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2021-01-11 澎湃新聞

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當今世界裡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港珠澳大橋將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

「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譽為是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的裡程碑之作。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而參與指揮建設了杭州灣大橋等工程的老橋梁專家譚國順曾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世界之最」的背後,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一項項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的成就當中,港珠澳大橋全部採用「搭積木」的方式來建造更讓人驚嘆: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包括上千噸重的橋墩、橋身和100多米高的橋塔,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製造,然後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製造、精密安裝。

「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理念。」《人民日報》今年1月報導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表示,施工現場緊鄰航道,每天來往船舶4000多艘,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採用了這種全新的大橋建設模式,「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幹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岸上預製則讓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而裝配化的高端建設理念背後,則是基於「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保護等環保因素的考慮。事實上,保護中華白海豚也是港珠澳大橋建設這一世紀工程背後的眾多溫情故事之一。

「水中大熊貓」倒逼大橋設計方案優化

今年8月,港珠澳大橋通車之橋,央視科教頻道(CCTV-10)《人物》欄目的節目「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孟凡超」,就講述了港珠澳大橋與中華白海豚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年,在孟凡超帶領設計團隊日夜奮戰之時,一個有關中華白海豚的環保問題被提了出來。環保專家提出,港珠澳大橋跨越的伶仃洋海域,正好經過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專家們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在他們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的報告中,建議大橋要麼繞行,要麼不要建。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各方關於環保的議論此起彼伏。孟凡超及其團隊陷入了極其矛盾的內心掙扎之中。

節目介紹說,要避開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大橋的走位要麼北移,要麼南移,不管是南移還是北移,在運營裡程、建設規模上都將大大增加,增加的成本也將是個天文數字。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繞行的話,「粵港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環保是一道高壓線,也是一個必須堅守的規矩。節目介紹說,孟凡超帶領團隊仔細研究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習性,不斷思考如何儘可能減少工程對白海豚的幹擾和影響。為此,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四化」建設理念,其宗旨就是提高大橋建設的工業化水平:所有大型構件,全部在工廠完成,再運抵海上安裝,最大限度減少海上作業的人員、時間和裝備數量,從而把對白海豚生活的幹擾降到最低,也避免了白海豚「搬家」。

節目介紹說,「四化」理念的提出,還不僅僅是保護中華白海豚,它更是彰顯了中國橋梁建設者的智慧,這也是世界橋梁界首次公開亮相的高端建設理念。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措施是成功的。

「經過有關部門的統計和分析,建設期間,白海豚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孟凡超解釋說,港珠澳大橋建成以後把港澳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部分轉換成橋上交通。經過調查,對白海豚棲息帶來影響的,主要是海上船舶的影響,尤其是高速客船的影響很大。所以說,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後,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保護白海豚的生存棲息環境保護更加有利。

「人類與海洋和諧相處的豐碑」

「因為跨越粵港澳三地,地處伶仃洋環境敏感海域,以及有中華白海豚的棲息,港珠澳大橋堪稱中國有史以來環保要求最高的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說,但同時這種嚴格的環保要求,也有力倒逼促進了大橋設計方案的優化,最終讓超級工程實現了工藝和環保的完美結合。

後來的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建設以來,中華白海豚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施工之初,最讓人揪心的白海豚僅有1400頭;主體工程完工後,白海豚數量增加了。

2017年5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6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擊海豚共258群、1890頭次,資料庫新增識別在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73頭。

2018年6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2017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擊中華白海豚380群次,共2180頭次。公報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在資料庫新增234頭,累計已識別海豚2367頭。

中華白海豚取得有效保護的背後,是項目相關各方付出的巨大努力。

據《珠海特區報》2017年7月報導,餘烈介紹說,幾年以來,大橋管理局會同保護區管理局持續組織參建單位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積極參加白海豚保護知識上崗教育培訓和考核,「2011年1月至今,成功舉辦中華白海豚保護知識培訓29次,共2544人次參加。」

而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因為白海豚觀察員的觀察發現,施工船舶為白海豚「讓道」的例子不勝枚舉。

2011年有一次,東人工島正在做砂樁施工,觀察員突然發現島旁幾百米出現了兩頭中華白海豚,根據「500米以內停工觀察,500米以外施工減速」的原則,迅速通知砂樁作業停工,最後,兩頭調皮的中華白海豚在該海域一「玩」就是四個多小時,工人們也只好停止施工,等了足足四個多小時。

餘烈向《珠海特區報》介紹說,「據不完全統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自建設以來,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態補償費用8000萬元,用於施工中相關的監測費用4137萬元,環保顧問費用900萬元,漁業資源生態損失補償約1.88億元,有關環保課題研究約1000萬元,其他約800萬元,上述共計約3.4億元。」

或許,人們會問:為保護中華白海豚付出這麼多資金、這麼大成本、這麼多勞動,值得嗎?

對此,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副總經理黃維民說:「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意義,不僅僅是中國由橋梁大國邁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類與海洋和諧相處的豐碑。」

如今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三座「海豚塔」輕盈出水,栩栩如生,不僅是對建設者們當初許下的「白海豚不搬家」承諾的最好紀念,也是人類與海洋和諧共處的見證。

相關焦點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實現「零傷亡不搬家」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1日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了解到,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水域的海洋環境極為敏感。
  • 生態保護貫穿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南方日報 圖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
  • 它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港珠澳大橋施工時,為保護它投入3.4億
    港珠澳大橋位於中國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全長55千米,整個工程投資1100多億人民幣,是一座中國建橋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為了做好白海豚的保護工作,港珠澳大橋成立專門的研究團隊,用了8年時間,拍攝記錄到了2000頭左右的白海豚個體行為特徵,其中光拍攝的照片就有幾十萬張;根據白海豚的「背鰭識別」來進行數量統計工作,為每一頭白海豚都建立了身份識別檔案。
  •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老少」同遊(央廣網發 通訊員孔建華供圖)央廣網珠海7月24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通訊員孔建華 黎紅源)7月22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聯合北理工珠海學院白海豚研究中心為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保護區日常巡護和資源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服務及科技支撐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創造...
    這句話的作者,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凡超的父親是山東臨沂人,也是孟子後裔,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青年學生幾經輾轉到了四川遂寧。1959年,孟凡超出生在四川遂寧,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創造了世界奇蹟,是中國人的驕傲,而總設計師孟凡超是我們山東人的驕傲!
  • 航拍港珠澳大橋邂逅白海豚
    這座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可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通車後,港珠澳三地車程將由三個多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日前,現代快報記者駕車穿越了處於交付驗收階段的港珠澳大橋,零距離感受了這座跨海大橋的魅力。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了!看《人民畫報》上的超級工程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沉管隧道——最長+埋深最深+滴水不漏港珠澳大橋主體採用「橋—島—隧」方案建設,島隧工程為港珠澳大橋核心控制性工程,包括兩個面積為十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和一條長達6.7公裡的海底沉管隧道,為國內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長、埋深最深、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全長約6.7公裡,最深處位於48米深的海底。
  • 他們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7月22日上午,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下稱「廣科院」)聯合北理工珠海學院白海豚研究中心為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保護區日常巡護和資源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服務及科技支撐,廣科院派出機器人學院副院長、無人機專家餘正泓博士為巡護活動保駕護航。
  • 港珠澳大橋將打造地標式建築 擬設白海豚觀賞區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備受關注的港珠澳大橋將打造成世界級跨海通道、地標式建築。  港珠澳橋鑄「地標式」景觀  擬建的港珠澳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將超越目前已建成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區域水文、地質、航運等建設條件更為複雜,連接粵港澳三地涉及到的問題多而且新,存在如三地標準的統一、口岸的規劃布置等問題。
  • 上了港珠澳大橋,你能下車逛!人工島,大變身!
    今後去港珠澳大橋「打卡」,不僅是坐車兜風了,還可以上東人工島觀光!4月24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方網站掛出《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旅遊及配套設施開發總體策劃及概念設計招標公告》。5隻中華白海豚曾在東人工島出現據香港《文匯報》報導,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點,正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附近海域值守的廣東海事局海巡船與5隻中華白海豚不期而遇,它們向大橋方向列隊遊去,歡騰起舞。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跨海大橋創「世界奇蹟」「一橋飛架三地,大海變通途」,這個港珠澳三地人民共同的夢想不久就要實現了。今天,世界最長海底隧道貫通,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實現全線貫通。然而,這個夢想從提出到即將實現,三地人民足足等了34年。早在1983年,香港商人胡應湘率先提出了興建連接香港與珠海跨境跨海大橋的大膽方案。
  • 中華白海豚屢現珠江口 多方力保海洋棲息環境
    由於中華白海豚只能生長在鹹淡水的交界處,對環境要求極高,早在2012年,朱小丹省長在港珠澳大橋建設現場考察時就強調:「要讓中華白海豚成為港珠澳大橋的形象代表。中華白海豚不搬家,也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  可是,港珠澳大橋穿越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裡、緩衝區約5.5公裡,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為29平方公裡,怎麼才能讓它們不搬家?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的文字材料、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網信息、公開新聞報導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了10個有關港珠澳大橋的數據,讓人更直觀了解港珠澳大橋。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批准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全面啟動港珠澳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港珠澳大橋像一條海上巨龍,連通香港、珠海、澳門,不僅惠及三地,還將對整個珠三角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標誌著我國從橋梁建設大國向橋梁建設強國邁出了堅實一步。自2009年12月動工以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面對重重考驗,運用多項尖端科技,攻堅克難推進工程建設,取得了500多項專利技術。
  • 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圖說: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造型索塔。望向對岸的深情眼眸乘著擺渡船在伶仃洋裡晃悠了一個多小時,《環球時報》記者終於在視線盡頭看到了港珠澳大橋,它像一條巨龍掩映在伶仃洋晚冬的霧氣裡,霧濃了它就淡,霧淡了它就濃。在距離香港不遠的伶仃西航道與銅鼓航道交匯處的海域,有一段6公裡多的橋體「鑽入」海裡,這是大橋的海底隧道部分。
  • 揭秘:你不知道的港珠澳大橋東西人工島
    仿佛珠江門戶的兩隻護院石獅,又如伶仃洋上兩艘相向而行的巨輪,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東西兩座人工島氣勢非凡。東人工島向東,毗鄰香港大嶼山及香港國際機場,在大嶼山蔥蔥山景的襯託下,可近距離觀賞或沖天或滑翔的航班景象;向南,是浩瀚無邊的大海,該區域是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能偶見白海豚的嬉戲、浮沉景象;向西,距離6公裡左右為其「孿生兄弟」——西人工島,相視守護。而在兩島之間,來往穿梭的航海巨輪、雲蒸霞蔚的海浪拍岸景象,配以北邊的珠海高樓林立的城市風景,將組成一幅浩瀚的海上圖景。
  • 這周,又有一隻中華白海豚死去了
    去年的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綠水青山」方陣有兩種動物,一個是朱䴉,另一個就是中華白海豚。「綠水青山」方陣中的中華白海豚圖片來源:央視新聞中華白海豚、大熊貓和金絲猴算是傘護種,它們就像是整個生態環境中的老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