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強筋健骨」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海洋給了人們美麗的風景和瑰麗的想像,然而,海洋環境也是腐蝕性最為嚴酷的自然環境。港口碼頭、石油平臺、鋼樁、橋梁等,如何在乘風破浪中更持久地堅守?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面向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需求,從上世紀90年代初即開始研究海洋工程重腐蝕防護技術。兩年前,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通車。保障其達到120年的耐久性設計要求,金屬所提供的橋基鋼管複合樁系列防腐蝕解決方案功不可沒。

大型工程的考驗

「國際上的重大海洋工程幾乎都在我國,但海洋重腐蝕防護技術卻由國外壟斷,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經常出現『卡脖子』情況。」金屬所材料耐久性防護與工程化創新團隊負責人李京介紹。

20多年來,這支科研隊伍先後開展了重防腐塗裝技術基礎和應用研究與開發和生產。其技術成果已經在秦山核電站海水冷卻迴路系統、國家「西氣東輸」工程用天然氣管道彎管、杭州灣跨海大橋鋼管樁等重大基礎防腐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次,碰到的是一個「硬骨頭」,對金屬所科研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

「普通鋼板來這個地方,當天就會生鏽。經過普通防鏽漆處理,大概防鏽時間也就是半年到一年。」時任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長景強說。

港珠澳大橋全長近50公裡,除去隧道部分的海中橋梁長度約為23公裡,由將近1500根鋼管複合樁支撐起來,體量龐大。鋼管樁作為深埋在水面下數十米的橋梁根基,在120年的全壽命周期中無法更換且維護困難,必須確保可靠性,做到萬無一失。

李京告訴《中國科學報》,港珠澳大橋的基礎防護工程主要是對鋼管複合樁的防腐施工。鋼管樁位於海泥環境中,防腐塗層的破壞方式主要來源於打樁過程中的機械損傷、泥砂碎石磨劃傷和泥下腐蝕因素的長期侵蝕、性能衰退等。

此外,「對於整個港珠澳大橋來說,鋼結構防腐防鏽其實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佔大橋2/3體積的混凝土結構防腐同樣決定著大橋120年能否屹立不倒。」景強補充道。

為了讓這座大橋「強筋健骨」,金屬所科研人員紮根實驗室挑燈夜戰,在施工一線摸爬滾打,拿出了一套聯合防護技術。

為大橋上「雙保險」

「我們完成了大橋基礎鋼管複合樁防護塗層工藝設計、陰極保護系統設計、原位腐蝕監測系統設計等,研製出用於大橋混凝土結構用的新一代高性能環氧塗層鋼筋,並參與大橋基礎的防腐塗裝施工,保障了港珠澳大橋基礎120年耐久性設計要求。」李京介紹。

針對港珠澳大橋特定的海泥環境,從論證時起,團隊就開展了相關塗層的研發工作,先後從塗層的抗滲透性、耐陰極剝離性等關鍵性能指標著手,研製新型塗料,解決塗層的耐久性問題。

目前,大多服役塗層耐久性都很短,一般在5年至15年的水平,主要是採用溶劑型塗料。科研人員通過調整塗層配方和改善塗裝工藝,降低了塗層的吸水率和溶出率,有效提高了塗層的抗滲透能力,增強了塗層與金屬的粘結強度。

以主要應用於鋼管樁外壁的SEBF塗層為例,其與基體的粘接強度達到了國內外同類產品的一倍以上,充分保證了打樁過程中塗層的完好性。該塗層在酸鹼鹽環境中的化學穩定性都非常出色,抗水防滲能力優異。

港珠澳大橋基礎橋墩使用的是海工混凝土。混凝土中鋼筋不受腐蝕,混凝土的強度也就有了保證。團隊開發出一種高性能塗層鋼筋技術,滿足了港珠澳大橋工程需求。

不過,120年耐久性設計要求僅僅依靠塗層防腐的防護手段是遠遠達不到的,必須加上陰極保護技術這個「雙保險」。

「以往我國跨海大橋的陰極保護重點是浸在海水中的鋼管樁,而港珠澳大橋的多數鋼管複合樁均位於混凝土承臺下的海泥中,如何實施陰極保護沒有先例可鑑。」團隊成員魏英華說。

金屬所科研人員針對該腐蝕環境和地構特點,重點研究了鋼管複合樁在灌入不同地質層後陰極保護面臨的難題,採取巧妙方法,選取極端邊界參數推算保護效果,有效解決了複雜環境中陰極保護設計問題。

可行可靠

這樣的技術路線是否真能起到切實的防護效果,並無先例可循,相關的理論基礎也需要重新確立。

為驗證設計的可行性,科研人員按照1:20的比例進行模擬實驗,並儘可能地模擬了港珠澳大橋鋼管複合樁穿越的地質環境。縮比模型實驗證明該設計計算方法是正確可行的,隨後在橋址實地進行1:1工程足尺結構試驗驗證,結果表明在海水中安裝高效犧牲鋁陽極能充分保護海泥中的鋼管樁。

在模擬實驗後,科研人員採取鋼管內壁安裝保護設施監測探頭的方法,將探頭伴隨打樁深入近百米的海泥下實施原位監測,有效解決了在海泥下安裝探測設備難的問題。採用這種方式安裝探測設備,在全球海洋工程界尚屬首次。

三年多的施工現場,留下了金屬所科研團隊的無數足跡,往日面龐白淨的科研人員個個都曬成了「科研黑」。伶仃洋上的炙烤和颱風從來沒有嚇倒這支土生土長的北方團隊,就連常年在當地施工的大橋建設方都對這支隊伍的頑強和拼搏精神嘖嘖稱讚。

深厚的積累是創新的源泉。金屬所材料耐久性防護工作不僅使港珠澳大橋120年壽命成為可能,更推動了我國海洋工程防護水平的發展,為我國重大海洋工程耐久性設計提供了寶貴經驗。

比如,「在港珠澳大橋用二代耐蝕塗層鋼筋基礎上,我們根據遠海工程建設的特殊需求,成功研發出新一代高性能耐蝕塗層鋼筋,並在遠海海防建築結構、護岸加固工程進行示範應用,結束了遠海島嶼工程混凝土結構鋼筋無塗層『裸用』階段。」李京說。

不畏艱苦、潛心研發,中科院金屬所科研人員始終堅持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在碧海藍天的浪漫裡留下了奉獻與擔當的身影。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港珠澳大橋》新書發布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港珠澳大橋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2017年六七月間,電視紀錄片《港珠澳大橋》先後在中央電視臺和中國國際電視臺播出,以國際視角解密大橋為何能成為21世紀的「超級工程」,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不久,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也同版進行了播出。
  • 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時間:2018-10-24 07:10   來源:中國新聞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 央視網消息: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
  •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原標題:【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
  •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核心部件用了24萬噸河北鋼
    港珠澳大橋橋梁基礎使用的高強鋼全部來自河鋼(資料圖)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記者當天從有關部門獲悉,這座我國建設史上又一裡程碑、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不乏「河北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用於海底隧道、橋梁基礎、鋼箱梁承重等核心部件的24萬噸高強鋼,它們全部來自河鋼。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是如何修建的.   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跨海大橋正式通車的消息刷爆了整個網際網路,這項偉大的工程讓舉國沸騰,讓世界矚目。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港珠澳大橋獲得的榮譽A、2018年,港珠澳大橋工程先後獲《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評選的2018年度全球最佳橋隧項目獎B、國際隧道協會「2018年度重大工程獎」C、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ICE)期刊《NEW CIVIL ENGINEER》評選的「2018年度隧道工程獎(10億美元以上)」。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怎麼防止被水淹?
    作為鐵路工程師,我對港珠澳大橋一直比較關注,還寫過相關科普文章,港珠澳大橋有三個核心關鍵的工程,其一就是跨海大橋,其二就是跨海隧道,其三就是銜接隧道和大橋的人工島,這三個超級工程合在一起,鑄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工程,也證明了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廣珠鐵路投入運營後,承擔廣州鐵路樞紐西部通道的功能,改變珠江口西岸無貨運鐵路的狀況。待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沿線居民坐廣珠城際1小時左右來在珠澳口岸,登上粵港直通巴士,馳騁在港珠澳大橋上,可以一邊欣賞無敵海景,一邊嘆世界奇蹟,半小時後,便來到對岸的香港。繼港珠澳大橋後,目前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灣區內重點基礎設施也已啟動。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被衝散?官方闢謠:報導不實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年永剛):4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作出回應,表示近日香港媒體發布的「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被衝散」新聞報導不實。為避免以訛傳訛,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本著科普工程知識的宗旨,作出官方闢謠。當事媒體發布照片的所示部位分別為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東人工島的島橋結合部及島隧結合部。照片顯示橋下人工島防波堤有缺口,而在隧道結合部防波扭工字塊似被衝散,防波堤邊緣不整齊。對此,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回應,因受橋面標高限制,避免上部結構受到波浪力作用而影響結構安全,故橋頭橋臺下部扭工字塊,也就是一個個水泥樁塊的設計標高為水面以下。
  • 港珠澳大橋將啟動東人工島旅遊開發
    這也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的旅遊開發提上了日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基礎設施,港珠澳大橋自去年10月通車運營至今,已成為境內外遊客熱門「打卡」目的地。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截至本月6日,驗放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在珠海經港珠澳大橋過關前往香港,成為不少遊客的新選擇。有遊客表示,正是為了能一睹港珠澳大橋的真容,才選擇這樣的方式出行。
  • 香港路政署: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質量過關
    新華社香港4月9日電(記者周雪婷)香港特區政府路政署署長鍾錦華9日表示,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設計科學、合理和安全,沒有被衝散;防波堤與施工圖吻合,不同時段的照片記錄也顯示防波堤堤石無移動過,無需修復。
  • 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已建成三分之二(圖)
    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工人施工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出塢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安裝水域 鄧媛雯 攝  中新網珠海11月6日電
  • 卡特彼勒為港珠澳大橋提供CAT®(卡特)發電機組
    作為世界上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為複雜、建設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港珠澳大橋而在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世紀工程中,信昌機器工程有限公司為港珠澳大橋提供了3臺CAT®(卡特)發電機組,承擔起港珠澳大橋的供電保障任務。
  • 樹立行業新標杆,中旅再次中標港珠澳大橋項目!
    樹立行業新標杆,中旅再次中標港珠澳大橋項目! 港珠澳大橋自開通以來,不僅加強了珠江西岸與香港、澳門地區的經濟、社會聯繫,也加強了三地人流連通,更吸引了全國各地旅客前來「打卡」,使得港珠澳大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旅遊熱點。
  • 揭秘港珠澳大橋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
    揭秘港珠澳大橋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26日 16:07 A-A+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線路全長55公裡、使用壽命120年、可抗颱風16級、主梁鋼板42萬噸、橋墩224個。  這些數據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現在,我們要揭秘的是連接港珠澳大橋的至關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這也被譽為世界人工島建造史上的奇蹟。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通關攻略(通關口岸通關手續時間)
    其中連接珠海公路口岸及澳門口岸的珠澳大堂於 22:00 至次日 08:00  會臨時關閉 ( 適時作出評估及調整 ),而澳門口岸港澳大堂及出入境車道維持 24 小時開放。  3.3 交通接駁指南  三地口岸為港珠澳大橋的旅客提供多種多樣的出入境交通換乘方式。
  • 上了港珠澳大橋,你能下車逛!人工島,大變身!
    今後去港珠澳大橋「打卡」,不僅是坐車兜風了,還可以上東人工島觀光!4月24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方網站掛出《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旅遊及配套設施開發總體策劃及概念設計招標公告》。5隻中華白海豚曾在東人工島出現據香港《文匯報》報導,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點,正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附近海域值守的廣東海事局海巡船與5隻中華白海豚不期而遇,它們向大橋方向列隊遊去,歡騰起舞。
  • 港珠澳大橋: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實現「零傷亡不搬家」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1日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了解到,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水域的海洋環境極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