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刺桐小葉榕菩提等七樹種 泉州城建綠化唱主角

2021-01-08 中國園林網

 

津淮街的香樟

南俊路的小葉榕

工人文化宮的白蘭花

天后宮附近的刺桐

開元寺的菩提樹 

東西塔下的木棉 

豐澤街的盆架木

 

 

中國園林網9月10日消息:日前,記者從市園林管理局了解到,《泉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修編》(2010—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修編》)已獲市政府批覆,提出重點打造中心城區「一灣、兩核、兩江、四山、多園」的網絡綠地系統結構。同時還將刺桐、小葉榕、菩提樹、白蘭花、香樟、木棉、盆架木7種樹種確定為我市的基調樹種。

建設生態城市「三步走」

《規劃修編》分近期、中期、遠期「三步走」,將把泉州建設成為富有沿海濱江山水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的生態城市。其中近期為2010—2015年,中期為2016—2020年,遠期為2021—2030年。

據了解,規劃修編的範圍共包括市域範圍1.1萬平方公裡、規劃區範圍2980平方公裡、中心城區範圍980平方公裡等三個層次。「其中,中心城區是重點,將打造成『一灣、兩核、兩江、四山、多園』(『一灣』指環泉州灣,『兩核』指文化核心、生態核心,『兩江』指晉江、洛陽江,『四山』指清源山、安峰山、文筆山、紫帽山)的網絡綠地系統結構。」市園林管理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中心城區範圍主要包括鯉城區、豐澤區、泉州開發區、泉州臺商投資區以及洛江區、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和惠安縣的部分區域。

同時,《規劃修編》明確了中心市區山體水體的生態保護範圍。 在山體保護上,要求原則以30米以上範圍為山體控制區範圍,區域內重點保護現有自然山林植被,對已經遭到砍伐破壞的區域,進行植被修復。30米以下與城市建設用地接壤的區域,可利用地形,在避免大量破壞植被的前提下,修建休憩活動設施。在水體保護上,要求晉江、洛陽江在護堤地、堤岸外延100米—200米範圍,以保護自然河灘地為主,不得進行其他建設。

1.凸顯泉州地域特色

基調樹種是指適應性強、能充分表現植被特色、反映城市風貌、作為城市景觀的標誌性樹種。《規劃修編》指出我市城市基調樹種共有7種,分別為刺桐、小葉榕、菩提樹、白蘭花、香樟、木棉、盆架木。

為何這些「幸運兒」能成為我市基調樹種?「2008年、2009年,我們對全市綠地所用到的樹種進行了全面調查,根據各樹種在各類綠地中使用的頻度,從而篩選出這些樹種作為基調樹種。」泉州市園林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具體參考因素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該樹種非常適合泉州本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可以在各類綠地中廣泛栽種;二是該樹種能呈現出生長茂盛、景觀效果良好等特點,並能突顯泉州的地域特色。

2.講究綠化彩化效果

7種基調樹種中,小葉榕、菩提樹、白蘭花屬於泉州鄉土樹種;刺桐、香樟、木棉、盆架木屬於外來樹種,其中刺桐早在五代十國時期,便從東南亞大量引進,遍布泉州,故而泉州別稱「刺桐城」。香樟、盆架木是近一二十年才被引入泉州種植。

此外,在樹種的搭配上,也是十分的「講究」。小葉榕、菩提樹、白蘭花、香樟、盆架木屬於常綠樹,樹葉終年常綠;刺桐、木棉屬於落葉樹,但是花開時,紅豔豔的一片,特別漂亮。「將常綠樹與落葉樹進行搭配,既有紅花又有綠葉,城市的彩化效果非常好。」

3.古樹名木多為小葉榕

在古樹名木名單中,還能看到基調樹種的身影。據介紹,市區最早的白蘭花樹齡達350年,位於培元中學孝感巷邊;最早的木棉有100年光景,在晉光小學「澄園」內東南角;最老的香樟樹有750歲的高齡,位於鯉城區浮橋街道黃石社區;資歷最老的要數位於開元寺大庭東側的小葉榕了,有800年的樹齡,並且古樹名木中小葉榕佔比高達85%以上。

據悉,市區現有第一、二批公布的古樹名木354株,主要包括榕樹、桑樹、檜樹、重陽木等20多個樹種。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珍貴的古樹名木,《規劃修編》將市區現有古樹名木及古樹後續資源全部列入保護範疇,並明確要求古樹名木的保護範圍不小於樹冠垂直投影外5米,古樹後續資源的保護範圍不小於樹冠垂直投影外2米,保護範圍之內嚴禁任何損害樹木生長的行為。

香樟: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樹種,植物全體均有樟腦香氣,初夏開花,多種植於市區刺桐路、津淮街、坪山路等處。

小葉榕:樹冠傘形或圓形,高達20—30米。由於非常適合泉州氣候,且具有良好的遮陰效果。泉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木棉:樹形高大,枝幹舒展,花紅如血,每年2—3月份先開花,盛開時葉片幾乎落盡,遠觀好似一團團在枝頭盡情燃燒、歡快跳躍的火苗,極有氣勢,在北門街、中山公園、刺桐公園等地種植,具有一定觀賞價值。

盆架木:樹形美觀,分枝層次如塔狀,又有一定抗風能力,在豐澤街兩側種植較多,頗成氣候。

白蘭花:其花瓣肥厚,長披針形,有濃香,花期長,6—10月開花不斷,在芳草嘉園、九一街、刺桐路人行道內側較多分布。

刺桐:於早春時先花後葉,紅豔奪目,宜作行道樹或植於庭院,也可盆栽。刺桐主要集中於老城區,分布在北門街、溫陵路、泉山路、刺桐路等處。

菩提樹:大多用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在市區江濱南路到金雞水閘一線均有種植該樹種。

推薦閱讀:

泉州「刺桐王」已消失近3年 樹已死石碑將移走

福建泉州市刺桐美景「初長成」 橫看成「畫」縱成「詩」

泉州:刺桐路與津霞街交叉口 綠化樹慘死誰幹的?

泉州:今年市區新增8塊中心綠地 2個刺桐公園大

(來源:泉州晚報)

相關焦點

  • 在刺桐港,不變的或許只有刺桐
    圖片:泉州府 / 圖蟲創意帶刺的紅花刺桐,學名為Erythrina variegata,豆科刺桐屬的高大木本植物,屬名來源於希臘語的「erythros」,意為「紅色」,其實刺桐屬的其他物種,開花皆為紅色。刺桐中的「刺」,是指它們的枝幹上長有瘤刺。刺桐葉片為三出複葉,小葉菱狀卵形,有葉尖,類似於黃豆葉,又和菩提樹葉有幾分相似。
  • 在刺桐港,不變的或許只有刺桐
    刺桐中的「刺」,是指它們的枝幹上長有瘤刺。刺桐葉片為三出複葉,小葉菱狀卵形,有葉尖,類似於黃豆葉,又和菩提樹葉有幾分相似。圖片:石川 Shihchuan / flickr刺桐花為分布在亞熱帶熱帶樹種,不耐寒,冬天會落葉。
  • 雄雞一唱,富貴吉祥——雞冠刺桐
    雞冠刺桐屬喜光樹種是公園,廣場,庭院,道路綠化的優良的觀賞樹種。適宜單獨種植或與其他花木搭配種植觀賞。為我國泉州的市花。細說起來,這裡還有一個故事呢。話說在古代的一些地方,曾存在著人們以雞冠刺桐開花的情況來預測年成的習俗。大意是,如果刺桐每年是先萌芽後開花,那麼這一年就是豐收之年,如果是先開花後萌芽,就是歉收年。就因為這一點,在宋代還曾經引出一場小小的爭論呢!
  • 雞冠刺桐:「紅翠斜欹十二樓」
    雞冠刺桐原產原產南美巴西、秘魯及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屬於引進樹種,在江南華南省份多有栽培,花期長,花色鮮豔,因此被經常作為道路綠化樹種以及庭院栽植,十分具有觀賞價值。雞冠刺桐的引進源自人們對刺桐的喜愛。刺桐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應該至遲在漢代就有栽培,據晉人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已有記載:「刺桐,其木為材。
  • 泉州最美街道刺桐路:縱貫南北景觀道 四季常綠生態廊
    作為泉州地標性道路,刺桐路共分為三段,由泉秀、豐澤、東湖三個街道進行保潔,衛生總體情況良好。  豐澤街道負責豐澤街至泉秀街兩側路面保潔工作,承擔著刺桐路絕大部分的保潔工作。「每天安排14名保潔人員,19個小時進行錯時保潔。」豐澤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2年豐澤街道列出8條精品整治道路,而刺桐路就是其中的一條。
  • 泉州「刺桐花」志願者協會
    組織名稱:泉州「刺桐花」志願者協會  成立時間:2013年10月  註冊志願者人數:85人  累計開展志願服務時數:3萬多小時  人均開展志願服務時數:350  主要事跡(不超過1000字):  泉州「刺桐花」志願者協會是泉州最早成立的關注心理健康志願服務協會,同時也是福建省較早成立的一支心理專業志願服務隊伍,隊員來自全市三級以上心理諮詢師。
  • 啟五品郵:刺桐花正紅
    2003/4/15刺桐正紅講起刺桐花我不得不多費口舌,因為我們百花爭豔的郵票上居然沒有她的芳容!刺桐屬落葉喬木,原產於印度和馬來西亞,唐宋以來,福建不少地方引種了它,但種得最多的還是我們福建的泉州市,我以為大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副產品吧。
  • 我國新發現一種外來有害生物——刺桐姬小蜂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董峻)最近,廣東、海南、福建一些地方,首次發現外來有害生物——刺桐姬小蜂。據國家林業局專家介紹,這是一種對刺桐屬植物具有很大危害的昆蟲。    刺桐姬小蜂屬植食性昆蟲,繁殖能力強,生活周期短,1個世代大約1個月左右,1年可發生多代。
  • 各地的新奇綠化樹種——福建漳州的猴麵包樹
    不過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種植果樹,交通綠化帶主要作用為美化環境,易於打理、常綠、少病蟲害是較為關鍵的因素,因此多種植喬木類,冬青類樹木;遠離汽車尾氣,有定期維護管理的專業人員,四季能夠變化多樣增加園內趣味的果樹其實更受機關單位,學校,公園,休閒區的青睞;而在一些為了防風固沙、增加土地肥力的地帶,顯然更喜歡耐旱耐瘠、耐高溫嚴寒的樹種。
  • 九龍坡九龍鎮「清零多病」刺桐樹 計劃更換為小葉榕
    由於刺桐樹樹種易脆易斷,一到颳風下雨的季節,鎮裡的投訴電話不斷。    按照目前的計劃,九龍鎮針對轄區內的所有刺桐樹按照先主次幹道後背街小巷、小區和邊坡的順序進行清除,之後移栽小葉榕。據了解,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該鎮已經啟動兩批次的換樹,考慮到季節原因樹木移栽存活率的問題,接下來移除剩下的所有刺桐樹後,將在9、10月份天氣好轉之後再伺機補栽最後一批小葉榕。
  • 深根性樹種 將成園林綠化「新寵」
    中國園林網8月31日消息:隨著黨的十八大將「美麗中國」作為執政理念首次提出,城市綠化得到進一步發展,所應用的綠化樹種非常多,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栽植範圍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在選擇的時候還是要注意。比如,像那些處於沿海地區的城市,經常性受到颱風的侵襲,就應該儘量少種植根系較淺的樹種。
  • 泉州植物園預計2016年開放 將收集全世界刺桐品種
    記者昨日獲悉,泉州植物園建設進展順利,預計2016年局部對外開放,總體工程預計於2022年建成。  泉州市植物園鳥瞰效果圖 (朝暉 供)  泉州植物園位於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山邊村,毗鄰俞大猷公園,距泉州市區約25公裡,車程約30分鐘,規劃面積4885畝。
  • 綠葉中美麗綻放的雞冠刺桐花,雨中紅豔的花朵很迷人
    雞冠刺桐是豆科、刺桐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和葉柄稍具皮刺。羽狀複葉具3小葉;小葉長卵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花與葉同出,總狀花序頂生,每節有花1-3朵;花深紅色,莢果長約15釐米,褐色,種子間縊縮;種子大,亮褐色。美麗的雞冠刺桐是花卉苗木觀賞樹種中優良的樹種。可在園林綠化、庭院、公路、風景區的草坪、水塘邊作庇蔭樹或行道樹,適宜單獨種植或與其他花木搭配種植觀賞。
  • 泉州大街小巷刺桐樹影稀疏 為何刺桐城卻少見刺桐花
    「在刺桐城,刺桐花很少見了。」「泉州哪裡可以看到大片的刺桐花?」「刺桐花長什麼樣,準備帶孩子去認識一下?」……2日,本報頭版刊登了一幅照片《刺桐花開》,美麗的畫面頓時勾起了眾多市民的記憶和嚮往。  泉州,這座千年古城自古就與刺桐有著無法割裂的淵源。相傳,五代時的節度使留從效初建泉州城時,環城種植刺桐,花繁葉茂、花紅似火,泉州因此得名刺桐城。
  • 今天,我想起了,福建師範大學法學院的那棵假檳榔
    刺 桐伴著春天的氣息校園裡的刺桐樹也在明媚陽光的照耀下開始了它的一天#來自刺桐的自我介紹#我的學名是Erythrina variegata Lin。豆科、刺桐屬,落葉喬木,我身高20m,我有乾乾的表皮和灰色的膚色,皮膚表層具有圓錐形皮刺,觸摸我的時候,要注意別被皮刺傷到噢~我的花期是每年3月。
  • 刺桐,一個被遺忘的夢
    英領事菲立浦力主zaitun系漳州之月港,另一個英國學者道格拉斯認為是海澄,其理由均因zaitun在阿拉伯語中是橄欖樹,而漳州很多泉州沒有。幾十年中此派觀點幾成定論,獨法國學者俞爾不為所動,至死堅持泉州說,但因缺乏中國史料而為漳州說所窘。  直到1915--1918年日本學者桑原騭藏的《蒲壽庚考》問世後,zaitun即泉州始成定論。Zaitun是刺桐而非橄欖。
  • 刺桐中學:一所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學校
    在這一點,刺桐中學擁有自己的先天優勢——她的血液裡,流淌著泉州五中的優秀「基因」。 據了解,刺桐中學的學校校長、副校長均來自泉州五中,學校的管理模式、規章制度、日常運作等與泉州五中「高位嫁接」。
  • 外地遊客納悶:為何別名刺桐城的泉州,卻總看不到刺桐花
    到泉州時,我只知道在這座城市別名「鯉城」,是因為古時的城池形狀神似鯉魚而得名。後來朋友告訴我,泉州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別名—刺桐城。我不但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還是第一次聽說刺桐,這也難怪,刺桐樹在中國本就不常見,不知道也就理所應當了。那為何泉州叫作「刺桐城」呢,這得從1000多年前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