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2021-01-13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提起港珠澳大橋,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這是中國的「超級工程」。的確,這座被英國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跨海大橋有著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著世界上最長、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而在隧道的修建過程中,進行的是世界上最精準的深海對接……然而,被很多人忽視的是,這座大橋還是一座充滿美感的工程。2月3日至5日,《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項目交付驗收前最後一批領略大橋之美的訪客。

圖說: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造型索塔。

望向對岸的深情眼眸

乘著擺渡船在伶仃洋裡晃悠了一個多小時,《環球時報》記者終於在視線盡頭看到了港珠澳大橋,它像一條巨龍掩映在伶仃洋晚冬的霧氣裡,霧濃了它就淡,霧淡了它就濃。在距離香港不遠的伶仃西航道與銅鼓航道交匯處的海域,有一段6公裡多的橋體「鑽入」海裡,這是大橋的海底隧道部分。在橋體出入海面的位置,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起到島隧道轉換的作用。

《環球時報》記者隨眾人登上東人工島,只見島上的核心區域是一座呈流線型的四層建築,像一艘帶有科幻感的豪華遊輪。「遊輪」頂部是一個貝殼狀的風帽,用於海底隧道的通風。記者觀察到,在風帽面向隧道的方向,有一對排風口,形似一雙眼睛。而在與之相對的西人工島的建築風帽上,也有一對「眼睛」。中國交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部常務副總工程師尹海卿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道,這一設計借鑑了貝聿銘設計的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頂部的眼睛造型。記者注意到,兩個風帽上的眼睛造型並不一致,其中西人工島排風口的形狀像是一對「丹鳳眼」,溫柔多情,而東人工島上的眼睛則更像是男性的眼形,陽剛有力。記者從項目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女性的眼睛代表母親,男性的眼睛代表兒子,這樣的設計,寓意母子倆在隔海的兩座人工島上深情相望。

《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如果從空中俯瞰這兩座人工島,可以看到「母親」的背後是珠海的方向,雙眼望著香港,而「兒子」則背靠香港,正對著伶仃洋那一邊的大陸。兩雙眼睛望著對方,各自身後綿延的橋體,就像眼裡流淌出的溫柔目光。

圖說: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海底隧道從這裡「鑽出」海面,遠處是香港大嶼山。

白海豚數量不減反增

在港珠澳大橋跨越的50多公裡的海面上,有三處通行航道斜拉橋,其中青州航道橋上的索塔是一對中國結造型,九州航道橋的索塔造型為兩隻風帆,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的索塔則是三隻可愛的海豚。三座航道橋造型優雅,與人工島一道,構成一幅「珠聯璧合」的美景。《環球時報》記者查閱港珠澳大橋官方網站,發現這三個索塔的造型各有寓意:「中國結」象徵著三地共建大橋,共結同心的「中國夢」,「風帆」象徵三地共同尊崇的海洋文化,而「海豚」則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說起海豚,大橋建設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實。珠江口由於地理位置優勢,鹹淡水在此匯聚,成了只能生長在鹹淡水交界處的中華白海豚的天然棲息地。港珠澳大橋的修建是否會對白海豚的棲息環境造成影響?令人欣慰的是,經過第三方機構多年的跟蹤觀察發現,自港珠澳大橋施工以來,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有增無減,從2009年的1400頭增加到2016年約2100頭,這足以證明,大橋建設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之美不是空談。

對此,尹海卿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原本伶仃洋海底「空蕩蕩的」,現在因為大橋的修建,在海底打下了很多根橋墩,這對海豚們來說,相當於有了嬉戲的場所。另一方面,橋墩打下去後,在海裡起到人工魚礁的作用,會被附著一些海底生物,而這些附著物為一些小魚提供了食物,「小魚被吸引過來了,大魚(中華白海豚)自然就跟著過來了」。

「隧道是我的第二個女兒」

在參觀人工島上的建築時,《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人群中一位身材高大、歐洲面孔的中年男士對建築內部設計及裝修風格興趣濃厚。這位名為湯米的丹麥男士是一名隧道工程師,參與了港珠澳大橋隧道的設計工作。「我和中交(中國交建)的同事一起共事,研究隧道的受力分布情況,以及沉管部分的設計」。湯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第一個女兒就是在隧道建設時出生的,「這條隧道就像是我的第二個女兒一樣」。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建設過程持續了7年,這對很多中國交建的建設者來說,意味著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獻給了這座大橋。「(2月6日)交工意味著工程完工,最近我們團隊為即將完工而高興,但更多的是不舍,是與7年人生的惜別」,中國交建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在5日舉行的工程項目美學研討會上百感交集地說。《環球時報》記者去過多個中國「超級工程」現場,在此前的工程採訪過程中,記者聽到的都是關於項目技術如何先進的介紹。而此次參觀港珠澳大橋,工程人員都具備設計師的思維,非常在乎項目設計的美感。

我國當下的基建水平已經上升到一個新高度。「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個道理,在工程建造領域似乎也適用。中國交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黨群部部長陳向陽對《環球時報》記者感慨稱,過去在國家建設過程中,財力比較薄弱的時候,首先解決的是有和沒有的問題。「過去我飯都吃不飽的時候,你不要告訴我肉好不好吃,首先你要把米飯給我。」陳向陽稱,在基礎設施問題上,過去我國主要解決的是需求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有一定財力了,才考慮質量好壞的問題。「到現在,我們可以選擇的不僅僅是好與不好,還有能不能和美結合」。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新華社廣州6月11日電  題: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新華社記者 周強  這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  這是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的大橋,隧道全長6.7公裡,全部採用沉箱預製搭建。
  • 快來看看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驚豔世界、無與倫比!
    2017年6月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北車道鋼封門拆除完成,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實現了單向貫通。由於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已於2016年9月27日貫通了,因此從整個大橋看,北車道已基本貫通。待本月底,海底隧道南車道的鋼封門拆除後,港珠澳大橋就全面貫通了。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建設、沉管隧道建設以及最終接頭施工的有關情況。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了!看《人民畫報》上的超級工程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畫報的這組圖片,一同走近「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了解大橋的成長曆程。攝影 段崴/人民畫報港珠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
  • 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上有停車位嗎?怎麼收費的?
    作為世紀工程的港珠澳大橋,全程55公裡,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橋上設有兩個人工島:一個在珠海拱北灣南側的珠澳口岸人工島(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 ,一個在香港國際機場東面的人工島(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
  • 世茂 港珠澳口岸城!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上唯一可開發可售的項目!佔據千億橋頭堡港珠澳口岸!
    港珠澳大橋橋頭堡兩大酒店集群佔位:香港東湧世茂福朋喜來登酒店和珠澳口岸島的世茂喜達旗下凡象,茂御,茂御居,睿選星級酒店。北側正對珠海拱北及吉大高端居住區,南側為澳門本島,東側為港珠澳大橋及珠江口遠眺香港大嶼山。
  • 17級颱風襲擊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能否扛住?
    港珠澳大橋的設計抗風極限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120年,大橋能經受8級地震,能頂住30萬噸巨輪撞擊,堪稱世界最堅強的跨海大橋。在抗風能力方面,港珠澳大橋設計最高抗風能力為16級,也就是說能夠抵抗16級颱風。自2009年港珠澳大橋開建以來,該海域每年都會有颱風襲擊。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顏值爆表,再次震撼了全世界!
    正在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它集橋、島、隧道於一體,全長55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也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
  •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核心部件用了24萬噸河北鋼
    港珠澳大橋橋梁基礎使用的高強鋼全部來自河鋼(資料圖)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記者當天從有關部門獲悉,這座我國建設史上又一裡程碑、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不乏「河北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用於海底隧道、橋梁基礎、鋼箱梁承重等核心部件的24萬噸高強鋼,它們全部來自河鋼。
  • 全國勞模、港珠澳大橋外海人工島島上建築總建築師馮穎慧:10000+張...
    2017年12月31日,在「3、2、1」的倒數聲中,港珠澳大橋全線亮燈,這意味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具備通車條件。音樂與煙花的交織裡,位於指揮船上的馮穎慧不禁落下熱淚,她正是中交四航院高級建築師、港珠澳大橋外海人工島島上建築總建築師。   11月24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馮穎慧榮獲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並作為廣東省兩位領獎代表之一上臺接受表彰。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怎麼防止被水淹?
    作為鐵路工程師,我對港珠澳大橋一直比較關注,還寫過相關科普文章,港珠澳大橋有三個核心關鍵的工程,其一就是跨海大橋,其二就是跨海隧道,其三就是銜接隧道和大橋的人工島,這三個超級工程合在一起,鑄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工程,也證明了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 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第一 「兩島一隧」鑄就世界工程奇蹟
    這並不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建設上唯一的世界第一;為了建設海底隧道,施工方建設了全球首例深埋沉管隧道;為了對接34個隧道結構,數萬噸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進行無人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內,被喻為「海底穿針」。一個個這樣的工程奇蹟,造就了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完工。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李妍(署名除外)  港珠澳大橋究竟是怎樣建成的?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D、2019年12月10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榮獲「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E、2020年8月,港珠澳大橋榮獲「2020年國際橋梁大會(IBC)超級工程獎」。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裡程最長、沉管隧道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多項世界記錄。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合龍 系世界上最長公路沉管隧道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三十多米深的海底,港珠澳大橋5.6公裡長的海底隧道中,最後12米也就是最終接頭的安裝,5月2日完成對接。對接成功代表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貫通。香港東方日報網2日稱,港珠澳大橋東連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是集橋、島、隧道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通道。
  •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原標題:【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防水工程的施工工藝介紹
    李步恩 邱輝元(廣東賽力克建築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摘 要: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西人工島隧道外包防水設計為噴塗聚脲防水塗料,該材料特點:附著力好、高強度、高彈性,連續無接縫,而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化學腐蝕性和耐老化性,使用噴塗聚脲防水塗料作防腐、防水層是提高橋梁結構耐久性的重要手段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海上巨龍昭示的科技自信■劉曉東 黃 浩 解放軍報記者 郭 晨人工島,打造超級工程的海上「基座」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是我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隧道建設的第一戰,就是要以最快速度在海中建起兩個離岸人工島,實現海中橋隧轉換銜接。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之前,我國建造外海人工島的技術積累幾乎是空白。在水深10餘米且軟土層厚達幾十米的深海中,如何打下這個超級工程的「基座」,成為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團隊面臨的難題。在外海造人工島,既要解決工程技術難題,也要兼顧保護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需要平衡的因素很多。
  • 又一超級工程創先例!6萬噸巨無霸沉入海底,難度超越港珠澳大橋
    在高鐵、橋梁建設方面非常出眾,港珠澳大橋就是非常有名的代表,但是今天我們要看的深中通道工程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又一國家級重點工程,該工程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超級工程。又一超級工程創先例!6萬噸巨無霸沉入海底,難度超越港珠澳大橋。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大橋要滿足30萬噸級巨輪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滿足附近機場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蘇權科說,經過綜合考量,港珠澳大橋的最合理方案定為「橋、島、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這一航段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時在隧道兩側建起人工島。  「人工建島和海底沉管隧道,當時對我們來說都是『超級難題』。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正式通車的消息刷爆了整個網際網路,這項偉大的工程讓舉國沸騰,讓世界矚目。
  • 三地發行《港珠澳大橋》郵票!方寸間展示國家記憶
    資料圖: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 中新社記者陳驥旻攝中新網10月30日電 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近一周時間,令三地的市民都感受到了大橋的舒適和便捷。《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東人工島 圖片來源:中國郵政網站第二圖展現了東人工島,東人工島是可以駐足欣賞白海豚和遠眺美景的多功能人工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