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連通三地,天塹變為通途!港珠澳大橋開通意義非凡,這座同心橋、自信橋 、復興橋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也為華夏兒女共圓夢創造更多機遇。
這是一座順應民心的「同心橋」。伶仃洋上造橋,是發展所需、民心所向。「一國兩制三地」經濟所需。港珠澳大橋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對三地人員交流、經貿往來、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將徹底改變大灣區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及交通現狀,引領人們開啟全新的生活方式,並將帶來幾十萬億的經濟效益。
港澳臺三地人民所盼。一橋飛架,將珠海和港澳兩地的通行時間壓縮到只有20到30分鐘的車程,構建三地「一小時生活圈」,港澳居民與珠三角居民交往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達成「十九大」報告「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的願景。
這是一座展現綜合實力的「自信橋」。港珠澳大橋擁有眾多令人驚嘆的世界之最:世界總體跨度最長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世界上最長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長5.6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是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
這些奇蹟是民族自信的最新例證,充分展示了一個國家的奮鬥精神,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集中體現出我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展示出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這是一座彰顯中國智慧的「復興橋」。人類每一次壯舉背後都有智慧支撐,港珠澳大橋則是集中國傳統智慧與新智慧於一體。少不了克難攻堅的精氣神。建設之初為突破技術瓶頸,向外國取經學習被拒,與外方洽談合作遭嘲諷;建設過程中,地質結構複雜、施工環境惡劣……從開工建設到建成通車,面對種種超乎想像的困難與挑戰,建設者們一路披荊斬棘,克難攻堅,一一化解。
少不了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從設計規劃的總工程師到施工現場的建設者,每一個大橋建設者都嚴格要求,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確保精益求精,才造就了這個世界奇蹟。少不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幹勁。從2004年3月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建設,港珠澳大橋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依靠的是一批又一批建設者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的堅守。
我們從來不缺少「精神糧食」,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但我們也從來不放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尋新的精神家園,港珠澳大橋無疑是中國精神的新的高度、新的起點。
(文/孫桃枝)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