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中國人7年建1橋 創多項世界之最

2020-12-02 驅動之家

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集橋、島、隧道於一體,全長55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也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

現在港珠澳大橋開工即將7年,工程進展如何?什麼時候通車?

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分別接受央視專訪,全面解讀了這一超級工程。

開工近七年 明年底具備通車條件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海域,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於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

大橋工程全長約55公裡,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口岸以及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線三大部分工程。

其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是長約29.6公裡的橋—島—隧集群的主體工程,它包含約6.7公裡沉管隧道和22.9公裡跨海橋梁,以及為實現橋梁和隧道轉換而修建的海中人工島。

港珠澳大橋全長22.9公裡,全部橋梁工程有望在今年8月份貫通。

明年上半年有望完成人工島和海底隧道的主體工程,隨後將進行橋面鋪裝和海底隧道的路面鋪裝,明年年底完成建築機電、環境保護、交通監控等附屬配套工程並進行聯合調試。 

此外,長14公裡的香港接線及配套工程也將於明年底全部完成。珠澳口岸人工島中,澳門到香港連接線也正在建設。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珠海至香港的交通時間將由現在的水路約1小時、陸路3小時以上,縮短至20-30分鐘內,首次實現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對接,將極大縮短港珠澳三地間的距離。

主體工程採用橋-島-隧集群 為何不能一橋到底?

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中,橋—島—隧集群的主體工程長約29.6公裡,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

主體工程為什麼不選擇全部橋梁或者全部隧道,而採用中國首例的橋-島-隧方案呢?

港珠澳大橋線路要跨伶仃洋海域,如果全部建橋,不但費用低,而且有已經建成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等成熟的技術,這是首先要考慮的方案。

但大橋靠近香港方向有一個重要的深水航道——伶仃洋航道,它是大型運輸船隻在這片海域通行的唯一通道。這裡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航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隻穿行,目前達到10萬噸級通航等級,遠期30萬噸油輪可以通行。

這就要求橋梁必須是單跨1500米以上的多跨形式,橋梁要建幾個超過170米高度的橋塔,但香港、澳門、珠海、深圳等幾個機場的航空限高不能超過120米。

於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方案被提出並得到肯定:綜合考慮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橋採取6.7公裡長的海底隧道和22.9公裡長的跨海大橋的聯合方案,即橋—島—隧集群的方案。

深插式鋼圓筒快速環保築島 創造世界工程奇蹟

島隧工程是大橋的控制性難題。承建方在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用120個巨型鋼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到海底,然後在中間填土形成人工島。

這種鎖定結構可以固定鋼桶裡填埋的泥沙,也不用移走海量的淤泥。120個超大的圓鋼筒串起,形成隧道兩端的圓心島。

每個圓鋼筒的直徑22.5米,幾乎和籃球場一樣大,高度55米,相當於18層樓的高度,而重量達到550噸,相當於一架A380「空中巴士」。

一系列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應用,僅用半年多時間就完成兩個人工島的築造。

與傳統工藝相比,減少淤泥開挖量近千萬立方米,節約建設工期兩年半,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成島」,創造了世界工程的奇蹟。

世界上最長最深的沉管隧道 新專利超400項

如果說島隧工程是建築工程領域難以企及的皇冠,那麼海底隧道就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該如何在這個長達6.7公裡的深海航道區修建海底隧道?

教科書上,沉管隧道只有剛性、柔性兩種結構體系,通常埋深只有2~3米。為了預留30萬噸級航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需要埋到海床下40多米。什麼樣的沉管結構才能滿足工程需求呢?

經過國內外級頂尖團隊的共同研發,開發出全新的「半剛性」沉管結構,把沉管深埋的構想變成現實,第一次做到了海底隧道「滴水不漏」。

而在島隧工程的設計建設中,形成的發明專利、新型實用專利達到400多項。

外國公司索要15億元諮詢費 斷言「中國人不行」

工程開始前,建設團隊曾與一家歐洲專業公司洽談,希望引進技術和經驗。該公司開出了15億元的天價諮詢費,終止合作離開時對方連200多萬元的前期費用都沒有接受,他們斷言「中國人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認為中國一定也像其他國家一樣再次請回他們。

然而,承建方通過自主攻關,成功研發了一系列新結構、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得到國外同行的認可和尊重。

今年3月,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到荷蘭皇家哈斯康寧集團交流,130多年來,這家世界頂尖工程顧問公司,第二次升起了外國國旗、奏響國歌,來向中國團隊致敬。

目前海底隧道已建成 4.7公裡,佔總長度的80%以上。

大橋設計120年壽命 抗8級地震抵禦16級颱風

目前世界上的跨海大橋設計使用壽命普遍為100年,而港珠澳大橋為120年,並要求抗8級地震,抵禦16級颱風。

此外,針對港珠澳大橋跨度大、地勢複雜的特殊工況,大橋建設者自主研製出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支座承載力約3000噸,好比為港珠澳大橋抵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安裝一枚「定海神針」。

相關焦點

  • 跨越天塹創多項世界之最,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開工
    跨越天塹創多項世界之最,馬鞍山公鐵兩用長江大橋開工 2021-01-14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橋橋」這些超級工程,你知道幾個?
    中國鐵路橋梁的建設  正在一次次打破世界紀錄  首座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  實現五項「世界首創」技術的大橋  世界首座「矮個子」公鐵兩用斜拉橋  世界級大跨度高速鐵路公鐵兩用懸索橋  ……  你們知道這些超級工程  到底有多厲害嗎
  • 創多項世界之最的沉管隧道建成通車,建設過程無與倫比!
    2017年7月7日,世界矚目的南昌紅谷隧道建成通車,這是國內首座江河中遊沉管隧道,開創12項世界之最和中國第一!今天,超級建築給大家說說紅谷隧道建成通車的盛況和建設過程。7月7日,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團融資代建、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施工的國內江河中遊首座、異地乾塢、規模最大、最長的城市雙向六車道過江沉管隧道工程——南昌紅谷隧道正式通車。該工程於2014年1月開工,歷時42個月順利建成。南昌紅谷隧道是國內內河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世界首次在江河中遊修建沉管隧道。紅谷隧道穿越贛江,連接南昌紅谷灘新區與贛江東岸老城區,隧道主線長約2650米。
  • 「中國人是外星人嗎?」義大利民眾被中國超級工程震驚到懷疑人生
    在義大利媒體《晚郵報》9月3日的報導中,一篇題為《中國的超級工程:港珠澳特大跨海大橋》的文章詳細介紹了中國的港珠澳跨海大橋的恢弘壯闊。報導還指出,這座由中國人自主建造的跨海大橋,在建設中共使用了42萬噸鋼鐵和108萬立方米混凝土,約1.4萬名工人和100艘工程船隻,這是只有中國才有能力動員的超級工程。更可敬的是,中國施工團隊還採取特殊策略來保護中國一級珍稀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內的白海豚,同時也確保不影響前往廣州和深圳港口船隻的通行往來。
  • 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創下多項世界之最,橋島隧合一的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部門最終接頭於5月2日正式吊裝沉放,它的對接成功將標誌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新華社廣州6月11日電  題: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新華社記者 周強  這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  這是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的大橋,隧道全長6.7公裡,全部採用沉箱預製搭建。
  • 中國造"超級漁場"你知道阿門?軍民融合創世界之最
    中國造「超級漁場」:6月3日,由我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正式交付挪威用戶,這型深海裝備安裝各類傳感器2萬餘個,融入生物學、工學、電學、計算機等多學科技術,這座「超級漁場」也是我國海洋裝備製造領域軍民融合的重要嘗試。
  • 中國該工程曾拿下「諾貝爾獎」?多項新型專利,被譽為川藏第一橋
    中國該工程曾經拿下「諾貝爾獎」?多項新型專利,被譽為川藏第一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大家都知道,近年來我國在基建領域有著不俗的表現,而且因為我國國土太過遼闊,地形太過多樣化,我國被「迫」建造了許多世界級的工程,由於基建技術的精湛,我國也被很多人稱讚為基建狂魔。
  • 我國有一「超級工程」,耗資356億,有望再得「世界之最」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修建的一座座工程也是成為了世界的關注,這裡不僅展現出雄厚的科技背景,也是造福了眾多的人。我國修建的工程在各個領域都有著一定的優勢,其中著名的三峽大壩,也是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無論是對防洪抗災還是對水力發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港珠澳大橋能抗16級颱風,創世界建築三大之最
    比如貴州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有兩百層樓高,世界最長高鐵橋-江蘇丹昆特大橋,全長164.85公裡,為金氏世界紀錄第一長橋,就連美國舊金山的奧克蘭海灣大橋,抗震能力達到8級,那也是咱中國人造的,這些都代表著中國力量不過小編今天要說卻是讓世人更為驚嘆的港珠澳大橋,能抗16級颱風,創世界建築史三大之最,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集橋梁、人工島、海底隧道為一體,總造價達到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D、2019年12月10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榮獲「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E、2020年8月,港珠澳大橋榮獲「2020年國際橋梁大會(IBC)超級工程獎」。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裡程最長、沉管隧道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多項世界記錄。
  • 安徽在建一座世界級跨江大橋,為公鐵兩用橋,創多項世界之最
    交通的建設對於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是非常之大,但是在完善交通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比如說在我國一些城市被江水環繞,江水的存在為城市的水運提供了方面,但是陸地交通網的建設卻成為阻礙。為了可以更好的完善城市的道路交通,克服這樣的困難,我國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設跨江大橋,經過這麼多年來的探索發展,我國建設長江大橋的技術越來越完善,修建橋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 威頁26-7HF創多項新紀錄獻禮新年
    威頁26-7HF創多項新紀錄獻禮新年 2021-01-08 1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63年前,中國人在長江建造超級工程,為何亞馬孫河如今還看不到?
    河流是孕育文明的搖籃,世界上許多古老文明,都是從河流附近誕生的。大江大河見證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的同時,滔滔的江水也成為人類交流的一個阻礙。按照慣常的排序,全球最長的河流分別是位於非洲的尼羅河,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又稱亞馬遜河),以及位於中國中部的長江。
  • 中國LAMOST光譜發布進入千萬量級時代 創多項世界之最
    中國LAMOST光譜發布進入千萬量級時代 創多項世界之最 原標題: 至此,巡天7年的LAMO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取光譜數突破千萬量級的光譜巡天項目,標誌著LAMOST光譜發布正式進入千萬量級時代。同時,DR6發布數據中還包括一個636萬組恆星光譜參數星表,也成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恆星參數星表。
  • 中國又一超級工程,六盤水高鐵「爬樓」奇觀,創造出世界之最
    旅遊不僅僅是看遍錦繡山河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感受祖國的發展動力,而祖國的發展也會像源泉一樣,川流不息,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中收穫最真實的感受,迎接更美好的未來。如今,人們對中國的基礎設施水平讚嘆不已,中國並沒有讓世界上所有國家失望,反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為中國的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人有哪些優秀品質
    在這種精神感召下,中國製造正在神話般地改變著這個世界,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讓世界驚嘆,基建實力更是世界聞名,被稱為「基建狂魔」。全世界各種各樣的建築之最,如最高的橋、最長的橋、最長的隧道等,差不多都在中國。在世界最高的100座已建成建築中,有將近一半在中國。
  • 港珠澳大橋之後,伶仃洋上再起超級工程
    受航運和空運等條件限制,深中通道設計採用了「東隧西橋」的設計方案,核心工程包括兩座人工島、一座沉管隧道和伶仃洋航道大橋。海底沉管隧道6.8公裡,其中沉管隧道由32個管節加一個最終接頭「搭積木」連接而成,是目前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我國首例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伶仃洋大橋系三跨全漂浮體系懸索橋,主跨跨徑為1666米,主塔高270米,橋面高達90米,為世界最高跨海懸索橋。
  • 中國最高建築天津117大廈封頂 創多項金氏世界紀錄
    中國最高建築天津117大廈封頂 創多項金氏世界紀錄 2015-11-24 15:21:57 中國最高建築天津117大廈封頂 創多項金氏世界紀錄
  • 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提起港珠澳大橋,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這是中國的「超級工程」。的確,這座被英國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跨海大橋有著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著世界上最長、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而在隧道的修建過程中,進行的是世界上最精準的深海對接……然而,被很多人忽視的是,這座大橋還是一座充滿美感的工程。2月3日至5日,《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項目交付驗收前最後一批領略大橋之美的訪客。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橋不斷刷新世界級
    習近平強調,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回顧中國橋梁發展史,每一座大橋的設計與施工建造,背後都凝聚著建設者自主創新的智慧和勇氣,一座座世界級橋梁相繼落成,讓中國從橋梁大國邁向橋梁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