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張寶蘭"這個名字,你可能陌生,但說到"港珠澳大橋",你應該熟悉吧?
總長約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順利通車。
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標誌著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由3小時縮短至45分鐘,這座橋將珠三角地區連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
同年年底,"港珠澳大橋",成了年度經濟類十大流行語之一。
2019年6月30日,航拍港珠澳大橋和口岸人工島及收費站。
港珠澳大橋怎麼就和張寶蘭扯上關係了呢?
不但扯上了關係,而且關係還很大!
用島隧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的話來說:張寶蘭是港珠澳大橋當之無愧的"建設功臣"。
1987年以來,大學畢業的張寶蘭一直在中交四航局研究院從事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1年4月29日,張寶蘭從研究院市場部調回建築材料研究所,被派往珠海參與港珠澳大橋沉管混凝土試驗室項目的搭建工作。
2011年5月3日,張寶蘭在珠海第一次與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見面,林鳴當即表態試驗室由張寶蘭負責,她也就成了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沉管預製廠試驗室主任。
從此,張寶蘭帶領檢測試驗團隊紮根牛頭島,長期堅守在生產第一線,為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貢獻應有的力量。
根據港珠澳的設計要求,港珠澳大橋的主體建築使用壽命是120年。港珠澳大橋能否成功建成,關鍵就在海底沉管隧道。
要保證港珠澳大橋120年壽命 ,海底沉管隧道必須能經受住時間和海水的考驗,就得有無危害裂縫的混凝土。
不管是業界,還是教科書,都流傳著一句話"大體積的混凝土沒有不開裂的"。
沒有這種混凝土怎麼辦?去研究創造。
張寶蘭是一個敢於挑戰權威的人,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張寶蘭結合多年豐富的課題研究實踐經驗,差不多用了一年時間,攪拌機也用壞了5個,在完成了海量的試驗後,基礎配方終於出爐。
張寶蘭帶領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反覆配比100多噸混凝土後,終於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級配方"。
這場景是不是像極了電影中的?
"超級配方"出來後,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沉管預製。
按照設計要求,每個標準沉管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重約8萬噸。
這樣的超級沉管,世所未有。
不過,張寶蘭還是帶領團隊製造出來了,33節零裂縫的超級沉管,用了5年時間澆造。
時間,是奇蹟的最好見證者。
"隧道要做到滴水不漏,在高溫、高溼環境下,大型集群工程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是工程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
工程剛開始,各方專家是持懷疑態度的,但張寶蘭用事實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張寶蘭置身荒島七年,這些日子中,哪有"容易"二字?
剛到牛頭島時,島上還在開山劈石的建設中,張寶蘭住的是幾公裡外的簡陋民居,而且和2個年輕姑娘擠在不到6平方米的房子裡。在海上運輸儀器設備時,張寶蘭還在船艙甲板上睡過。
守著荒島這些年,張寶蘭錯過了與家人的多次團聚。
她錯過了兒子的中考和高考,很多次母親生病,她也不能陪伴照顧。七年來,難得的一次休長假是因為摔傷,在家休養了近10天。
在得到的同時,註定也會錯過一些東西。
很多人問張寶蘭,後不後悔人生中這與家人分開的七年。
張寶蘭的回答是:不後悔。雖然有遺憾,但是我比很多人幸運。
張寶蘭還說:身在這個時代,我很幸運。正是因為國家的發展,因為時代的進步,才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去經歷這麼大的項目。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通車的那一天,相信激動的人群中少不了張寶蘭,畢竟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是為了這一天的到來。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