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市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中國境內第一座跨海石橋,有「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之譽。該石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1988年,入選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人王實在原有浮橋的基礎上加蓋固定石橋,這也標誌著洛陽橋正式開始修建。修建的過程中,工程遇到了包括資金緊缺、7個橋墩無法修建、橋板無法搭建等問題。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擔任泉州知州,並隨即主動參與到洛陽橋的修建之中。他號召捐款,並用養殖海蠣的方式加固橋墩,同時利用潮水漲落成功架設橋面。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陽橋正式建成,蔡襄為此專門題寫了《萬安橋記》。
根據記載,洛陽橋自建成至1993年共經歷過27次維修,其中在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做了首次修理,明代永樂六年(1408年)、景泰四年(1453年)等均有重修。抗日戰爭時期,該橋為日軍所損毀。1946年有所維修,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軍將洛陽橋橋面完全炸毀,橋上文物損毀殆盡,僅餘橋墩,後政府組織人力修復。
洛陽橋為南北走向,橋從江岸的石砌江堤延伸而出,經過江中心的一座名為「中洲」的小島,南側接入洛江區境內。全長731.29米,南側引橋長80.5米,寬7米;北側弓橋長11米,寬7米,主橋面寬5米。有47個橋孔和46個橋墩。橋墩採用條石砌成,頂部兩層的條石向左右挑出以減少石樑板的跨度。橋墩底部面向河流上遊建有分水尖,尖頭略上翹,是為「筏型基礎」。橋梁板均為大型條石,最早建設時利用漲潮搭建而成。
在洛陽橋南端還有大量的修橋碑刻,其中包括著名的《萬安橋記》,共計兩方石碑共153字,石碑高3米,寬1.5米。此外在橋的北側、中洲和南側共分布還有26方不同時期的修橋碑記。
蔡襄雕像位於洛陽橋北的橋頭處,始建於1996年8月,雕像高12米,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雕像矗立於洛陽橋北18年,已成為洛陽橋的標誌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