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之後,伶仃洋上再起超級工程

2020-12-04 騰訊網

圖為正在浮運鋼殼沉管的「一航津安1」。受訪者供圖

浩瀚的伶仃洋上,距港珠澳大橋正北38公裡,正開啟一個新徵程——又一世界級超大「橋、島、隧、海底互通」四位一體集群工程,全長24公裡,設計八車道、時速100公裡的深圳至中山通道(以下簡稱深中通道)已顯雛形,其中特長海底沉管隧道和一座飄浮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將開創世界先例。

領銜設計完成港珠澳大橋的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規院),也是深中通道設計的「主力軍」。受航運和空運等條件限制,深中通道設計採用了「東隧西橋」的設計方案,核心工程包括兩座人工島、一座沉管隧道和伶仃洋航道大橋。海底沉管隧道6.8公裡,其中沉管隧道由32個管節加一個最終接頭「搭積木」連接而成,是目前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我國首例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伶仃洋大橋系三跨全漂浮體系懸索橋,主跨跨徑為1666米,主塔高270米,橋面高達90米,為世界最高跨海懸索橋。

「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後,我國在超大型『橋、島、隧、海底互通』四位一體集群工程建設領域的一個新高度,是在該領域引領世界技術發展的又一力作。」公規院深中通道勘察設計總負責人徐國平說。

首節鋼殼沉管6月底浮運安裝

4月27日,深中通道核心裝備,一艘自航式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正式開赴牛頭島沉管預製智慧工廠深塢區。

這是世界首個集沉管隧道浮運安裝於一體的專用船舶,進塢後將連接首節沉管E1開展二次舾裝,以確保沉管安裝毫米級的精度,這也標誌著項目首節沉管與島上現澆隧道對接前的施工準備工作進入關鍵時期。

「今年是深中通道『橋、島、隧、海底互通』全面建設的關鍵之年,確保首節沉管6月底順利浮運沉放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王啟銅說。

在海洋中間建設長距離隧道,沉管技術幾乎是目前最安全可行的手段。這一技術是巧妙運用水的浮力、壓力、重量等作用而設計的施工工法。

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體量巨大,單孔跨度18—24米、寬46—55.46米,平均每節排水量約8萬噸,相當於一個中型航母,用鋼量約1萬噸,有2500多個獨立倉格。

超寬、變寬、深埋、回淤量大、採砂坑區域地層穩定性差,是深中海底隧道五大技術難點,工程規模和技術難度前所未有。「由於沉管安裝是一個連續、不間斷的施工過程,包括舾裝、整平、出塢、浮運、沉放、對接、回填,可以說是環環相扣、幾乎是不可逆的作業過程。」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兼總工宋神友說,沉管的浮運安裝是隧道施工最關鍵的一道工序,也是技術「最神秘」和風險最高的工序。

超級鋼殼沉管隧道「智」潛海底

超級鋼殼沉管隧道是如何建造的?浮運安裝,這一「最神秘」的技術和風險最高的工序有何秘籍?

「與常規明挖隧道現場澆注施工不同,沉管隧道是先在岸上預製若干管節,並在海中預先挖好基槽,然後將預製管節陸續浮運至海中隧道基槽上方,一個接一個高精度定位沉放於水底基槽內,利用水壓實現管節相互水密連接,其後再輔以其他相關工程施工,使這些管節組合貫通為隧道,成為連接水體兩端的陸上交通。」公規院深中通道設計服務現場負責人黃清飛說。

「關於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國內缺乏相應設計標準、建設技術及經驗,尤其是管節鋼殼高精度製造、鋼殼多次轉場的結構質量控制、管節混凝土近零缺陷免振搗澆築、管節長距離浮運安裝的風險管控等,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徐國平說。

這座世界超級鋼殼沉管隧道正「智」潛海底。「智能建造成為深中通道在跨海工程實踐中最突出的創新亮點,誕生了一個又一個世界和國內首創。」曾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的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樂說,項目研發了國內首條鋼殼沉管智能製造生產線,首次實現了塊體智能焊接和智能塗裝;同時,在國際上首次研發了鋼殼混凝土智能澆注系統;研發和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運安一體船,降低了長距離浮運風險;並且打造了國內一流的智慧梁廠。

據悉,用於浮運安裝沉管隧道的最大秘籍是「一航津安1」,這艘由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研發的專用船舶集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和安裝等功能於一體,具有動力定位系統(DP)動力定位和循跡功能,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目前已獲得國家專利並申報了國際專利。

「我們組織設計、施工、科研、裝備四位一體產學研結合的攻關模式,歷經3年研發,基本上成功攻克了項目乃至行業的關鍵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設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宋神友表示。

特大懸索橋漸從海中「浮」出

伶仃洋大橋是深中通道的又一奇蹟,這是一座完全漂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這座大橋正從海中漸漸「浮」出。

5月1日,伶仃洋大橋3600噸米的「第一塔吊」順利完成檢測,這是建設過程中的最大噸位塔吊,最大幅度起重量可達80噸。「目前,伶仃洋大橋已完成部分工程的建設,待橋墩建設完成後,這臺塔吊還將用於片梁架設。」公規院深中通道橋梁設計負責人吳明遠說。

為滿足通航需求,伶仃洋大橋設計採用了世界最大跨徑離岸海中懸索橋技術,橋面達到三十層樓高。

伶仃洋大橋地處珠江口開闊水域,是頻繁發生強颱風的區域。「大橋設計為超大跨徑三跨吊全飄浮體系懸索橋,橋梁結構柔、阻尼比小,同時橋面超高,主梁的顫振檢驗風速高達83.7米/秒,橋梁的抗風問題突出。」公規院深中通道橋梁設計負責人徐軍介紹。

橋輕且高,這座完全漂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將如何從海中浮出?「為攻克這一難關,伶仃洋大橋項目從結構理論、設計方法、技術標準、材料、施工工藝、智能製造、裝備、檢測方法等各方面組織開展了20餘項專題研究工作,形成了項目專用的技術標準體系。」吳明遠透露,項目組織了國內具有大型風洞實驗室的4個大學進行平行研究,研發了新型組合氣動控制技術,攻克了超大跨徑整體鋼箱懸索橋在強颱風區域的災變控制難題;採用築島加地連牆集成創新技術,攻克了海域超大錨碇的建設難題。

深中通道還有多項創新:首次採用十二錘聯動的振沉方式,完善了由我國首創的「鋼圓筒圍堰快速成島」技術;首次大規模在水工建設中採用深層混凝土攪拌(DCM)樁、高壓旋噴樁施工工藝;首次建設世界最大海中錨錠,錨碇基礎採用8字形地連牆基礎,最大深度65米,錨碇混凝土總方量為372513.8立方米……這些「中國技術」正一步步引領世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達到新高度。

深中通道為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確定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工程,也是粵東通往粵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項目於2016年12月29日開工建設,計劃2024年全線通車,屆時珠江兩岸將實現半小時通達。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一輛運輸瀝青的工程車輛行駛在港珠澳大橋橋面上(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新華社廣州6月11日電  題: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新華社記者 周強  這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  這是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的大橋,隧道全長6.7公裡,全部採用沉箱預製搭建。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了!看《人民畫報》上的超級工程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又一超級工程創先例!6萬噸巨無霸沉入海底,難度超越港珠澳大橋
    在高鐵、橋梁建設方面非常出眾,港珠澳大橋就是非常有名的代表,但是今天我們要看的深中通道工程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又一國家級重點工程,該工程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超級工程。又一超級工程創先例!6萬噸巨無霸沉入海底,難度超越港珠澳大橋。
  •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原標題:【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
  • 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提起港珠澳大橋,人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這是中國的「超級工程」。的確,這座被英國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跨海大橋有著多項世界第一的紀錄: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著世界上最長、最深的公路沉管隧道,而在隧道的修建過程中,進行的是世界上最精準的深海對接……然而,被很多人忽視的是,這座大橋還是一座充滿美感的工程。2月3日至5日,《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穿越海底隧道,成為項目交付驗收前最後一批領略大橋之美的訪客。
  • 又一個超級工程!首個「八車道」海底隧道,難度超過港珠澳大橋
    我國這些年製造的超級工程數不勝數,甚至在每個國家都留下了腳印,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又一超級工程!首個「八車道」海底隧道,難度超過港珠澳大橋。長約6.8公裡、雙向8車道、時速100公裡、設計使用壽命100年,又一座超級隧道正在伶仃洋形成。這是正在建設的超級大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也是世界首次使用的雙向八車道超寬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比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長1.2公裡,寬兩車道。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怎麼防止被水淹?
    作為鐵路工程師,我對港珠澳大橋一直比較關注,還寫過相關科普文章,港珠澳大橋有三個核心關鍵的工程,其一就是跨海大橋,其二就是跨海隧道,其三就是銜接隧道和大橋的人工島,這三個超級工程合在一起,鑄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工程,也證明了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 揭秘港珠澳大橋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
    全國人民共同見證這個「超級工程」通車的歷史性一刻。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線路全長55公裡、使用壽命120年、可抗颱風16級、主梁鋼板42萬噸、橋墩224個。  這些數據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現在,我們要揭秘的是連接港珠澳大橋的至關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這也被譽為世界人工島建造史上的奇蹟。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建設紀實
    這裡就是伶仃洋,一座超級工程在此巍然屹立。2004年,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啟動工程可行性研究,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公規院)承擔此重任,開啟了與港珠澳大橋的不解之緣:2008年承擔工可深化研究,2009年牽頭主體工程初步設計,2011年開始牽頭島隧工程總承包設計及施工配合工作,2012年開始橋梁施工圖設計及施工配合工作。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海上巨龍昭示的科技自信■劉曉東 黃 浩 解放軍報記者 郭 晨人工島,打造超級工程的海上「基座」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是我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之前,我國建造外海人工島的技術積累幾乎是空白。在水深10餘米且軟土層厚達幾十米的深海中,如何打下這個超級工程的「基座」,成為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團隊面臨的難題。在外海造人工島,既要解決工程技術難題,也要兼顧保護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需要平衡的因素很多。建設團隊反覆研究論證,創新提出了用大直徑鋼圓筒圍造人工島的思路。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英媒《衛報》稱之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是在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廣東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廣東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內。金氏世界紀錄數據顯示,它是世界上最長跨海大橋:總長度是48.3千米(30.01英裡)(非大橋工程實際長度)。
  • 港珠澳大橋原班人馬!中國南方又一跨海工程,八千名工人全面復工
    在中國南端一望無垠的伶仃洋海域上,超過八千名建設工人從全國各地向此集結,距離港珠澳大橋僅40公裡的又一綜合性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和人工島結合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這就是中國又一大型跨海基建項目——深中通道,其多項紀錄甚至超過港珠澳大橋。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事實上,保護中華白海豚也是港珠澳大橋建設這一世紀工程背後的眾多溫情故事之一。「水中大熊貓」倒逼大橋設計方案優化今年8月,港珠澳大橋通車之橋,央視科教頻道(CCTV-10)《人物》欄目的節目「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孟凡超」,就講述了港珠澳大橋與中華白海豚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
  • 港珠澳橋交工驗收 6.7公裡的海底沉管隧道工程橫跨伶仃洋底部
    港珠澳大橋 新華社圖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共建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項目跨越伶仃洋,聯通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總長約55公裡,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而此次驗收的正是涵蓋橋、島、隧部分共約29.6公裡的主體工程,具體包含九洲、江海和青州三座通航斜拉橋、非通航孔橋、海底隧道以及連接橋梁和隧道的東西兩座人工島。其中,長達6.7公裡的海底沉管隧道工程橫跨伶仃洋底部,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難度之大世所罕見。
  • 纖維絲細如頭髮 儀化「絲帶」吊起港珠澳大橋接頭
    港珠澳大橋隧道接頭吊裝對接  14萬根高強度纖維絲製成「吊帶」  在連接珠海與香港的伶仃洋海面上,一條美麗的白色絲帶徐徐展開,它就是港珠澳大橋,是一座由6.7公裡的海底隧道,兩座約10萬平方米的離岸深水人工島,和22.9公裡的跨海大橋,共同形成的橋、島、隧超大型海上通道,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 全國勞模、港珠澳大橋外海人工島島上建築總建築師馮穎慧:10000+張...
    原標題:全國勞模、港珠澳大橋外海人工島島上建築總建築師馮穎慧:10000+張設計圖紙託起「海上明珠」   坐落於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55公裡的總長度,從空中望去宛若一串細長瑰麗的項鍊
  • 面對老外獅子大開口,他們自主攻關成就了中國的港珠澳大橋!
    「呵呵,三個億 ,不如我給你們唱首歌吧」天降大任,無人敢槓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從太平洋灌入人工島的海風,拍散不了建設者的自豪、喜悅。歷時9年,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的港珠澳大橋,正式全線貫通。
  • 17級颱風襲擊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能否扛住?
    超級建築從港珠澳大橋16日傍晚的視頻監控中截取了以下畫面,狂風暴雨,大浪滔天,我們看一下颱風中的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入口▲港珠澳大橋橋面▲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大家可以看到,港珠澳大上正在下著大暴雨,風速13級至15級,瞬時最大風速每秒55米,也就是16級。從大橋監測系統顯示,全線供配電系統高低壓運行正常,各泵狀態正常。
  • 為何港珠澳大橋中間要修建兩座人工島,直接橋梁不行嗎?
    港珠澳跨海大橋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全長55公裡,是一項讓世界矚目的偉大工程。 圖-港珠澳大橋平面圖 在觀看眾多的和港珠澳大橋相關的視頻、圖片的時候
  • 快來看看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驚豔世界、無與倫比!
    2017年6月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北車道鋼封門拆除完成,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實現了單向貫通。由於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已於2016年9月27日貫通了,因此從整個大橋看,北車道已基本貫通。待本月底,海底隧道南車道的鋼封門拆除後,港珠澳大橋就全面貫通了。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建設、沉管隧道建設以及最終接頭施工的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