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2020-12-02 金羊網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港珠澳大橋這一世界級大橋是如何建成的呢?14日上午10點,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聯合主辦的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眾所周知,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為一體,全長55公裡,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採用沉管隧道方式建造,是我國首次在外海建設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深埋沉管隧道。工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是我國第一次超過100年建設目標的工程。施工海域穿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成為工程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港珠澳大橋從規劃到建成歷時15年,建設者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複雜的建設條件,自主創新、拼搏奮鬥,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講

講座主題: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講座時間: 2020年7月14日(周二)上午10:00-11:30

講座形式:線上直播

地點(直播室):廣東科學中心

主講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

林鳴

組織結構:

主辦單位: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社

承辦單位:廣州科普聯盟、羊城晚報活動大平臺

協辦單位:廣東省科普新媒體聯盟

媒體支持:羊城派、騰訊大粵網、花城FM、易網真、金羊網

編輯:空明

相關焦點

  • 生態保護貫穿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南方日報 圖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而裝配化的高端建設理念背後,則是基於「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保護等環保因素的考慮。事實上,保護中華白海豚也是港珠澳大橋建設這一世紀工程背後的眾多溫情故事之一。「水中大熊貓」倒逼大橋設計方案優化今年8月,港珠澳大橋通車之橋,央視科教頻道(CCTV-10)《人物》欄目的節目「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孟凡超」,就講述了港珠澳大橋與中華白海豚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當年,在孟凡超帶領設計團隊日夜奮戰之時,一個有關中華白海豚的環保問題被提了出來。
  • 港珠澳大橋: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實現「零傷亡不搬家」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1日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了解到,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水域的海洋環境極為敏感。
  •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老少」同遊(央廣網發 通訊員孔建華供圖)央廣網珠海7月24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通訊員孔建華 黎紅源)7月22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聯合北理工珠海學院白海豚研究中心為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保護區日常巡護和資源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服務及科技支撐
  • 他們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經巡護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巡查巡護船艇在港珠澳大橋中國結塔北側、西人工島北側以及東西人工島之間航道處均發現中華白海豚在附近活動,數量共有10多頭。此次巡護髮現的中華白海豚大多數身體為粉紅色,年齡約30多歲;部分白海豚身體為灰黑色,年齡較小,估計約10多歲;同時還拍攝到多頭中華白海豚「老少」同遊的相片,其中一頭老年中華白海豚身上尾部傷痕累累;這一系列珍貴的照片和視頻將為後續中華白海豚保護工作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 它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港珠澳大橋施工時,為保護它投入3.4億
    港珠澳大橋位於中國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全長55千米,整個工程投資1100多億人民幣,是一座中國建橋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為了做好白海豚的保護工作,港珠澳大橋成立專門的研究團隊,用了8年時間,拍攝記錄到了2000頭左右的白海豚個體行為特徵,其中光拍攝的照片就有幾十萬張;根據白海豚的「背鰭識別」來進行數量統計工作,為每一頭白海豚都建立了身份識別檔案。
  • 航拍港珠澳大橋邂逅白海豚
    這座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可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通車後,港珠澳三地車程將由三個多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日前,現代快報記者駕車穿越了處於交付驗收階段的港珠澳大橋,零距離感受了這座跨海大橋的魅力。
  • 上了港珠澳大橋,你能下車逛!人工島,大變身!
    今後去港珠澳大橋「打卡」,不僅是坐車兜風了,還可以上東人工島觀光!4月24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方網站掛出《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旅遊及配套設施開發總體策劃及概念設計招標公告》。5隻中華白海豚曾在東人工島出現據香港《文匯報》報導,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點,正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附近海域值守的廣東海事局海巡船與5隻中華白海豚不期而遇,它們向大橋方向列隊遊去,歡騰起舞。
  • 港珠澳大橋將打造地標式建築 擬設白海豚觀賞區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備受關注的港珠澳大橋將打造成世界級跨海通道、地標式建築。  港珠澳橋鑄「地標式」景觀  擬建的港珠澳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將超越目前已建成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區域水文、地質、航運等建設條件更為複雜,連接粵港澳三地涉及到的問題多而且新,存在如三地標準的統一、口岸的規劃布置等問題。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了!看《人民畫報》上的超級工程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創造...
    這句話的作者,就是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孟凡超——孟子第七十四代孫。孟凡超的父親是山東臨沂人,也是孟子後裔,抗日戰爭時期作為青年學生幾經輾轉到了四川遂寧。1959年,孟凡超出生在四川遂寧,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創造了世界奇蹟,是中國人的驕傲,而總設計師孟凡超是我們山東人的驕傲!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穿越自然生態保護區是港珠澳大橋建設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因為中華白海豚是世界瀕危海洋哺乳動物,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建大橋之前有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不搬家」的承諾。因此,建橋帶來的潛在海洋汙染風險、敏感的噪聲環境都可能影響包括中華白海豚在內的海洋生物的生存,這些都考慮進去及引起特別重視。解決方案高標準:雖然港珠澳大橋是一個「世界級」大項目,但環保標準依然不能落後。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的文字材料、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網信息、公開新聞報導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了10個有關港珠澳大橋的數據,讓人更直觀了解港珠澳大橋。2004年3月,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全面啟動港珠澳大橋各項建設前期工作。2003年-2009年,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了大量專題論證,完成專題研究報告51項目,協調解決大橋登陸點、橋位方案、橋隧工程方案比較、投融資方案、環境影響評價等關鍵性問題。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17年12月31日,主體工程完成。
  • 三地發行《港珠澳大橋》郵票!方寸間展示國家記憶
    資料圖: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 中新社記者陳驥旻攝中新網10月30日電 港珠澳大橋通車運營近一周時間,令三地的市民都感受到了大橋的舒適和便捷。為了紀念大橋啟用,中國郵政、香港郵政和澳門郵電在30日共同發行《港珠澳大橋》紀念郵票。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港珠澳大橋像一條海上巨龍,連通香港、珠海、澳門,不僅惠及三地,還將對整個珠三角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標誌著我國從橋梁建設大國向橋梁建設強國邁出了堅實一步。自2009年12月動工以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面對重重考驗,運用多項尖端科技,攻堅克難推進工程建設,取得了500多項專利技術。
  • 港珠澳大橋「強筋健骨」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港口碼頭、石油平臺、鋼樁、橋梁等,如何在乘風破浪中更持久地堅守?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面向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需求,從上世紀90年代初即開始研究海洋工程重腐蝕防護技術。兩年前,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通車。保障其達到120年的耐久性設計要求,金屬所提供的橋基鋼管複合樁系列防腐蝕解決方案功不可沒。
  • 環球時報記者登上港珠澳大橋及其人工島 領略「超級工程」的設計之美
    圖說: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上的「中國結」造型索塔。望向對岸的深情眼眸乘著擺渡船在伶仃洋裡晃悠了一個多小時,《環球時報》記者終於在視線盡頭看到了港珠澳大橋,它像一條巨龍掩映在伶仃洋晚冬的霧氣裡,霧濃了它就淡,霧淡了它就濃。在距離香港不遠的伶仃西航道與銅鼓航道交匯處的海域,有一段6公裡多的橋體「鑽入」海裡,這是大橋的海底隧道部分。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正式通車的消息刷爆了整個網際網路,這項偉大的工程讓舉國沸騰,讓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