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當今世界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橋將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
「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譽為是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的裡程碑之作。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而參與指揮建設了杭州灣大橋等工程的老橋梁專家譚國順曾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世界之最」的背後,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一項項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的成就當中,港珠澳大橋全部採用「搭積木」的方式來建造更讓人驚嘆: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包括上千噸重的橋墩、橋身和100多米高的橋塔,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製造,然後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製造、精密安裝。
「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理念。」《人民日報》今年1月報導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表示,施工現場緊鄰航道,每天來往船舶4000多艘,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採用了這種全新的大橋建設模式,「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幹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岸上預製則讓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而裝配化的高端建設理念背後,則是基於「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保護等環保因素的考慮。事實上,保護中華白海豚也是港珠澳大橋建設這一世紀工程背後的眾多溫情故事之一。
「水中大熊貓」倒逼大橋設計方案優化
今年8月,港珠澳大橋通車之橋,央視科教頻道(CCTV-10)《人物》欄目的節目「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孟凡超」,就講述了港珠澳大橋與中華白海豚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年,在孟凡超帶領設計團隊日夜奮戰之時,一個有關中華白海豚的環保問題被提了出來。環保專家提出,港珠澳大橋跨越的伶仃洋海域,正好經過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專家們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在他們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的報告中,建議大橋要麼繞行,要麼不要建。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各方關於環保的議論此起彼伏。孟凡超及其團隊陷入了極其矛盾的內心掙扎之中。
節目介紹說,要避開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大橋的走位要麼北移,要麼南移,不管是南移還是北移,在運營裡程、建設規模上都將大大增加,增加的成本也將是個天文數字。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繞行的話,「粵港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環保是一道高壓線,也是一個必須堅守的規矩。節目介紹說,孟凡超帶領團隊仔細研究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習性,不斷思考如何儘可能減少工程對白海豚的幹擾和影響。為此,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四化」建設理念,其宗旨就是提高大橋建設的工業化水平:所有大型構件,全部在工廠完成,再運抵海上安裝,最大限度減少海上作業的人員、時間和裝備數量,從而把對白海豚生活的幹擾降到最低,也避免了白海豚「搬家」。
節目介紹說,「四化」理念的提出,還不僅僅是保護中華白海豚,它更是彰顯了中國橋梁建設者的智慧,這也是世界橋梁界首次公開亮相的高端建設理念。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措施是成功的。
「經過有關部門的統計和分析,建設期間,白海豚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孟凡超解釋說,港珠澳大橋建成以後把港澳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部分轉換成橋上交通。經過調查,對白海豚棲息帶來影響的,主要是海上船舶的影響,尤其是高速客船的影響很大。所以說,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後,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保護白海豚的生存棲息環境保護更加有利。
「人類與海洋和諧相處的豐碑」
「因為跨越粵港澳三地,地處伶仃洋環境敏感海域,以及有中華白海豚的棲息,港珠澳大橋堪稱中國有史以來環保要求最高的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說,但同時這種嚴格的環保要求,也有力倒逼促進了大橋設計方案的優化,最終讓超級工程實現了工藝和環保的完美結合。
後來的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建設以來,中華白海豚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施工之初,最讓人揪心的白海豚僅有1400頭;主體工程完工後,白海豚數量增加了。
2017年5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6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擊海豚共258群、1890頭次,資料庫新增識別在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73頭。
2018年6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2017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擊中華白海豚380群次,共2180頭次。公報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在資料庫新增234頭,累計已識別海豚2367頭。
中華白海豚取得有效保護的背後,是項目相關各方付出的巨大努力。
據《珠海特區報》2017年7月報導,餘烈介紹說,幾年以來,大橋管理局會同保護區管理局持續組織參建單位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積極參加白海豚保護知識上崗教育培訓和考核,「2011年1月至今,成功舉辦中華白海豚保護知識培訓29次,共2544人次參加。」
而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因為白海豚觀察員的觀察發現,施工船舶為白海豚「讓道」的例子不勝枚舉。
2011年有一次,東人工島正在做砂樁施工,觀察員突然發現島旁幾百米出現了兩頭中華白海豚,根據「500米以內停工觀察,500米以外施工減速」的原則,迅速通知砂樁作業停工,最後,兩頭調皮的中華白海豚在該海域一「玩」就是四個多小時,工人們也只好停止施工,等了足足四個多小時。
餘烈向《珠海特區報》介紹說,「據不完全統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自建設以來,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態補償費用8000萬元,用於施工中相關的監測費用4137萬元,環保顧問費用900萬元,漁業資源生態損失補償約1.88億元,有關環保課題研究約1000萬元,其他約800萬元,上述共計約3.4億元。」
或許,人們會問:為保護中華白海豚付出這麼多資金、這麼大成本、這麼多勞動,值得嗎?
對此,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副總經理黃維民說:「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意義,不僅僅是中國由橋梁大國邁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類與海洋和諧相處的豐碑。」
如今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三座「海豚塔」輕盈出水,栩栩如生,不僅是對建設者們當初許下的「白海豚不搬家」承諾的最好紀念,也是人類與海洋和諧共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