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保護白海豚花了3.4億,實現「零傷亡不搬家」

2021-01-15 澎湃新聞

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21日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了解到,在大橋修建過程中,為保護中華白海豚,耗資約3.4億元。

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穿越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水域的海洋環境極為敏感。為實現白海豚「不搬家」目標,研究人員300多次出海跟蹤,拍了30萬張照片,對千餘頭白海豚進行標識;舉辦白海豚保護知識培訓29次,共2544人次參加;縮短施工工期,調整施工方案,如將工可階段318個橋墩減少至施工階段的224個橋墩......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作人員提供給澎湃新聞的文字材料顯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沒有出現大的安全事故、質量事故和環境汙染事故,做到了人與工程、環境和諧相處,實現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汙染、零事故),實現了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

為保護白海豚,優化施工方案

港珠澳大橋將於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這意味著粵珠澳三地進入「1小時生活圈」。

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穿越伶仃洋,這片水域航運繁忙,颱風多發。港珠澳大橋施工水域每天有超過4000艘各類船舶航行,每年颱風、大霧、強對流天氣致使有效作業時間只有200天左右。

同時,這片水域也生活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是水生哺乳動物,用肺進行呼吸,呼吸孔在頭頂端,呼吸時需露出水面。這種可愛動物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粵、閩、港、臺、澳的漁民以海上女神媽祖的名號,譽稱它為「媽祖魚」。1988年,白海豚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

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面積為460平方公裡,港珠澳大橋穿越了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9公裡、緩衝區約5.5公裡,共涉及保護區海域約為29平方公裡。為對抗敏感的海洋環境、保護白海豚,港珠澳大橋只能優化建設方案,採用化水上施工為陸域加工、化工地現澆為工廠製作,儘量減少海上作業時間和作業範圍。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提供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情況匯報》,為了保護白海豚,在大橋的方案設計、施工建設、工程管理、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調整,如縮短工期,優化施工方案,儘量避免在4-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進行大規模疏浚、開挖等容易產生大量懸浮物的作業等。

早期,研究人員300多次出海跟蹤,拍了30萬張照片,對當時保護區內千餘頭白海豚進行標識;在項目可研階段,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中華白海豚保護、海洋傾倒區選劃、防洪評價等環境保護專題研究,嚴格按照《港珠澳大橋工程中華白海豚生態補償協議書》的約定,落實白海豚生態補償款;據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要求辦理施工許可備案,定期上報白海豚專項保護方案,辦理保護區船舶審批准入手續。

同時,在大橋施工方案中融入了生態環保的元素,提高作業效率,縮短海上施工時間。如實施沉管隧道、橋梁承臺、墩身、鋼箱梁岸上工廠化預製、海上拼裝和裝配化安裝目標,提高作業效率,有效縮短了海上施工時間;通過隧道人工島長度、形狀、位置的優化,選用大型鋼圓筒快速成島施工工藝,海底沉管隧道縱橫斷面設計優化,調整橋位主線與海流流向的夾角,減少疏浚物開挖傾倒量,降低工程對海洋水文動力和生物資源的不利影響。

為保護白海豚,部分施工方案也優化調整了。

如大圓筒快速成島方案及沉管隧道基槽設計優化減少了挖泥量,人工島挖深由初步設計階段挖深標高-31米提高至-16~-18米,沉管基槽開挖邊坡由1:7優化至1:5,疏浚總量從工可階段的約4300萬m減少至施工階段的約2800萬m。通過增大非通航孔橋跨徑,將工可階段的318個橋墩減少至施工階段的224個橋墩;通過埋置式承臺優化設計,將非通航孔橋墩承臺全部埋入海床;基礎採用鋼圍堰+鋼管複合樁工藝,打樁船施打、液壓錘沉樁,減少佔用海域面積,降低阻水率,減少施工噪聲。

此外,還建立健全環保監管機制,將監管統一納入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中;建立以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主導,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參與的三級聯防機制;成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香港路政署及雙方環保顧問和監理施工單位「港珠澳大橋環境保護跨境聯合聯絡工作小組」,加強跨境環境保護交流。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表示,在今後的營運階段,將對人工島生態環境進行改善,為海鳥提供棲息的場所,與科研機構聯合開展改善珠江口生態系統和保護中華白海豚的科研項目,並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務設施,為科研工作者和社會群眾提供觀測伶仃洋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的場地。

實現白海豚「零傷亡」、「不搬家」目標

公開報導顯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參建單位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參加白海豚保護知識上崗教育培訓和考核,2011年1月至今舉辦了白海豚保護知識培訓29次,共2544人次參加。

去年7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曾對外公布一組數據:自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自建設以來,約3.4億元花在白海豚保護上,其中白海豚生態補償費用8000萬元,用於施工中相關的監測費用4137萬元,環保顧問費用900萬元,漁業資源生態損失補償約1.88億元,有關環保課題研究約1000萬元,其他約800萬元。

10月22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向澎湃新聞表示,去年7月,大橋主體工程已接近完工,上述資金的使用情況變化不大,估計還是3.4億元左右。

2018年6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2017年廣東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目擊中華白海豚380群次,共2180頭次。公報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在資料庫新增234頭,累計已識別海豚2367頭。

與施工之初識別到的千餘頭白海豚相比,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完工後,被識別到的白海豚數量增加了。港珠澳大橋管理表示,大橋建設實現了海洋環境「零汙染」和白海豚「零傷亡」的目標。

據新華社今年8月報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濤表示,研究表明,中華白海豚在珠江口的遷徙受到餌料生物、河口衝淡水季節變化和人類活動等綜合因素影響。儘管「識別數目持續增多」還不能直接推導出「白海豚數量增多」這一結論,但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種群的總體數量相對穩定、部分中華白海豚個體的活動水域發生了變化,已經成為國內多數研究人員的共識。

「從我們監測的情況看,歸屬於廣東管轄的、與香港毗鄰的伶仃洋水域裡,近四五年來一直穩定地活躍著950頭到1000頭中華白海豚。我們也在廣東水域內識別到了一些原來活動在香港水域的白海豚,和大橋建設前相比,它們的活動水域有所變化,但它們的確還在。」陳濤說。

相關焦點

  • 生態保護貫穿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南方日報 圖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
  • 港珠澳大橋背後故事:「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倒逼方案優化
    而裝配化的高端建設理念背後,則是基於「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保護等環保因素的考慮。事實上,保護中華白海豚也是港珠澳大橋建設這一世紀工程背後的眾多溫情故事之一。孟凡超解釋說,港珠澳大橋建成以後把港澳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部分轉換成橋上交通。經過調查,對白海豚棲息帶來影響的,主要是海上船舶的影響,尤其是高速客船的影響很大。所以說,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後,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保護白海豚的生存棲息環境保護更加有利。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超出目前世界上跨海大橋普遍的設計使用壽命20年,這個數字成就了港珠澳大橋在當今世界大橋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大橋是在經歷了韓國人對中國考察團誠懇提出查看沉管安裝裝備遭到拒絕、荷蘭人要求中國出資15億諮詢費才肯幫助、並且出資3億隻給唱首祈禱歌的傲慢,最終由中國人經歷了10年的零經驗、自力更生的攻關,最終建成而傲視群雄!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它被稱為「水中大熊貓」,港珠澳大橋施工時,為保護它投入3.4億
    港珠澳大橋位於中國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全長55千米,整個工程投資1100多億人民幣,是一座中國建橋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為了做好白海豚的保護工作,港珠澳大橋成立專門的研究團隊,用了8年時間,拍攝記錄到了2000頭左右的白海豚個體行為特徵,其中光拍攝的照片就有幾十萬張;根據白海豚的「背鰭識別」來進行數量統計工作,為每一頭白海豚都建立了身份識別檔案。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2、15年回顧港珠澳大橋前期籌建經驗及建造過程,從方案提出、前期工作、設計實施等至今已超過15年。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批准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了!看《人民畫報》上的超級工程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總長約55公裡,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 航拍港珠澳大橋邂逅白海豚
    這座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可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通車後,港珠澳三地車程將由三個多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日前,現代快報記者駕車穿越了處於交付驗收階段的港珠澳大橋,零距離感受了這座跨海大橋的魅力。
  • 科研人員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老少」同遊(央廣網發 通訊員孔建華供圖)央廣網珠海7月24日消息(記者何偉奇 通訊員孔建華 黎紅源)7月22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聯合北理工珠海學院白海豚研究中心為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開展保護區日常巡護和資源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服務及科技支撐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隧道建設的第一戰,就是要以最快速度在海中建起兩個離岸人工島,實現海中橋隧轉換銜接。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之前,我國建造外海人工島的技術積累幾乎是空白。在水深10餘米且軟土層厚達幾十米的深海中,如何打下這個超級工程的「基座」,成為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團隊面臨的難題。在外海造人工島,既要解決工程技術難題,也要兼顧保護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需要平衡的因素很多。
  • 港珠澳大橋將打造地標式建築 擬設白海豚觀賞區
    中新網11月9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備受關注的港珠澳大橋將打造成世界級跨海通道、地標式建築。  港珠澳橋鑄「地標式」景觀  擬建的港珠澳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將超越目前已建成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區域水文、地質、航運等建設條件更為複雜,連接粵港澳三地涉及到的問題多而且新,存在如三地標準的統一、口岸的規劃布置等問題。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國家支撐,科技先行  港珠澳大橋集結了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  「大橋通車後,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將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這座橋將珠三角地區連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站在雙向六車道的港珠澳大橋珠海段入口處,蘇權科自豪地告訴記者。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橋痴」孟凡超:用匠心刷新中國速度 創造...
    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這一天中國製造贏得了全世界的稱讚!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擁有世界上最深的海底沉管隧道;它的建設,創造了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大橋連接珠海、澳門特區和香港特區,實現了三地一小時交通經濟生活圈,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它的意義將無法估量。
  • 上了港珠澳大橋,你能下車逛!人工島,大變身!
    今後去港珠澳大橋「打卡」,不僅是坐車兜風了,還可以上東人工島觀光!4月24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官方網站掛出《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旅遊及配套設施開發總體策劃及概念設計招標公告》。5隻中華白海豚曾在東人工島出現據香港《文匯報》報導,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點,正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附近海域值守的廣東海事局海巡船與5隻中華白海豚不期而遇,它們向大橋方向列隊遊去,歡騰起舞。
  • 他們在港珠澳大橋附近拍到10多頭中華白海豚
    根據三方多次技術溝通協商,本次巡護首次採用無人機高清視頻航拍模式實現全方位、多角度遠程監測。經巡護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巡查巡護船艇在港珠澳大橋中國結塔北側、西人工島北側以及東西人工島之間航道處均發現中華白海豚在附近活動,數量共有10多頭。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粵港澳大灣區(二)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今天,世界最長海底隧道貫通,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全線貫通。年底具備通車條件後,屆時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陸路車程由3.5小時縮短為半小時。
  • 面對老外獅子大開口,他們自主攻關成就了中國的港珠澳大橋!
    「呵呵,三個億 ,不如我給你們唱首歌吧」天降大任,無人敢槓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從太平洋灌入人工島的海風,拍散不了建設者的自豪、喜悅。歷時9年,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的港珠澳大橋,正式全線貫通。
  • 揭秘:你不知道的港珠澳大橋東西人工島
    仿佛珠江門戶的兩隻護院石獅,又如伶仃洋上兩艘相向而行的巨輪,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東西兩座人工島氣勢非凡。東人工島向東,毗鄰香港大嶼山及香港國際機場,在大嶼山蔥蔥山景的襯託下,可近距離觀賞或沖天或滑翔的航班景象;向南,是浩瀚無邊的大海,該區域是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能偶見白海豚的嬉戲、浮沉景象;向西,距離6公裡左右為其「孿生兄弟」——西人工島,相視守護。而在兩島之間,來往穿梭的航海巨輪、雲蒸霞蔚的海浪拍岸景象,配以北邊的珠海高樓林立的城市風景,將組成一幅浩瀚的海上圖景。
  • 深圳開通首個港珠澳大橋海上遊航線
    深圳開通首個港珠澳大橋海上遊航線深圳首個港珠澳大橋海上遊航線3月28日將從蛇口郵輪母港魅力啟航,深圳市民海上觀景又添新選擇。「港珠澳大橋海上遊」是繼「海上看深圳」項目之後的又一次航線升級。新航線的開通,不僅帶領遊客近距離觀賞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更有機會在珠江口奇遇白海豚,欣賞伶仃洋獨特風光!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