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或將建造第二個港珠澳大橋?投資近千億,西方國家:不相信

2020-08-30 小柯——青澀

海洋可以說是這個地球上最神秘莫測的地方了,地球百分之七十都是由水組成的,人類生活的陸地僅佔約百分之三十。千百年來,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從未停止。在技術還比較落後時,人類的探索僅僅停留在海洋表面,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藉助海底探測器等設備,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更加深入,這是巨大的進步。跨海大橋的修建不僅拉近了人類與海洋的距離,也拉近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距離。

一、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就是一座跨海大橋,它連接了廣東省珠海市、香港大嶼山和澳門半島等地區,這座大橋一直備受關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足以在我國的橋梁建築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其建設難度之高,建設價格之高,都令人震撼。這座大橋的落成增強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繫,也促進了多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而我國或將建造第二個港珠澳大橋?投資近千億,西方國家:不敢相信。

二、渤海跨海大橋

「第二個港珠澳大橋」的選址就是渤海跨海大橋,這座跨海大橋的目的就是將兩個半島連接起來。如果這一座大橋能夠順利完工,將會對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有極大的正面影響。這座大橋對於現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東北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同時也是我國解決南北方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大橋的作用

若是這座大橋完工,從煙臺到大連,就不僅僅可以坐輪船了,還可以開車直接從這座跨海大橋通過,對於一些暈船的人來說可是大大的福音了。即使是坐火車,也需要繞渤海外一圈才能夠到達,從時間上來說,這也將成為最好的選擇。

除了方便人們的出行之外,對於貨物運輸來說也有好處。現在東北地區的貨物出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港口和貨輪來實現,但是有了這座橋之後,有些比較小型的貨物就可以通過公路運輸了,相比起海運,成本將會極大地降低。雖然這座橋能夠帶來多方面的效益,可是其本身的建造成本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據說投資近千億,西方國家不敢相信。

結語

我國或將建造第二個港珠澳大橋,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所以我們才有足夠的底氣提出建設第二座跨海大橋。建造港珠澳大橋足足花了十年時間,但是相信我國已經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並且掌握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造橋技術,同時相關的設備也在不斷更新,這座橋的落成,大概是指日可待的。

相關焦點

  • 我國下一個港珠澳大橋,投資規模比肩三峽,就在渤海!
    因此,即使有些技術還不成熟,中國也從未停止研發和投資,畢竟這和鐵路地鐵一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比如中國的長江大橋,長江沿岸很多城市都有。中國的橋梁越來越高端,比如最著名的是港珠澳大橋。雖然剛剛通車,但卻是中國歷史上最難的跨海大橋,估計很多人都知道有多難。這裡沒必要嘮叨,但只要記住這不僅僅是一座橋,更是一個項目,更是一種精神。這是它帶給我們的,除了方便。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D、2019年12月10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榮獲「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E、2020年8月,港珠澳大橋榮獲「2020年國際橋梁大會(IBC)超級工程獎」。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裡程最長、沉管隧道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多項世界記錄。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怎麼防止被水淹?
    作為鐵路工程師,我對港珠澳大橋一直比較關注,還寫過相關科普文章,港珠澳大橋有三個核心關鍵的工程,其一就是跨海大橋,其二就是跨海隧道,其三就是銜接隧道和大橋的人工島,這三個超級工程合在一起,鑄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工程,也證明了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 從建築師到香港富豪,花費500億為國建路,無償建造港珠澳大橋
    因今日靠近伶仃洋海域,港珠澳大橋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橫跨海面,威風凜凜。這不只是中國基礎設施實力的縮影,更是世世代代中國人夢想的象徵。還有一個人的名字,總是與港珠澳大橋相關聯。祖籍廣東廣州,1935年生於中國香港,父親是著名的「計程車大王」胡忠。由於出身好、家庭背景好,胡應湘從小就受過高等教育,再加上自己聰慧過人,成績也相當突出。中學畢業後,他到美國去學習土木工程。
  • 無私富豪胡應湘:耗資500億,無償建造港珠澳大橋,多次炮轟李嘉誠
    溝通港珠澳三地,遠遠望去,就像一根仙子們遺落人間的玉帶,近看卻是一條雄偉壯觀的巨龍,靜臥在伶仃洋的萬頃碧波之上,這就是港珠澳大橋。偉大的建設港珠澳大橋,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以其巨大的建築規模,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而聞名世界。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也是世界上工程最複雜、難度最高、規模最龐大的橋梁。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正式通車的消息刷爆了整個網際網路,這項偉大的工程讓舉國沸騰,讓世界矚目。
  • 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島隧工程是我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唯一的深埋隧道,作為一個開創性的工程,施工條件極為複雜,極具挑戰性,沒有經驗可以借鑑。」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監辦總監胡昌炳說。  港珠澳大橋打破了國內通常的「百年慣例」,制定了120年的設計標準。在建設過程中,建造者發現,源自於西方海洋地質標準的技術、工藝無法滿足施工需要。
  • 中國造最長大橋,比港珠澳大橋長3倍,開車也需耗費2小時
    中國造全球最長大橋,整體要比港珠澳大橋長3倍,就算是開車也需要消費2個小時以上,我國這樣的成績也讓不少國家都羨慕不已。,為的就是讓中國參與到他們的國家建設之中。02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其實除了普通的基建工程,我國也在一步一步刷新自己所創下的記錄,相信國內有非常多人對於港珠澳大橋都是非常了解的,因為建設工人在這座大橋上所消耗的時間還有精力實在不少,所幸在建成之後也有不小的成效,要不然可真是可惜了多年的努力。
  • 三地發行《港珠澳大橋》郵票!方寸間展示國家記憶
    為了紀念大橋啟用,中國郵政、香港郵政和澳門郵電在30日共同發行《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小全張 圖片來源:中國郵政網站大橋的風採相信很多市民近期都已經領略過了,為其發行的紀念郵票同樣非常精美大氣,更何況還有著如此重要的紀念意義。
  •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原標題:【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結構貫通!世界級偉大工程將橫空出世!
    近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永久結構勝利貫通。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沉管的製造、浮運、下沉,安裝,以及最終接頭的製造、浮運、下沉等關鍵環節。今天,超級建築再給大家說說就在這幾天進行的、剛剛結束的,海底隧道沉管最終接頭的焊接和注漿施工,這也是沉管隧道施工最後環節的倒數第三和倒數第二個關鍵工序。海底隧道正式貫通只差最後一步。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採用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12000噸全迴轉浮吊「振華30」,創下6000噸級最終接頭一天內完成安裝貫通的世界工程記錄,毫米級對接、滴水不漏。
  • 港珠澳跨海大橋,平均海水深度37米,橋墩是怎麼建造的?
    地球上的海洋佔地面積很廣,可以說超過一半的地方都被海洋佔了,於是有人就想出在海上修橋,比如港珠澳大橋,但是海水那麼深,橋墩是怎麼建的呢?港珠澳大橋是中國第一座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大橋,壯麗而又宏偉。不過這裡的海水是很深的,平均深度都在37米,橋墩是如何建造的呢?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國的造橋技術了,別的不敢說,在造橋這方面,全世界都有名!為什麼這麼說呢?
  • 纖維絲細如頭髮 儀化「絲帶」吊起港珠澳大橋接頭
    影片中,港珠澳大橋收官之戰接頭安裝的場景讓很多人震撼,但很多揚州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裡吊裝用到的「吊帶」,就是儀徵化纖公司生產的。  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  儀化已成特種纖維生產基地  據了解,高性能纖維的生產技術過去一直被西方國家封鎖,對別國實行禁運。隨著我國國防軍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對高性能纖維的需求量會愈來愈大,而國際價格卻不斷上漲,國內高性能纖維在國防和特殊領域上的應用還受制於國外供應。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港珠澳大橋像一條海上巨龍,連通香港、珠海、澳門,不僅惠及三地,還將對整個珠三角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標誌著我國從橋梁建設大國向橋梁建設強國邁出了堅實一步。自2009年12月動工以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面對重重考驗,運用多項尖端科技,攻堅克難推進工程建設,取得了500多項專利技術。
  • 最高抵禦15級颱風的港珠澳大橋,遇到16級的颱風,結果怎樣?
    但其中最讓人驚嘆的還是港珠澳大橋,它全長55公裡,集橋梁、人工島、海底隧道為一體,總造價達到1269億,是世界建築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大、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它有「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之稱,大橋通車後,《英報》將它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那麼這座震驚中外的大橋是如何建成的?建造時又經歷過怎樣動人心魄的故事呢?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建設紀實
    交通強國一定要有超級工程,它能夠代表這個國家交通行業的能力,向世界展現國家的綜合實力。港珠澳大橋憑藉其自身擎天鎮海的宏偉氣勢,橫亙在港珠澳三地之間,暢通了三地間交流往來,順應了「一國兩制」下民心民意,更契合了國家戰略發展的格局脈絡。在聚光燈下這座超級工程,已然是榮耀滿身,但同樣不能被忽視的,是公規院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的智慧和汗水。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滴水不漏震驚香港橋王,全球漏水率10%
    果然,在參觀的前一天他給島隧工程項目總指揮林鳴打電話,詢問參觀隧道需不需要穿雨衣和水靴。林鳴回應說「並不需要」。顯然他並沒有全部相信,第二天雖然沒有穿雨衣,但還是穿了一雙水靴。劉正光從西人工島進入隧道,從El管節入口處乘坐電動車到達E24管節(當時,港珠澳大橋的全部33節管節中已經完成了25節的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