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港珠澳大橋沉管工藝,車陂隧道預計明年底通車

2021-01-09 人民資訊

近日,隨著車陂隧道項目乾塢灌水系統一鍵啟動,重達6萬噸的兩艘「車陂航母」順利開展灌水作業。歷經6天的乾塢灌水,國內首座全斷面澆築內河沉管隧道首批沉管已順利完成起浮作業。此次沉管的成功起浮,標誌著車陂隧道工程項目施工進度將進入「快車道」,港珠澳大橋沉管技術的突破升級。

建設中的琶洲地區。

由中交四航局承建的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以下簡稱「車陂隧道工程」)是目前國內在建(單管節)最長的過江沉管隧道,全長共有2.07千米,橫跨廣州天河區和海珠區,南起新港東路,下穿珠江,向北與待建臨江大道、花城大道相交,終點止於現狀黃埔大道交叉口,天河隧道段、海珠隧道段、水中段,全長1547米,其中沉管段全長492米。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道,道路規劃寬度60米,隧道段雙向6車道,設計車速為60千米/小時。

隧道沉管段橫截面設計寬度為30.4米,高度為8.7米,截面面積為264.48平方米。工程建設完成後,將會成為廣州經濟交通樞紐的「大動脈」,為沿線地區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琶洲區域建設效果圖。

沉管工藝迭代升級

港珠澳大橋有約6.7公里海底隧道,其沉管隧道長約5.6公裡,是港珠澳大橋難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為確保港珠澳大橋120年的使用壽命,中交四航局僅用14個月就建起了佔地56萬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沉管夢工廠,以高超的工藝水準,耗時6年完成了17節超級沉管的預製使命。

繼港珠澳大橋之後,車陂隧道項目「移花接木」其關鍵技術——全斷面預製。項目策劃伊始,項目部就潛心科研攻關,聚焦全斷面澆築模板工藝進行全新設計,攻克了眾多技術難關,首次實現了將全斷面澆築技術應用於廣州市內河沉管預製的歷史性突破。

其中,沉管預製採用整體式管節後澆帶分段全斷面預製法。標準管節分為7段,各段之間設置後澆帶。混凝土採用泵送入模,每施工段按照先底板,再中隔牆、側牆,最後頂板的方式採用一次澆築成型標準化施工工藝。採用全斷面澆築替代傳統的分層澆築,雖然在前期建造過程中增加了施工成本,但卻大幅減少了後續出現可控性滲漏的風險,從長遠考慮,也節約了運維期因裂縫修補產生的費用。

項目現場。

為了克服在內河狹窄乾塢下進行全斷面預製的不利條件,項目部在「全斷面一次性整體化澆築」設計理念上,結合傳統模板施工的特點,根據現場的施工條件對模板進行了優化設計,研製出全自動液壓步履式機械化模板。該模板採用液壓支撐系統、遙控行走系統等模板形式,具有結構穩定、變形可控和經濟合理的特點,保證沉管澆築的質量和安全,形成了步履式機械化模板全斷面預製沉管施工技術,成功實現了場地受限條件下的內河沉管全斷面預製,降低了傳統分層澆築工藝所帶來的開裂風險。此項技術為沉管預製施工縮短工期的同時提高了成品質量,更為往後的內河沉管全斷面預製發揮了重要指導示範作用。

商品混凝土的控裂問題是大體積沉管預製的重難點,項目團隊日夜奮戰,在港珠澳大橋控裂成果基礎上,結合本項目施工條件,開展專題研究並制定控裂專項措施,實現了國內全斷面整體式內河沉管隧道的首次成功控裂。項目研究出來的「一種抗裂自防水混凝土」抗裂縫性強、自防水性能好,填補了國內缺少適用於沉管的預製混凝土的缺陷。

項目建設負責人張濤表示:「我們的沉管預製採用的是全國首創全斷面一次性整體澆築,是一種運用於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沉管預製工藝,也是此種全球領先工藝在內河沉管隧道的首次運用。雖然在前期建造過程中增加了施工成本,但卻大幅減少了後續出現可控性滲漏的風險,降低運營維護成本。」

項目現場。

科技賦能「傳承」建設

車陂隧道工程項目是廣州市首個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實施的過江隧道項目,也是國內首座緊鄰運營地鐵線施工的沉管隧道。施工場地狹窄,交通疏導尤為關鍵,具有社會關注及透明度高、應急要求高、環保要求高、涉鐵涉水安全風險高、技術難度高等重難點。同時,在施工過程中,項目面臨地上地下障礙多、專業類型多、專業和社會之間協調多、幹擾多導致施工變化多等嚴峻挑戰。

由於項目涉及12個單位工程、100個分項工序施工,對項目工藝技術及管理要求更高,如何藉助「巧力」是提升工程品質的關鍵。

項目堅持技術支撐,分層級分類開展項目技術管理。技術管理上,圍繞一個基礎,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技術為支撐,科研為保障,分層級分類別開展技術管理。如沉管預製在極其緊張的工期和繁雜的管理流程下,項目團隊堅持與業主、監理、設計等各方聯動協作,歷時一年半反覆匯報、調研和科研攻關,研發出沉管全自動液壓步履式模板,實現了將全斷面澆注技術成功應用於廣州市內河沉管預製的歷史性突破。

目前,在建的車陂隧道預計於2022年底建成通車。車陂隧道開通後車主也不必再借道琶洲大橋和東圃特大橋,可直接從車陂路直通新港東路。原本從車陂南路到江對岸的琶洲保利洲際酒店,需要繞行科韻路和琶洲大橋,開車15—30分鐘,若是上班高峰期更是擁堵;而隧道開通後,距離大大縮短,通行時間大約1分鐘,也減輕了現有過江通道的交通壓力,打造宜居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南方+記者】柳時強

【通訊員】廖惠康 方釗佳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港珠澳大橋原班人馬再次出手,北方首條深海隧道開建,打通大連灣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港珠澳橋大橋的誕生,讓每一個中國人自豪,這次原班人馬再次出手,將在北方建設新的海底隧道,跨黃海直通大連,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工程呢?本期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我們在建設港珠澳大橋的時候,可以說經歷了重重磨難,國外的先進技術不但不提供給我們,甚至看都不讓我們看,最終經過科研人員的刻苦專研另闢蹊徑,我們不僅掌握了相關製造工藝,還獨創了很多的工藝技巧,最終完成了這一個難度極大的工程,足夠讓世人眼前一亮。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港珠澳大橋開建1個月後,在珠江口東岸,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也破土動工,預計2018年建成。按照列車200公裡/小時的設計時速;從廣州南站出發到西九龍總站僅需48分鐘。珠江口西岸,早在2012年12月31日,廣珠城際全線通車。自此,廣州市民乘坐動車最快1個小時到珠海站,再步行不到5分鐘便可直達拱北口岸,去到對岸的澳門。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與東人工島成功對接——首個曲線段沉管精準安裝
    這裡,是水下14米,位於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島頭。2016年10月8日早上7點20分,通過一年的科研,接近兩年的籌劃,半年多的施工準備,以及持續26個小時的施工作業,島隧工程建設者順利完成E33沉管安裝,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實現了與東人工島的成功對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由33節巨型沉管拼接而成,全長5664米,E1沉管與西人工島相連接,E33沉管接東人工島。
  • 第78集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
    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在2018年10月24號順利通車運營。它是我國第一條集橋梁、人工島和海底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同時也是全球總體跨度最長、世界上沉管最重、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如今,港珠澳大橋的美麗、雄偉令人們讚嘆不已,但在實現這份美麗的過程中,建設者們執著奮鬥的精神,卻鮮為人知。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合龍 系世界上最長公路沉管隧道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在三十多米深的海底,港珠澳大橋5.6公裡長的海底隧道中,最後12米也就是最終接頭的安裝,5月2日完成對接。對接成功代表海底隧道全線合龍貫通。香港東方日報網2日稱,港珠澳大橋東連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是集橋、島、隧道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通道。
  • 港珠澳大橋:「中國製造」撐起超級工程「世界之最」
    正是基於鄰近香港國際機場航線限高和伶仃洋航道滿足30萬噸輪船通航的需要,港珠澳大橋最終選擇了集橋—島—隧於一體的設計施工方案。這條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沉管組成,每節管道長180米,寬37.95米,高11.4米,單節重約8萬噸。
  •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原標題:【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港珠澳大橋各項設計參數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其中包含22.9千米的橋梁工程和6.7千米的海底隧道,隧道由東、西兩個人工島連接 ;橋墩224座,橋塔7座;橋梁寬度33.1米,沉管隧道長度5664米、寬度28.5米、淨高5.1米;橋面最大縱坡3%,橋面橫坡2.5%內、隧道路面橫坡1.5%內;橋面按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全線橋涵設計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
  • 港珠澳大橋首節曲線沉管成功安裝 央視全程直播海底隧道與東人工島對接
    10月8日,經過近1年的科研籌劃,3個多月的攻堅備戰,26小時的連續高強度作業,港珠澳大橋E33沉管成功安裝,並創下對接偏差小於1毫米的極限精度新記錄。廣東省發改委原主任李春洪、廣東海事局局長梁建偉、廣東省交通廳副廳長賈紹明、三地委辦公室主任蘇建梅、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到現場指導工作,賈紹明施工前做動員講話,李春洪在沉管對接後作總結,對現場施工和安裝團隊給予高度肯定和讚賞。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由33節巨型沉管拼接而成,全長5664米,E1沉管與西人工島相連接,E33沉管接東人工島。
  • 首個「八車道」海底隧道,難度超過港珠澳大橋
    首個「八車道」海底隧道,難度超過港珠澳大橋。長約6.8公裡、雙向8車道、時速100公裡、設計使用壽命100年,又一座超級隧道正在伶仃洋形成。這是正在建設的超級大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也是世界首次使用的雙向八車道超寬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比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長1.2公裡,寬兩車道。
  • 港珠澳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已建成三分之二(圖)
    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工人施工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出塢 鄧媛雯 攝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6日對外宣布,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E22沉管安裝成功,圖為沉管安裝水域 鄧媛雯 攝  中新網珠海11月6日電
  • 首個曲線沉管安裝成功!港珠澳大橋又一次驚動了中央!
    繼港珠澳大橋橋梁主體貫通後
  • 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難題的中國解法
    作為世界矚目的重大項目,港珠澳大橋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京滬高鐵之後又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其中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綜合技術難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全長5664米。獨立自主挑戰世界難題    先鋪法海底沉管隧道只有建成的丹麥厄勒海峽和在建的韓國釜山二個沉管隧道工程,沉管的浮運安裝均由荷蘭公司實施。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滴水不漏震驚香港橋王,全球漏水率10%
    (本文原標題:《怕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漏水,香港毒舌「橋王」:要不帶雨傘雨鞋?結果出乎意料!》)10月24日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厄勒海峽大橋與韓國巨加大橋分別建成於2000年和2010年,而到2016年6月記者採訪時港珠澳大橋尚在建設中。當記者質疑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當下的滴水不漏,問是否尚需要時間驗證時,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總負責人劉曉東說:「隧道是否漏水,在施工過程中就會發現。
  •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核心部件用了24萬噸河北鋼
    港珠澳大橋橋梁基礎使用的高強鋼全部來自河鋼(資料圖)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記者當天從有關部門獲悉,這座我國建設史上又一裡程碑、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不乏「河北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用於海底隧道、橋梁基礎、鋼箱梁承重等核心部件的24萬噸高強鋼,它們全部來自河鋼。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結構貫通!世界級偉大工程將橫空出世!
    近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永久結構勝利貫通。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沉管的製造、浮運、下沉,安裝,以及最終接頭的製造、浮運、下沉等關鍵環節。今天,超級建築再給大家說說就在這幾天進行的、剛剛結束的,海底隧道沉管最終接頭的焊接和注漿施工,這也是沉管隧道施工最後環節的倒數第三和倒數第二個關鍵工序。海底隧道正式貫通只差最後一步。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採用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12000噸全迴轉浮吊「振華30」,創下6000噸級最終接頭一天內完成安裝貫通的世界工程記錄,毫米級對接、滴水不漏。
  • 地評線|港珠澳大橋,一座同心、自信、復興橋
    港珠澳大橋開通意義非凡,這座同心橋、自信橋 、復興橋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也為華夏兒女共圓夢創造更多機遇。這是一座順應民心的「同心橋」。伶仃洋上造橋,是發展所需、民心所向。「一國兩制三地」經濟所需。
  • 港珠澳大橋隧道沉管埋入40多米海底 如何頂住這近10層樓深海水壓力?
    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體量的沉管……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這一系列世界之最,使其被英國《衛報》 評為「世界第七大奇蹟」,顯得分毫不過分。正是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帶領的幾千人團隊,在伶仃洋海面「走鋼絲」,靠著「科學家精神」,相繼突破了深埋沉管、快速成島、隧道基礎、工廠法預製、外海深槽安裝等一系列世紀難題。 最終接頭安裝前夕,南方 記者深入工程一線專訪林鳴,逐一解讀島隧工程的世紀難題。今日推出第一篇,敬請垂注。 港珠澳大橋隧道沉管埋入40多米海底,如何頂住這近10層樓深海水壓力?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建設紀實
    這為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打下堅實基礎。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終採用深埋沉管方案。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底處位於海下45米水深處,同時頂部超厚的回淤是世界前所未有,最厚的地方達23米。這種情況對沉管的結構模式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從國內外既有理論和實踐來看,沉管隧道分為剛性結構和柔性結構。但這兩種結構模式都難以適應港珠澳大橋隧道工程「外海+深埋」的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