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這是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也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密碼」(關注)

  本報記者 馮 華

  一橋跨三地,唇齒更相依。

  從珠海景色最美的濱海道路——情侶路上向東遠眺,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宛若蛟龍,蜿蜒騰越於蔚藍色的海面上。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橋梁工程,也是綜合建設難度最大、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在風大浪急的外海搭建使用壽命120年的鋼鐵巨橋、在海底40多米深處建造最長的沉管隧道、穿越30萬噸級航道和白海豚保護區的施工現場……可以說,每一項挑戰都前所未有。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座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國家支撐,科技先行

  港珠澳大橋集結了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

  「大橋通車後,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將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這座橋將珠三角地區連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站在雙向六車道的港珠澳大橋珠海段入口處,蘇權科自豪地告訴記者。

  造橋架梁,一直是珠江兩岸人民的夢想。但要跨越幾十公裡的南伶仃洋海域,談何容易?

  「世界上幾個有名的跨海通道工程,如美國切薩皮克跨海工程,長度19.7公裡、海上人工島面積3.2萬平方米、海底沉管隧道3.3公裡;韓國巨濟島—釜山連島大橋,長度8.2公裡、沒有建造人工島、海底隧道3.7公裡。我們的港珠澳大橋,跨海段長度有22.9公裡,還要建設兩個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海底隧道長度達5.9公裡,難度可想而知。」蘇權科介紹。

  更何況,這還是在淤泥深厚、海洋腐蝕環境嚴峻的外海施工。自然條件複雜,生態環保的要求更加嚴格。這片海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的自然保護區,如何在施工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白海豚的幹擾,是建設者面臨的嚴峻挑戰。

  根據規劃,項目要穿越30萬噸級航道,同時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大橋要滿足30萬噸級巨輪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滿足附近機場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蘇權科說,經過綜合考量,港珠澳大橋的最合理方案定為「橋、島、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這一航段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時在隧道兩側建起人工島。

  「人工建島和海底沉管隧道,當時對我們來說都是『超級難題』。南伶仃洋是外海,環境敏感點眾多,如果採用國外技術,要三年才能建成人工島,一是工期太長,二是會對海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海底沉管隧道的關鍵技術一直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無論是技術引進還是合作,代價都非常高昂。何況有的技術還面臨著國際封鎖,花錢也買不來。」蘇權科說。

  從前期項目的可研階段到開工建設,科技創新的理念貫穿始終。這個超級工程集結了我國在橋梁設計和施工、材料研發、工程裝備乃至生態環保領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逾百項、發表論文逾500篇、創建工法逾40項。

  自2010年起,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啟動了「港珠澳大橋跨海集群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涉及大橋建設各項難點,以專業性、創新性、實用性的科技攻關支撐起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在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材料領域取得全面突破,也為我國交通建設行業自主創新、技術進步起到了引領作用。

  島隧工程,全球首創

  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沉管隧道首次做到無一處漏水

  島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難中之難。

  從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橋,巨龍在離岸20多公裡處倏忽隱沒,再在6公裡外騰空而起,連接兩端的小島狀似蠔貝,工作人員都親切地稱其為「貝殼島」。

  貝殼島不簡單。在外海「無中生有」造出兩座面積10萬平方米的小島,且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創造了世界紀錄。「我們首創了外海深插超大直徑鋼圓筒快速築島技術,僅用了221天就完成兩島築島,縮短工期超過2年,還實現了綠色施工。」蘇權科介紹,採用傳統的拋石填海、圍堤築島技術,工期長達3年,會對周邊環境及航道產生極大影響。科研人員設計了多個方案,最後探索出外海快速築島技術,即採用120個巨型鋼圓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再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每個圓筒直徑有22米,大概和籃球場一般大;最高達51米,相當於18層樓高;重達550噸,與一架A380『空中巴士』相當。」

  海底沉管隧道,同樣也是龐然大物。5.6公裡的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達8萬噸。

  「要讓這些管節在海底軟基環境下對接安放,難度堪比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需要精準的遙控、測繪、超算等一系列技術支撐。」 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課題研究負責人徐國平介紹,在水下近50米建設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也被視為「技術禁區」。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傳統沉管隧道都是『淺埋』,但港珠澳大橋的沉管頂部荷載超過傳統沉管5倍,如果按照國外經驗,採用節段式管節(柔性),有可能出現接頭抗力不足、接頭漏水等風險。」徐國平說,技術人員最終從理論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結構體系受力及變形機理,創新提出「半剛性」沉管新結構。這一方案與國外專家提出的「深埋淺做」方案相比,節省了工期。

  「沉管隧道建成後,會不會滲水是成敗的關鍵。因為33個管節之間有大接頭,每個管節又有7個小接頭。地基的不均勻沉降、剪力鍵的結構、止水材料的性能以及地震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隧道漏水。」徐國平說,為了攻克這些難題,他們與多個單位合作攻關,就連製作止水帶的材料也用了兩年多時間自主研發。「國外類似沉管接頭的正常漏水率是5%—10%,半剛性結構改善了沉管結構的防水性能,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首次做到了無一處漏水。」

  精品大橋,百年工程

  能抗16級颱風、7級地震,設計壽命長達120年

  作為世界最大的鋼結構橋梁,大橋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高達42萬噸。「這相當於10座鳥巢或6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能抗16級颱風、7級地震。」蘇權科說,大橋的鋼橋面鋪裝面積達到50萬平方米,也創造了世界紀錄。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座大橋全部採用了「搭積木」的方式來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包括上千噸重的橋墩、橋身和100多米高的橋塔,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製造,然後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製造、精密安裝。

  「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理念。」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表示,施工現場緊鄰航道,每天來往船舶4000多艘,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採用了這種全新的大橋建設模式。「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幹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岸上預製則讓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蘇權科感慨地說:「如果不是國家的整體科研和裝備實力到了這一步,做這樣的整體設計是不可想像的。」

  港珠澳大橋要做精品工程,設計壽命達到120年,這在我國橋梁史上是從未有過的。「海工環境下,鋼橋面疲勞開裂和混凝土海蝕早期破壞是行業通病,要建成一流工程,必須藉助科研的力量來攻克這兩大行業痼疾。」作為港珠澳大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之一——「混凝土結構120年關鍵技術」的負責人,王勝年帶領團隊進行攻關,從理論、技術、材料、工藝等多方面著手,作出了適合港珠澳大橋的耐久性設計。

  港珠澳大橋也是綠色工程。施工之初,最讓人揪心的白海豚僅有1400頭;主體工程完工後,白海豚增加到1800頭。「這也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子課題,我們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學、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合作,組建團隊,300多次出海跟蹤,拍攝30多萬張照片,對海域內1000多頭白海豚進行了標識,並摸清白海豚生活習性,在施工時採取針對性保護措施。」餘烈說,出海時能看見白海豚,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工人們既期盼偶遇白海豚,又會刻意避開,讓它們少受幹擾。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公開信息及報導顯示,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和八級地震,允許三十萬噸級油輪通過,是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同時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並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港珠澳大橋原標題: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10月24日上午9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表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通車後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經濟增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經濟價值遠超大橋本身千億元的投資,會為區內經濟產生幾十萬億經濟效益。
  • 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120年是一根標杆
    大橋全長55公裡,集橋、島、隧於一體,創造了沉管隧道"最長、最大跨徑、最大埋深、最大體量"的世界紀錄,涵蓋了當今世界島隧橋多項尖端科技,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除了是世界最長的大橋,港珠澳大橋的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打破了國內大橋的「百年慣例」。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2017年上半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橫空出世,受港珠澳大橋主體7月全線貫通和香港回歸20周年雙重利好刺激,「珠海港」四個月內收穫9個漲停,一舉成為灣區概念股龍頭。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越來越近,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經濟「灣」呼之欲出,而作為橋頭堡的珠海,更是將進入珠港澳半小時生活圈。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 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Ⅰ級,橋面總鋪裝面積70萬平方米; 通航橋隧滿足近期10萬噸、遠期30萬噸油輪通行; 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可抵禦8級地震、16級颱風、30萬噸撞擊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
  • 17級颱風襲擊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能否扛住?
    港珠澳大橋的設計抗風極限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120年,大橋能經受8級地震,能頂住30萬噸巨輪撞擊,堪稱世界最堅強的跨海大橋。在抗風能力方面,港珠澳大橋設計最高抗風能力為16級,也就是說能夠抵抗16級颱風。自2009年港珠澳大橋開建以來,該海域每年都會有颱風襲擊。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合龍 系世界上最長公路沉管隧道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三十多米深的海底,港珠澳大橋5.6公裡長的海底隧道中,最後12米也就是最終接頭的安裝,5月2日完成對接。對接成功代表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貫通。香港東方日報網2日稱,港珠澳大橋東連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是集橋、島、隧道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通道。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結構貫通!世界級偉大工程將橫空出世!
    近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永久結構勝利貫通。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沉管的製造、浮運、下沉,安裝,以及最終接頭的製造、浮運、下沉等關鍵環節。海底隧道正式貫通只差最後一步。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採用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12000噸全迴轉浮吊「振華30」,創下6000噸級最終接頭一天內完成安裝貫通的世界工程記錄,毫米級對接、滴水不漏。
  • 大橋6.7公里海底沉管隧道全線貫通
    大公網5月26日訊 (記者方俊明珠海報導)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又有新突破。大橋沉管隧道「最終接頭」與兩端的E29、E30沉管的焊接,歷經20個日夜終於合龍完成,標誌著港珠澳大橋6.7公裡長的海底沉管隧道永久結構貫通;下一步,將進行剛接頭注漿施工,預計本月底完工。
  • 揭秘港珠澳大橋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
    揭秘港珠澳大橋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26日 16:07 A-A+ 月24日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全國人民共同見證這個「超級工程」通車的歷史性一刻。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線路全長55公裡、使用壽命120年、可抗颱風16級、主梁鋼板42萬噸、橋墩224個。  這些數據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現在,我們要揭秘的是連接港珠澳大橋的至關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這也被譽為世界人工島建造史上的奇蹟。
  • 港珠澳大橋能抗16級颱風,創世界建築三大之最
    比如貴州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有兩百層樓高,世界最長高鐵橋-江蘇丹昆特大橋,全長164.85公裡,為金氏世界紀錄第一長橋,就連美國舊金山的奧克蘭海灣大橋,抗震能力達到8級,那也是咱中國人造的,這些都代表著中國力量不過小編今天要說卻是讓世人更為驚嘆的港珠澳大橋,能抗16級颱風,創世界建築史三大之最,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集橋梁、人工島、海底隧道為一體,總造價達到
  • 今天,世界最長大橋的海底隧道工程貫通了
    5月2日13時許,伶仃洋上,重達6000噸的最後接頭像「楔子」一樣將海底隧道連為一體,這意味著迄今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即將全線貫通。如一條巨龍,港珠澳大橋已騰躍在伶仃洋上空。從左至右分別是港珠澳大橋位於青州航道的「中國結」橋塔、江海航道的海豚橋塔和九洲航道的風帆橋塔(4月28、29日攝)。
  • 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這是鳥瞰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西人工島(4月28日攝)。創下多項世界之最,橋島隧合一的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部門最終接頭於5月2日正式吊裝沉放,它的對接成功將標誌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  老橋梁專家譚國順,1971年起就在中鐵大橋局工作,參與指揮建設包括東海大橋、杭州灣大橋、膠州灣大橋等在內的多所跨海橋梁,他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世界之最」的背後,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了!看《人民畫報》上的超級工程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航拍港珠澳大橋邂逅白海豚
    這座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可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通車後,港珠澳三地車程將由三個多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日前,現代快報記者駕車穿越了處於交付驗收階段的港珠澳大橋,零距離感受了這座跨海大橋的魅力。
  •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原標題:【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
  •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和最長沉管隧道,是這樣建成的!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貫通,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海中橋隧主體貫通。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橫空出世。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先後介紹過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建設、沉管隧道建設、最終接頭施工、東西人工島建設等有關情況。今天,在港珠澳大橋海中橋隧主體貫通的喜人時刻,超級建築帶大家回顧下這項超級工程是怎樣建成的!下面是港珠澳大橋的航拍,只有這個高度才能看到全景!
  • 超級工程!中國人7年建1橋 創多項世界之最
    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集橋、島、隧道於一體,全長55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也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現在港珠澳大橋開工即將7年,工程進展如何?什麼時候通車?
  • 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開門」對接海隧 最快年底貫通
    港珠澳大橋首節曲線段沉管E33在7日啟程浮運,將與大橋東人工島對接  大公網10月7日訊(記者 方俊明)隨著港珠澳大橋首節曲線段沉管(E33)7日啟程浮運,與之對接的大橋東人工島也打開「大門」,等待最後的5節曲線段沉管自東向西安裝。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最後一節沉管的預製近日即將全面完成,預計最快於今年底完成全部沉管安裝,實現整條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