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張瑜 / 文 顧煒 / 攝 李恆毅 / 視頻)碧水藍天,蛟龍穿海,一橋飛越,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這座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可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通車後,港珠澳三地車程將由三個多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日前,現代快報記者駕車穿越了處於交付驗收階段的港珠澳大橋,零距離感受了這座跨海大橋的魅力。
圖說:驗收階段的港珠澳大橋 來源:現代快報 顧煒 攝
驚豔!臥波穿海,橋亦非橋
" 簡直太壯觀啦!" 在珠海拱北的情侶南路上,兩位外地遊客與背後的港珠澳大橋合影留念。大橋還沒正式通車,但卻已成為珠海熱門景點,乘船遊報名的遊客絡繹不絕。
2017年12月26日,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現代快報記者驅車來到大橋上提前體驗。
圖說:大橋還沒正式通車,但卻已成為珠海熱門景點 來源:現代快報 顧煒 攝
經過位於拱北人工島上的港珠澳大橋收費站後,汽車開始上橋,橋面雙向六車道,寬闊平坦。繼續往前,汽車依次經過了三座通航斜拉大橋,即九洲橋、江海橋、青州橋,它們分別對應著 " 風帆 "" 海豚 "" 中國結 " 的造型。三座斜拉橋蔚為壯觀,尤其青州橋鑲嵌的兩個巨大 " 中國結 ",大氣磅礴,又不失精巧別致,成為港珠澳大橋最耀眼的標誌之一。
在海上建橋難度可想而知,工匠們真是巧奪天工。據介紹,近23公裡的大橋主體工程,用鋼量40多萬噸,能建60座艾菲爾鐵塔。" 大橋除樁基外,包括橋墩、橋身都是在岸上預製完成,然後搬運過去拼裝的。"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長楊衛國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 " 搭積木 "。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副部長楊衛國
驚嘆!橋、島、隧完美結合,創新無處不在
港珠澳大橋是橋、島、隧的完美結合。經過 " 中國結 " 下橋後,汽車駛入了西人工島,從這裡進入隧道,經過 6.7 公裡的海底穿行後,從東人工島駛出前往香港。如果從遠處看的話,這一段就像蛟龍一個猛子扎進海底,然後再從海面跳了出來。
記者乘車體驗當天,隧道還在施工。楊衛國介紹,可別小看這段海底隧道,它佔了好多 " 世界之最 "!這是迄今世界最長、埋入海底最深、單個沉管體量最大、設計使用壽命最長、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隧道由 33 節鋼沉管拼接而成,每節沉管重 8 萬噸,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
西人工島,新植的椰子樹已經成活,草坪也鬱鬱蔥蔥起來。西島是一艘飄在海上的巨大郵輪造型。記者探訪當天,空氣能見度不太好,但還是隱約看到了對面同樣造型的東島,與西島兩兩相望。
驚喜!白海豚一家三口遊玩嬉戲
楊衛國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大橋所在海域是 " 海上大熊貓 " 中華白海豚的最大棲息地,也是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施工期間,他曾多次看到過白海豚活動。" 大橋從設計,到具體施工,都儘量減小對白海豚活動的影響。" 他說。
就在現代快報記者在西島俯瞰大海時,突然看到海面跳出幾個白白的身影,這不正是中華白海豚麼?它們正安然遊過西島前的海底隧道區域。記者看到,這次總共是三隻白海豚,它們不時躍出水面嬉戲玩耍,露出了白白的肚皮,調皮可愛,看上去好像是幸福的一家三口。
記者採訪時,大橋正在進行最後收尾工作。元旦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亮燈,大橋已具備通車條件,2018 年港珠澳大橋將從建設轉入營運。這座大橋是在 " 一國兩制 " 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等大橋正式開通後,港珠澳三地將首次實現陸路連接,未來對珠三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對港澳的長期繁榮,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