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剪紙:一把剪刀剪出錦繡乾坤

2020-12-06 新華網甘肅頻道

  冬季,廣袤的隴中大地,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粗筆勾勒的大山下,住著幾戶人家,齊整整的瓦舍,暖乎乎的熱炕,一膛爐火映紅了小屋的格窗。田間橫著小徑,山坡撒有羊群,炊煙嫋嫋,秦聲縷縷,野菊遍地,鳥語啁啾,歲月窄窄淺淺,日子不緊不慢。滿頭銀髮的老奶奶帶著孫女,盤盤腿坐在炕旮旯裡,一邊眉開眼笑地剜剪,一邊慢慢騰騰地歌吟……

圖為田俊堂創作的《孔雀戲牡丹》

圖為田俊堂創作的《魚戲蓮》

  會寧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孕育和誕生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寧剪紙以甘溝驛鎮最具代表性,是會寧非遺文化的重要縮影和傑出代表。1995年甘溝驛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民間剪紙)之鄉」,2007年會寧剪紙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甘溝驛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年,會寧剪紙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通常人們將剪紙、刺繡技藝等大多與女性聯繫在一起,很少有人把它和男人們聯繫起來,但是見到田俊堂剪紙時,記者卻大吃一驚。

  「姑娘上樓房,花剪響噹噹,這一個窗花呀……」「一剪上石榴花呀,二剪上牡丹花呀,三呀剪上那枝那呀麼那枝花……」田俊堂嘴裡哼著民歌小調,手中剪刀飛舞,三下兩下就能剪出一幅活靈活現的藝術品。田俊堂是會寧縣甘溝驛鎮田坪村的農民,或許一技傍身的緣故,成天和莊稼地打交道的他卻有著一口細聲細語的腔調,腦後束著長長的馬尾。

  「小時候,每逢春節,我們家裡的牆上、窗戶上、門楣上都會貼上各種各樣的剪紙,看起來非常喜慶,年味十足。」田俊堂說。看著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在奶奶的剪刀下,不一會兒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圖案,造型奇特,生活氣息濃厚,人物、動物、花果、草蟲、皆有生動表現,這些都深深吸引著幼小的田俊堂,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門藝術。

  田俊堂回憶:「大概是11歲的時候,趁家裡人不注意,我經常偷偷拿著奶奶的花剪,學著剪紙。被家裡的大人發現了,免不了挨一頓打,但是沒辦法,就是愛,看見剪刀手就痒痒。」看著孫兒如此迷戀剪紙,奶奶終於答應教他剪紙。誰都料想不到,在奶奶手把手地指導下,田俊堂的潛力被挖掘出來了。

  1984年,當時的甘溝驛鄉舉行剪紙大賽,田俊堂的剪紙獲得了一等獎。「啊呀,我上學的時候都沒拿過獎,沒想到剪紙在全鄉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那張獎狀就是對我剪紙的肯定,我當時真得特別高興,以後的日子裡就更愛剪紙了。」談起第一份剪紙榮譽,田俊堂眉開眼笑。

  在田俊堂看來,總是拿著老一輩人的樣板剪,沒新意。為了脫離剪紙樣板的束縛,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新之路。1989年,他構思創作的大型剪紙作品《松鶴》入選第二屆中國藝術節民間美術展覽,受到中外藝術家們的一致讚譽,也受到了文化部群眾文化司的獎勵。

  作為國家非遺項目會寧剪紙的省級傳承人,田俊堂在創新中力求突破,他的剪紙作品和榮譽數不勝數。1990年,他參加了白銀市第三次民間藝術大賽,榮獲一等獎,作品送亞運會展出;2008年會寧縣開展人口文化宣傳活動,他創作的《回娘家》系列作品,獲得「會寧縣人口文化宣傳剪紙二等獎」,被認定為白銀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會寧剪紙傳承人;2013年被評為首批白銀市民間藝術大師;2018年,作品《雙鳳朝陽》榮獲由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桐廬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六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邀請賽優秀獎;2019年,《板帘子》榮獲由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小康夢想·首屆甘肅剪紙藝術大展」優秀獎,作品《福祿壽喜》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剪刀上的中國風」中國·臨渭·全國剪紙邀請賽中榮獲優秀獎。

  剪中有千形百態,紙上有星辰大海。確實,一把剪刀、一張紙,配著田俊堂那雙被剪刀扎的滿是傷口的巧手,錦繡乾坤、方寸之間盡顯無限創意。田俊堂說:「我是家族剪紙第四代傳承人,兒子、女兒是第五代傳承人,小孫子是第六代傳承人。我們會寧剪紙是會寧人民世代相傳的藝術瑰寶,包羅萬象,我希望可以世世代代將它傳承下去。」除了家族傳承之外,田俊堂還通過帶徒弟、進校園等多種方式,將會寧剪紙技藝傳承下去。(記者 李豔 李倩)

相關焦點

  • 王德林:用一把剪刀詮釋「工匠精神」
    他在三尺講臺上用一把剪刀剪出異樣的精彩,2017年獲桐廬首屆「十大工匠」稱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的尋覓王德林老師從小愛好繪畫,1975年,16歲的他作為知青下放到原來的金西公社從事農耕。艱苦的生活沒有磨滅一顆對繪畫的痴心,他利用空閒時間潛心學習,刻苦描摹。
  • 2米長《瑞鼠迎春》剪紙剪出年味兒
    日前,記者來到韓月琴家,一進門就感受到濃濃的年味與書香氣,客廳裡擺放著各種造型的「喜鼠」剪紙作品,一幅長達2米長的「2020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瑞鼠迎春」大幅剪紙系列作品已經完成,剪紙這門古老的技藝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努力下,正在被賦予新的生命力。「老鼠象徵著智慧與機靈,如果比作人的話,如同一個人行動迅速,順時應變。」
  • 大學男生為挽回戀情剪出英文愛情詩剪紙(圖)
    昨日,金深豪在學校楠園文化廣場上展示他的那首英文愛情詩剪紙作品,引發不少同學圍觀,一名女生讚嘆道:「沒想到他外形那麼純爺,卻能剪出如此細膩的作品。」用紙剪出英文愛情詩金深豪的作品最先以圖片形式貼在西南大學貼吧,圖片中是一首用紙剪出來的愛情詩,可以清晰地看出《Love Is Thicker Than Forget》(譯名:愛比忘卻厚)等詩歌內容。
  • 69歲老人剪紙50餘年 自創「蝴蝶剪紙」法(圖)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民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便可變幻出各種不同的圖案。  剪紙易學難精,從入門的簡單窗花到更為複雜的人像,一般學藝者得要數年時間才能達到要求。  而蝴蝶剪紙,從一個平面變化為立體,每個角度看上去,剪出來的蝴蝶,感覺瞬間能輕盈地飛起來。
  • 莊河77歲老翁半張宣紙剪出108隻蝙蝠「百福圖」
    他說要把這些剪紙作品整理成書,讓傳統剪紙技藝深入人心發揚光大60歲生日時發現自己技藝」還行」在青堆子鎮,叢樹盛老人可謂小有名氣。平日裡,只要看到花被子上鳳凰、牡丹花、喜鵲等圖案,他就會隨手擷來成圖,並用紙和剪刀給表現出來,剪紙技巧堪稱一絕。
  • 哈爾濱市香坊區圖書館開展「樂在紙間」創意剪紙活動
    「冰天雪地美好生活」 | 「冰晶雪舞歡樂季」 香坊區圖書館「樂在紙間」創意剪紙活動來源:哈爾濱市香坊區圖書館 一張薄薄的紙片,展現無盡千百種可能;一把平凡的剪刀,剪出千姿百態的世界。時間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歷久彌新的是精湛的剪紙技藝。
  • 簡單剪紙,用一張紙剪出8個愛心圖案,可以當幼兒園手工作業
    剪紙藝術是我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用一張紙可以剪出很多漂亮的圖案。教孩子學剪紙要從最簡單的學起。下面就用一張正方形的彩紙剪8個愛心圖形,很簡單,很好看。所需材料:一張正方形的紙、筆、剪刀。沿對角線對摺,見下圖兩個對角再對摺,如下圖所示再對摺一次畫出下圖所示圖形沿所畫的線跡剪下,成下圖形狀展開全展開的樣子剪出來了八個愛心,四個鏤空的,四個實心的還可以畫出下圖所示形狀剪下來是這樣的展開是八個鏤空的愛心形狀,也很好看這是非常簡單的剪紙圖案的剪法
  • 手工創意剪紙,剪出小朋友都喜歡的小動物!(附教程
    剪紙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廣受關注的一個,每年過年家家都會出現紅色剪紙藝術品。也被時尚界廣泛應用,但是普通人能做的剪紙真是少之又少!過年時候多以買為主,今年元旦不妨和孩子一起,自己做些剪紙窗花,雖然簡單,卻滿滿的自豪!
  • 元旦快到了,一起試試曼妙的雪花剪紙
    只需一張手工紙,一把剪刀,就能創意出各種千姿百態的雪花來了。  趕快來看看下面分享的雪花剪紙idea吧,一定會讓你和孩子大開眼界。大手小手一起來剪一剪,將曼妙的雪花裝飾家裡的房間,看,原來冬天可以這麼文藝十足:)  雪花剪紙花樣  畫出不同的花樣,就能剪出不同的效果的雪花圖案,是不是很神奇  先來試試,這入門級的圖案吧
  • 萊州匯泉社區舉辦「創意剪紙慶元旦」文明實踐活動
    膠東在線12月28日訊(通訊員 王嚶堅 王力立) 為慶祝元旦佳節,迎接2021年的到來,也為進一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萊州市文昌路街道匯泉社區舉辦了主題為「創意剪紙慶元旦,共話美好迎新年」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近20名社區居民參加了本次活動。
  • 山西「巧媳婦」的剪紙人生:巧手匠心「剪」出最美家鄉
    晉源區新聞中心供圖中新網太原11月19日電 題:山西「巧媳婦」的剪紙人生:巧手匠心「剪」出最美家鄉作者 楊傑英 楊潤德 梁月仙紅紙折上幾折,剪刀上下飛舞,紙屑紛紛落下……不到10分鐘,一張六角形的精緻團花剪紙便已成型。
  • 仫佬族剪紙藝人羅華清:剪紙絕活傳承五代人(組圖)
    廣西新聞網12月5日訊 12月4日,廣西河池市首個民間工藝技能大師工作室——羅華清(傳統剪紙)工作室在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掛牌成立,由仫佬族剪紙藝人羅華清創作的8米剪紙長卷《歌仙劉三姐》也首次在職業中心學校展出。
  • 藝術教育之美剪刀為筆「繪」心裁 童眼觀物「信天遊」
    有樹有屋有校園 一把剪刀「繪」出孩子眼中的世界走進這所學校,每個班級的牆上,都貼著各式各樣的剪紙作品,有小花,有動物,有手拉手的小人,不少孩子還給這些作品編了有趣的故事。,個個能剪就算是男孩子也可以使得一把好剪刀!
  • 濟寧南張街道開展「我做剪紙賀新春」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宋子群 通訊員 王紅雲 劉永華 濟寧報導  在新春來臨之際,為了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豐富轄區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近日,濟寧市任城區南張街道開展「我做剪紙賀新春
  • 奇女子40年苦練剪紙術,刀工比機器厲害,一幅巨作堪稱無價寶
    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作品既富有傳統文化情趣,又具有裝飾美化生活的實用功能,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在桂林市興安縣,有一位在剪紙方面頗有造詣的壯族女子——— 黃惠玲。今年53歲的她用一雙靈巧的手,一份孜孜不倦的學習熱情,通過剪紙這一藝術形式,剪出了韻味悠長的四季,剪出了世間百態,更剪出了豐富多彩的美麗人生。1980年,黃惠玲師從著名工筆畫家蔣欣欣女士,得到精心教誨,把學到的工筆知識融匯到自己喜愛的剪紙藝術中。經過多年的摸索,黃惠玲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剪紙風格——— 浮刻工藝,即一次只刻一張,下刀要輕,不能刻透底紙。
  • 幼兒手工,剪紙小魚,好學又好看,低齡孩子能學會
    幼兒園的孩子都要學習簡單的剪紙,孩子們也非常喜歡剪一些簡單又好看的圖案。特別喜歡剪一些小動物。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種小動物的剪紙方法,下面再學習一種小魚的剪紙方法。過程:需要準備的手工材料和工具卡紙、筆和手工剪刀正方形紙,見下圖對摺,如下圖所示畫小魚的輪廓
  • 肖像剪影手藝人李源海:一把剪刀一張紙 四十餘年的堅守錘鍊
    貴陽網訊 普普通通的一張蠟紙,幾塊錢一把的塑料剪刀,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夜郎谷肖像剪影手藝人李源海手中,變成了「神器」。他仔細端詳遊客側臉,談笑間,剪刀上下飛舞,短短幾分鐘,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剪影就完美呈現出來。
  • 英語課堂遇上傳統剪紙,高校學子化身「手工達人」
    楚天都市報6月20日訊(記者鄒浩 通訊員婁新雅 左盈)對摺宣紙,剪出宅家生活;揮毫潑墨,繪出京劇臉譜;學思結合,書寫文化之美……近日,一份份傳統文化氣息十足的期末作業,在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9級師生的朋友圈刷屏,老師們直呼「大開眼界」。
  • 大紅燈籠高高掛,歡天喜地迎新年,分享紅燈籠剪紙教程
    這一天爺爺要為孫子扎制各式十二生肖燈和魚、龍、蝦、蟹燈,奶奶忙著為孩子們剪貼燈籠的剪紙花兒。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同時綻放出了中華民族的燦爛光彩。本章節我們便來分享燈籠的剪紙方法,這次選舉的是兩個一組的燈籠,為啥要剪兩個燈籠,除了有成雙成對的好寓意,還因為兩個燈籠地方寬敞容易寫字,比如,這次我們要在燈籠上寫「新年快樂」四個字,一個燈籠是寫不下這麼多的字,所以,我們要至少剪出兩個並排的燈籠,這樣,寫出來就不會覺得 擁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