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奮鬥者最幸福
港珠澳大橋「建設功臣」張寶蘭紮根牛頭島七年挑戰世界級難題 打出「不開裂混凝土配方」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除署名外)
從廣州駕車前往珠海,再轉乘渡輪到伶仃洋深處的荒島牛頭島。這條三個小時的路線,中交四航局第一位女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寶蘭,一走就是7年。
去年底,隨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竣工,張寶蘭才得以安心地離開了紮根7年的孤島。但提起這位「鐵娘子」,大橋島隧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豎著大拇指說,她是當之無愧的「建設功臣」。
「白手起家」荒島上建試驗室
7年來,站在牛頭島山頂觀禮臺眺望港珠澳大橋島隧沉管預製廠廠區,總有一個熟悉的身影幾乎每天都出現在這裡——頭戴安全帽,手持對講機,一邊匆匆往外走一邊說:「走,我們去現場看看」。這就是港珠澳大橋沉管預製廠的試驗主任張寶蘭,肩負海底隧道沉管預製的試驗檢測重任。
港珠澳大橋能否成功建成,關鍵就在海底沉管隧道;而沉管隧道要保證120年在海底不漏水,混凝土是重中之重。現年53歲的張寶蘭,已研究了混凝土20多年,2011年5月被委以重任派往牛頭島管起大橋沉管預製廠混凝土試驗室工作。
「試驗室籌建工作是塊硬骨頭。」接到命令後,家中80多歲的老母親聽說她要住進珠海的一個島上,急了:「你走了,我怎麼辦?」
不過為了大橋,她義無反顧地辭別了母親、丈夫和兒子。
在趕赴現場的路上,張寶蘭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海中荒島,白手起家」。
她到時,遠離陸地的牛頭島,試驗室還處在規劃中,房屋還沒有,儀器設備沒有,人員也不齊,全部事情要等她自己去搞定。而她必須在4個月內建成與世界最大的沉管預製廠相匹配的試驗室。此時這個小島還一片荒蕪,四面環海。
一上島,張寶蘭就開始奔波於各個項目部門,組建籌建試驗室小組,完善試驗室前期籌建規劃;她更帶頭住進了幾公裡外桂山島簡陋的民居,和2個年輕姑娘擠在一間不到6平方米的房子裡,進房後必須先關上門,人才能轉身;三個人睡的是上下床位,用的是公共衛生間。
為了保證海上運輸時儀器設備的安全,她親自押送。一次,她帶領幾個年輕人一起押送設備,裝船、航運,協調吊運,從早上7點一直忙到晚上9點,等返回到營地碼頭時已是凌晨1點。後來因為潮水高度不夠,船靠不了岸,結果在船艙的甲板上躺了幾小時,直到第二天8點才下船,整整24小時。整個籌建過程中的困難讓人難以想像的,但四個月後,荒蕪的牛頭島上建成了「整體形象良好、設備一流、人員一流、管理一流」的試驗室,被林鳴總經理譽為「桂山島上的一顆明珠」,它為大橋沉管預製施工質量管控保駕護航。
33節沉管澆注耗時五年
拍張照片發個朋友圈,360度無敵海景,大家紛紛點讚,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每天的活動半徑就是試驗室、預製現場、食堂、宿舍,連買點生活用品都困難。每天接觸的除了混凝土,就是穿著「混凝土」色工服的同事。試驗室建好了,張寶蘭一頭扎進工作中。
教科書上說,「大體積的混凝土沒有不開裂的」,但要保證港珠澳大橋120年壽命,海底沉管隧道必須要經受住時間和海水的考驗;張寶蘭就得挑戰權威,配出不開裂的混凝土。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組成材料之間的比例關係,從表面上看,混凝土配合比計算只是水泥、砂子、石子、水這四種組成材料的用量。實質上是根據組成材料的情況,確定滿足上述四項基本要求的三大參數:水灰比、單位用水量和砂率。面對這樣的不開裂的世界級難題,她坦言,所承受的壓力前所未有。
張寶蘭常常說「混凝土配合比不僅僅是計算出來,最終是要靠一次次試驗打出來的」。
她憑藉多年豐富的課題研究實踐經驗,在耗時近一年、用壞了5個攪拌機進行了海量的試驗後,基礎配方終於出爐。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副總經理羅冬說:「在混凝土的配比上,張寶蘭帶領團隊反覆配比了100多噸混凝土,終於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級配方』。」
夜已深,試驗室一樓混凝土成型間的燈總是亮著,不時傳來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隆聲,張寶蘭坐鎮一線,帶著團隊,時而進行拌制與檢測;時而聚在一起討論,不時地在小黑板上寫畫著各種數據和曲線。
「泌水率還是沒有降下來啊,增調劑的用量能不能增加一點?」
「不能加了,混凝土有點流不動了!」
「OK,不過引氣劑用量要稍微加一點,兄弟們最後再攪一鍋料我們看看效果。」
作為試驗室的一把手,資深專家張寶蘭在一些小年輕面前就是個「大姐」。
2013年國慶節,張寶蘭剛回家休息一天,正值沉管澆注的關鍵期,接到下屬電話,「張姐,不知哪裡出現了點問題,混凝土怎麼也打不出試驗中調配的理想狀態?」
張寶蘭二話不說,買了船票趕往島上。「混凝土打起來,性能測起來,這是我們的國慶混凝土七天樂」。疲憊中,團隊不忘調侃。
「豈止七天樂,她是混凝土七年樂」,一個沉管管節光混凝土就重達8000噸,要在30多個小時內澆注在模板中,張寶蘭不能合眼;光33節沉管澆注,耗時五年,每次澆注30多小時連軸轉,最長一次50多個小時沒合眼。
七年唯一一次休假是因為摔傷
作為試驗室負責人,張寶蘭對細節有著極盡嚴苛的執著:「材料的把關特別重要。原材料的品質指標的變化,會影響混凝土的性能狀態。」
為了質量,張寶蘭鐵面無私。一些材料供應商對她也是敬畏三分。
據張寶蘭的同事講,一次某供應商從唐山運來一船礦粉,張寶蘭檢測到礦粉「七天活性指數」略微有點不理想。她硬是把這一船材料擋在碼頭外。最終,上級領導帶著她親赴唐山,到供應商生產現場檢查,直到查明礦粉不達標的原因。
正因為她嚴把關,一船船有點瑕疵碎石、粉灰都被她無情地擋在海上。林鳴對這個講真話的倔強女高知另眼相看,所以在中央電視臺敬一丹與林鳴一次對話的節目裡,林鳴特別提到張寶蘭,感謝她多年的付出,稱她是響噹噹的「建設功臣」!
張寶蘭雖說是工地上的「老人」了,但也有出意外的時候。一次,她在到預製廠現場察看混凝土沉管拆除模板後的質量狀況時,一不小心從臺子下方的墊腳桶上摔在下方的溝邊,周圍的人驚慌地想扶她起來,但那刺骨的痛,讓她以為骨頭摔斷了,生活和醫療的常識讓她不敢讓任何人扶,她先伸伸左腿能動,再伸伸右腿也能動,這才讓人慢慢地攙扶起來。
本想第二天下午開完會後再去治療的她,當天晚上痛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實在扛不住了,才上岸去醫院檢查,並在家裡休養了近10天。這也是她7年來難得的一次休長假。張寶蘭,一位在建橋期間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和「五一巾幗獎」的「鐵娘子」,也只有此時才能讓自己休息下來。
「2011年接到任務過來,到2017年大橋島隧完工,我錯過了兒子的中考和高考。」守著荒島這些年,張寶蘭錯過了與家人團聚的一個個或緊張或感動的瞬間。
「有人問我的兒子,你想不想媽媽陪在你的身邊?」張寶蘭至今還能回憶起孩子第一次到島上看望她的情景,「我的兒子很輕鬆地說,小時候會希望媽媽多陪陪,但現在我已經習慣了。」複述著孩子的話時,這位牛頭島上著名的鐵娘子,不由地紅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