄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蔡襄為官公正清廉、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其子孫後代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蔡襄家族子孫後裔在宋代近200年的八代傳承中,英才輩出。  車從仙遊縣楓亭高速路口入,一座「蔡襄故裡」牌坊映入眼帘;在楓亭鎮中心街區,蔡襄石雕像豎立在蔡襄廣場上;地處楓亭鎮的仙遊火車站廣場前,也豎立著一尊蔡襄雕像……來到仙遊縣楓亭鎮,紀念蔡襄的雕像、建築物成為一大特色標誌。北宋名臣蔡襄就出生在這裡。  蔡襄,字君謨,1012年出生,1067年去世。
  • 北宋名臣蔡襄生平事跡簡述
    身邊剩下一老母、一幼子,扶兩柩於第二年元月到家寄柩待葬,途中耗時半年,即去泉州上任。 蔡襄離京前向朝廷一直乞知泉州,途中又寫信給宰相富弼說明連遭兩喪路途耽誤,請照顧不要改知別郡,是為了去泉州參加洛陽橋建設,其時建橋工程已開始三年,主持建橋的人中就有蔡襄娘舅盧錫。
  • 中國最早的跨海大石橋,位於福建泉州,為何要叫「洛陽橋」
    洛陽橋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橋梁橫跨兩岸,橋下是滾滾東去的洛陽江入海口,海浪洶湧,奔騰不息。而洛陽橋歷經千載風雨,依舊屹立不倒,宛如飛虹般承載著江岸人們的來來去去,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泉州,地處多山的福建,與河南洛陽相距數千裡,為何境內的江河要叫洛陽江?橫跨洛陽江的橋梁也因此而被稱作洛陽橋,這其中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 建於泉州的洛陽橋,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其歷史你可知道?
    遊走在泉州這片古地的土地上,給小M最深的印象就是,石頭在這座城市特別多見,建房子的主材是石頭,鋪在地上的是石制地板,架在海上的,是石制橋梁,說到這石橋,就不得不提起今天小M要和您聊的主角:洛陽橋!洛陽石橋各位朋友們別誤會了,這座橋可不是洛陽的,而是位於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石橋。洛陽橋建成於公元1059,距離已有接近1000年的歷史了,如今依然完好,仍然是當地人們出行的重要通道。
  • 遊客到泉州洛陽橋遊玩 不顧安全警示下灘涂撿毛蟹
    而在岸邊垂釣的三明人朱先生也說,他在泉州呆久了,知道灘涂上鑽出的毛蟹不能吃,下去更是危險。  「這裡漲潮的時間,每天都不固定。」令陳阿婆和朱先生記憶猶新的是,9月19日,一對父子在洛陽橋溺亡。當時,兩名小男孩爬到「上帝化身石」上玩,不慎掉入江裡,其中一名男孩的父親下水救援未果,雙雙遇難(詳細報導:父子周末泉州洛陽古橋遊玩溺亡 兒子僅8歲)。
  • 莆田新增標誌性景觀 仙遊楓亭「蔡襄故裡」牌坊建成
    「蔡襄故裡」牌坊建成東南網莆田11月11日訊(通訊員 陳各燦 許新飛)近日,坐落於福泉高速楓亭出口和仙港大道交匯處的「蔡襄故裡」牌坊建成,為莆田市南大門和一代廉臣、名臣的故裡——仙遊楓亭鎮增添了一道標誌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