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王德林老師的「富春剪紙社」,你一定會被那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所吸引。作品《新富春山居圖》以紅色彰顯恢弘的氣勢,《西湖十景》《江南依舊》以黑色沉澱歷史的厚重,《農耕鏡像》以五彩的套色傳遞新時代的時尚元素……優美的構圖,精緻的剪刻,讓人驚嘆,如此精美的作品需要何等功力。
王德林,桐廬富春江初級中學教師。他在三尺講臺上用一把剪刀剪出異樣的精彩,2017年獲桐廬首屆「十大工匠」稱號。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
的尋覓
王德林老師從小愛好繪畫,1975年,16歲的他作為知青下放到原來的金西公社從事農耕。艱苦的生活沒有磨滅一顆對繪畫的痴心,他利用空閒時間潛心學習,刻苦描摹。生活的艱辛永遠不會成為有志者的絆腳石,相反他把這段生活磨礪成了一塊堅實的墊腳石,藉助它攀向金碧輝煌的藝術殿堂。
機會總是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1985年,返城後的王德林因為有很好的繪畫水平,被當時的水電部第十二工程局富春江指揮部子弟學校錄取為美術老師。後來子弟學校和富春江初級中學合併,他就一直在富春江初級中學任教,從事初中美術教育工作,在三尺講臺上用他的熱情傳遞繪畫的五彩世界。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桐廬縣開始重拾傳統文化,加大了對剪紙藝術的支持和開發力度,於是王德林老師乘勢而上,把自己擅長的繪畫與剪紙相融合,陶醉於「一把剪刀,一方紅紙」的又一片天地。這一剪就是27年餘。「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一張普通的紅紙,一把小剪刀,一把小刻刀,輕輕地剪,緩緩地刻,一剪一刻,紙屑遊走紛飛間,迷人的山河美景已躍然紙上,淳樸熱情的民俗風貌已迎面而來,生動傳神的遠古神話已娓娓道來……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的探索
「不敢越雷池一步並不是工匠精神。」剪紙是一項民間傳統藝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不創新,很難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於是,王德林老師開始探索剪紙的新道路。
探索新路:繪畫與剪紙相融。《妝》用傳統的「團花」技法剪出了古時銅鏡的華麗,運用簡單的白色線條勾勒出裸身少女的柔美,作品的黑底套色與「少女」部分的白色鏤空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於是,這幅作品在桐廬第二屆「神州風韻」剪紙大賽數千幅作品中脫穎而出,以其獨特的創作理念和強烈的視覺衝擊獲得金獎,也因此坐上了全國「十大神剪」的寶座。
獨特創新:剪紙也可flash。王德林老師介紹說,剪紙作品製作成動漫的過程比較複雜,首先是要把剪紙作品拍成數碼照片,然後輸入電腦,再運用圖片處理軟體,將剪紙作品上的每個場景元素分割開來,最後再把這些場景元素利用動漫製作軟體進行製作。一般一幅剪紙作品製作成動漫,需要2至3個星期。目前王德林老師已經完成了《大暑》、《后羿射日》《京杭大運河》等一系列flash剪紙作品。他製作的這些動漫作品還在網際網路「閃客帝國」的網站上進行播放,這種鮮活的表現形式,深受大眾喜愛。
創新之路:剪紙融入日常生活。把剪紙做成團扇,做成油紙傘,做成花籃花瓶……剪紙走進生活,成為生活的日常,讓剪紙藝術裝點生活,點亮生活。不斷地創新,王德林老師的剪紙之路綻放出異常迷人的光彩。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的堅守
王德林老師作為桐廬剪紙界的名人,他所在的富春江初級中學也借勢以剪紙特色教育為抓手,成為名副其實的剪紙特色學校。
學校以《王德林剪紙作品集》、《剪紙》作為教材,三個年級均開設剪紙校本課程,學生每周一節剪紙課,做到課堂上人人學,人人會,課後還可以到剪紙社團進一步學習。此外,學校的文化建設中處處體現剪紙特色,包括信箋紙、筆記本、校園文化長廊、剪紙陳列室、剪紙系列文化布置等,形成了學校全體師生人人學剪紙,人人會剪紙的良好氛圍。
目前,富春江初級中學在王德林老師的帶動下,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剪紙特色學校,被浙江省文化廳授予首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稱號。
近年來,該校師生獲得的榮譽更是不勝枚舉。
(原標題:王德林:用一把剪刀詮釋「工匠精神」)
本文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