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經過近1年的科研籌劃,3個多月的攻堅備戰,26小時的連續高強度作業,港珠澳大橋E33沉管成功安裝,並創下對接偏差小於1毫米的極限精度新記錄。至此,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實現與東人工島的成功對接。廣東省發改委原主任李春洪、廣東海事局局長梁建偉、廣東省交通廳副廳長賈紹明、三地委辦公室主任蘇建梅、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到現場指導工作,賈紹明施工前做動員講話,李春洪在沉管對接後作總結,對現場施工和安裝團隊給予高度肯定和讚賞。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由33節巨型沉管拼接而成,全長5664米,E1沉管與西人工島相連接,E33沉管接東人工島。2013年5月,沉管由西至東依次安裝,截至今年7月,沉管安裝團隊完成28節沉管安裝,隧道長度達到4860米。
由於每節沉管高度有11.4米,考慮到沉管傾斜,波浪等因素,浮運過程要求水深必須超過14米,如果按照順序依次對接,在第29節沉管安裝完成後,第30節沉管必須從第29節沉管頂上經過,而E29沉管頂上深水只有14米,非常接近沉管浮運要求的極限值,存在擱淺或碰撞等重大安全隱患,最經濟、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從E33沉管開始由東向西安裝後面五節沉管。
E33沉管位於東人工島島頭區,是首個曲線段管節,施工水域狹窄,地勢環境與海流情況複雜,施工周期長。受現場水動力條件影響易發生基床回淤,且窗口期處於南方颱風頻發季節,沉管安裝風險與難度前所未有,安裝團隊面對許多未知的施工挑戰。
長達近1年的科研攻關、籌劃準備,是沉管安裝施工順利推進的堅實基礎。2015年底,安裝團隊正式啟動E33沉管浮運安裝籌劃準備工作,詳細倒排施工計劃,周密部署每道關口,將每項工作落實到人、到崗。工程師們認真總結西人工島島頭段E1沉管安裝施工經驗,在細緻梳理每一道工序的基礎上,對E33沉管施工方案進行持續對比優化,數次召開專家會進行風險分析,不斷完善風險管控措施,全面提升技術保障能力。
團隊秉持「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工作理念,高強度、高密度攻堅施工3個多月,為沉管安裝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裝備和團隊保障。針對島頭段基床強回淤難題,團隊通過安裝防淤鋼蓋板、布設防淤屏等手段,有效避免基床回淤超限,為沉管安裝創造了有利條件。人工水下整平期間,團隊克服交叉作業等困難,安排潛水員24時輪番上陣,在水下14米高強度連續作業20餘天,使用刮刀「去高補低」完成了2500平方米的碎石鋪設,將高低誤差精準控制在4釐米。團隊分階段組織開展了風險排查,針對11道主要工序中的18個大類200多項風險源逐一辨識,尤其加強船機設備的排查維保。同時,團隊積極開展沉放演練,通過實操提升作業人員操作水平,強化風險意識,統一作戰思想。
E33沉管安裝對隧道貫通、大橋通車意義重大。熱帶風暴「艾力」給沉管安裝施工帶來極不穩定的氣象風險,10月6日,經過四次氣象窗口決策會,項目總部慎之又慎地下達了出塢浮運的指令。
10月7日凌晨5:30,林鳴總經理下達開工指令,E33沉管緩緩絞移出塢。在10多艘海事警戒船護衛下,12艘大馬力拖輪拖航著E33沉管啟程。
浮運安裝過程中,安裝團隊與國家海洋預報中心密切協作,實時監測、預報分析熱帶風暴的動向,及其對施工海域的影響。團隊制定了詳細的施工計劃與風險預控方案,現場施工節點精準到時分的控制力度,作業人員高效、嫻熟的操作與配合,充分展示了團隊精益求精的組織能力和高水平的作戰能力。
經過26個小時連續作業,完成千斤頂拉合、水力壓接後,10月8日7:20,E33沉管與東人工島成功對接。經貫通測量,沉管軸線、標高、縱坡完全滿足設計標準,對接精度再創小於1毫米的極限紀錄。
在E33沉管安裝過程中,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採用現場直播、專題報導等方式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報導。(王有祥 尹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