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廣袤的隴中大地,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粗筆勾勒的大山下,住著幾戶人家,齊整整的瓦舍,暖乎乎的熱炕,一膛爐火映紅了小屋的格窗。田間橫著小徑,山坡撒有羊群,炊煙嫋嫋,秦聲縷縷,野菊遍地,鳥語啁啾,歲月窄窄淺淺,日子不緊不慢。滿頭銀髮的老奶奶帶著孫女,盤盤腿坐在炕旮旯裡,一邊眉開眼笑地剜剪,一邊慢慢騰騰地歌吟……
圖為田俊堂創作的《孔雀戲牡丹》
圖為田俊堂創作的《魚戲蓮》
會寧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孕育和誕生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寧剪紙以甘溝驛鎮最具代表性,是會寧非遺文化的重要縮影和傑出代表。1995年甘溝驛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民間剪紙)之鄉」,2007年會寧剪紙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甘溝驛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年,會寧剪紙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通常人們將剪紙、刺繡技藝等大多與女性聯繫在一起,很少有人把它和男人們聯繫起來,但是見到田俊堂剪紙時,記者卻大吃一驚。
「姑娘上樓房,花剪響噹噹,這一個窗花呀……」「一剪上石榴花呀,二剪上牡丹花呀,三呀剪上那枝那呀麼那枝花……」田俊堂嘴裡哼著民歌小調,手中剪刀飛舞,三下兩下就能剪出一幅活靈活現的藝術品。田俊堂是會寧縣甘溝驛鎮田坪村的農民,或許一技傍身的緣故,成天和莊稼地打交道的他卻有著一口細聲細語的腔調,腦後束著長長的馬尾。
「小時候,每逢春節,我們家裡的牆上、窗戶上、門楣上都會貼上各種各樣的剪紙,看起來非常喜慶,年味十足。」田俊堂說。看著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在奶奶的剪刀下,不一會兒變成了活靈活現的圖案,造型奇特,生活氣息濃厚,人物、動物、花果、草蟲、皆有生動表現,這些都深深吸引著幼小的田俊堂,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門藝術。
田俊堂回憶:「大概是11歲的時候,趁家裡人不注意,我經常偷偷拿著奶奶的花剪,學著剪紙。被家裡的大人發現了,免不了挨一頓打,但是沒辦法,就是愛,看見剪刀手就痒痒。」看著孫兒如此迷戀剪紙,奶奶終於答應教他剪紙。誰都料想不到,在奶奶手把手地指導下,田俊堂的潛力被挖掘出來了。
1984年,當時的甘溝驛鄉舉行剪紙大賽,田俊堂的剪紙獲得了一等獎。「啊呀,我上學的時候都沒拿過獎,沒想到剪紙在全鄉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那張獎狀就是對我剪紙的肯定,我當時真得特別高興,以後的日子裡就更愛剪紙了。」談起第一份剪紙榮譽,田俊堂眉開眼笑。
在田俊堂看來,總是拿著老一輩人的樣板剪,沒新意。為了脫離剪紙樣板的束縛,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新之路。1989年,他構思創作的大型剪紙作品《松鶴》入選第二屆中國藝術節民間美術展覽,受到中外藝術家們的一致讚譽,也受到了文化部群眾文化司的獎勵。
作為國家非遺項目會寧剪紙的省級傳承人,田俊堂在創新中力求突破,他的剪紙作品和榮譽數不勝數。1990年,他參加了白銀市第三次民間藝術大賽,榮獲一等獎,作品送亞運會展出;2008年會寧縣開展人口文化宣傳活動,他創作的《回娘家》系列作品,獲得「會寧縣人口文化宣傳剪紙二等獎」,被認定為白銀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會寧剪紙傳承人;2013年被評為首批白銀市民間藝術大師;2018年,作品《雙鳳朝陽》榮獲由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桐廬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六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邀請賽優秀獎;2019年,《板帘子》榮獲由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小康夢想·首屆甘肅剪紙藝術大展」優秀獎,作品《福祿壽喜》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剪刀上的中國風」中國·臨渭·全國剪紙邀請賽中榮獲優秀獎。
剪中有千形百態,紙上有星辰大海。確實,一把剪刀、一張紙,配著田俊堂那雙被剪刀扎的滿是傷口的巧手,錦繡乾坤、方寸之間盡顯無限創意。田俊堂說:「我是家族剪紙第四代傳承人,兒子、女兒是第五代傳承人,小孫子是第六代傳承人。我們會寧剪紙是會寧人民世代相傳的藝術瑰寶,包羅萬象,我希望可以世世代代將它傳承下去。」除了家族傳承之外,田俊堂還通過帶徒弟、進校園等多種方式,將會寧剪紙技藝傳承下去。(記者 李豔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