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建設紀實

2020-12-04 中國交通新聞網

這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裡是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窗口;這裡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見證了40年的輝煌巨變。

這裡就是伶仃洋,一座超級工程在此巍然屹立。

2004年,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啟動工程可行性研究,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公規院)承擔此重任,開啟了與港珠澳大橋的不解之緣:2008年承擔工可深化研究,2009年牽頭主體工程初步設計,2011年開始牽頭島隧工程總承包設計及施工配合工作,2012年開始橋梁施工圖設計及施工配合工作。同年,公規院華傑工程諮詢有限公司開展港珠澳大橋跨界通行政策研究。歷經14年奮戰,如今,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

55公裡,這是一個標註歷史的長度!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空前」是不容置疑的。

14年,這是一個逐夢、圓夢的跨度。公規院向中國乃至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

它,承載中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轉變,完成無數橋梁人的百年夙願;它,見證中國向交通強國邁進的激昂步伐,聳立起一個時代的精神標杆;它,更是被英國《衛報》評選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交通強國一定要有超級工程,它能夠代表這個國家交通行業的能力,向世界展現國家的綜合實力。

港珠澳大橋憑藉其自身擎天鎮海的宏偉氣勢,橫亙在港珠澳三地之間,暢通了三地間交流往來,順應了「一國兩制」下民心民意,更契合了國家戰略發展的格局脈絡。

在聚光燈下這座超級工程,已然是榮耀滿身,但同樣不能被忽視的,是公規院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的智慧和汗水。

前期研究工程挑戰史無前例

珠江口海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貿易通道之一,被譽為「華南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廣東省90%的貨物運輸航經於此,每天航經船舶超過4000艘次;穿梭於粵港澳的高速客船多達500艘次;通航密度、港口密度、旅客總量、船舶種類、貨物吞吐量冠絕全國。

同時,伶仃洋上每年都會有颱風、寒潮等季節性極端天氣,風、浪、流、潮瞬息萬變,是我國極為複雜的海域之一。

此外,工程設計、建設還需要同時滿足香港、澳門和內地的發展規劃及法規要求,滿足工程120年的設計壽命要求,滿足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保護區環保要求,滿足水上航運及香港機場飛機航行要求。

7年的時間要在這片海域完成2個10萬平方米的海上人工島、33個8萬噸級的隧道管節浮運沉放和超過30公裡的外海橋梁建設。

面對史無前例的挑戰,大橋的前期總體策劃、方案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任何一個重大的工程,都需要很長時間的前期研究,其實在正式設計的5年前,也就是2004年初,我們就已經開始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如果說起對港珠澳大橋的前身——伶仃洋大橋的研究,那得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了。」公規院董事長兼總經理裴岷山說,「可以說,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凝聚了幾代公規院人的心血。」

其實,早在1983年,號稱「公路大王」的香港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就提出建設一座跨伶仃洋大橋的設想,公規院於上世紀90年代完成了連接珠海與香港的伶仃洋大橋的研究,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提議被擱置了。

2003年,香港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

2004年3月開始,公規院開始了港珠澳大橋工可研究工作,時任公規院院長的周海濤親自擔任項目負責人,調集全院力量,走香港、跑澳門、赴廣東,調研、交流、研究。

隨著研究的深入,問題不斷暴露出來。就大橋路線走向問題,為充分反映三方意見,公規院先後研究了10條路線走向,召集過數次專題會議,前後經過2個多月的專家論證才最終取得三地一致認可。

由於港珠澳大橋工程規模宏大、建設條件複雜,加上港珠澳三地不同的司法體制,許多重大決策難題也如潮水般地湧來——口岸管理模式、融資決策、錨地影響跨界工程的設計標準、規範執行及運營、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論證等。這些都需要公規院在前期研究中配合政府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工可研究工作歷時近5年,一直持續至2008年。

雖然前期研究挑戰巨大,但公規院不斷迎難而上,組建超過60人的研究團隊,組織國內頂尖專題研究人員250人以上,完成各類專題報告46份,近10000頁。這為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打下堅實基礎。

整體布局開創性設計顯真章

在這項超級工程建設階段,公規院主要負責大橋總體設計以及海中主體工程橋隧部分的施工圖設計等工作。

在總體方案上,公規院最終將港珠澳大橋確定為由橋、島、隧三部分組成跨海集群工程。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公規院副總經理孟凡超說:「伶仃洋海域的主航道為30萬噸級深水航道,這是大型船舶在這片海域的唯一通道,選擇建成全部為橋梁的方案,則須建多個高度超過170米的橋塔才能滿足規劃的通航需求。但香港機場又距離大橋較近,為保證機場進出港飛機的起落安全,周邊建築物的高度受限,這樣一來就否決了全部為橋梁的方案。」

不僅如此,全隧道方案同樣被考慮過。孟凡超介紹:「綜合考慮到外海施工和運營風險、工程造價和運營成本等方面因素,再加上國際上現有的相關經驗教訓,主體工程全部採用海底隧道形式的方案同樣被否決了。」

最終,為保障海上通航能力及飛機起落安全,綜合工程風險、經濟、環保等因素,公規院提出了這一國內史無前例的橋島隧集群方案,並立即得到各方的肯定。

隨著線路和方案的確定,工程整體造價問題也容不得半點馬虎。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外如是。而港珠澳大橋的工程造價估算也是一大嚴峻的考驗。

沒有類似工程供借鑑,只能依靠公規院自身團隊協調施工單位配合,到現場勘察測定。

「7年來不停調整,就像摸著石頭過河。」港珠澳大橋定額標準研究工程師晏宇說,「這期間既有專業上的壓力、精神上的磨鍊,也有身體上的勞累。」

此外,在整體布局謀劃時,工程使用壽命也是必須提前考慮的。目前內地的橋梁一般設計壽命是100年,而港澳地區橋梁壽命標準則高於內地。

考慮到這種情況,經過多方調研和專家評估,公規院在設計之初決定採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將橋梁壽命定在120年,突破國內現有橋梁建築的百年壽命大關。

對於大橋橋塔的設計,公規院也是頗下一番功夫。現在三座主體橋梁的建築造型正是公規院精益求精的設計結果。

如今,站在大橋上極目遠眺,整座大橋連綿起伏,如一串美麗的珠鏈鑲嵌在大海之上,這正與大橋總體設計美學理念「珠聯璧合」相吻合。九洲橋「風帆」橋塔與海岸線、城市高樓形成遠近景;江海橋橋塔如三隻出水「海豚」靈動活潑、栩栩如生;嵌有「中國結」的青州橋橋塔則如同海上的燈塔,既指引行船,又昭示著兩岸三地人民心連著心、攜手共進。

港珠澳大橋橋梁設計負責人、公規院副總工程師劉明虎介紹:「當初這三座橋梁的造型前後共研究了100多個方案。後來經過反覆斟酌,既要體現當地地域文化特色,又要考慮景觀效果和環境協調,最終確定『揚帆出海』的設計理念,並將『風帆』元素進一步演化成後來的『海豚』和『中國結』。」

島隧攻堅力克世界高難課題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港珠澳大橋是一個『香餑餑』,但從工程建設的難度來講,這可是一個『硬骨頭』。」裴岷山說。

創業艱難百戰多。從前期研究開始,難題就一個接一個出現不曾間斷,「怎麼辦」成為公規院人最常想、最多思的問題。

面對如此多的難題,公規院的設計建設團隊沒有迴避,沒有退縮,把這項工程當做又一次全新的考驗,全力以赴攻克難關。

「大多數工程習慣沿用已有的成熟技術與方法,但我們的團隊每走一步都在探索更好的方法。」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總負責人、公規院副總工程師劉曉東說,「只要發現這個工具並不適合我們,或者對工程存在風險,我們就會放棄所謂成熟的做法,立刻組織創新工具、結構、工藝和技術,這是公規院的文化。」

超級工程背後隱藏著的必然是與之相匹配的超級付出。港珠澳大橋的諸多世界第一是榮譽,同樣也意味著公規院在這些方面都是從零開始,敢想前人之不敢想,敢行前人之未敢行。打破原有思維模式,積極創新,才能夠擔得起這個宏大的工程。這一點在島隧工程建設過程中尤為凸顯。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終採用深埋沉管方案。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底處位於海下45米水深處,同時頂部超厚的回淤是世界前所未有,最厚的地方達23米。這種情況對沉管的結構模式也提出了特殊要求。

從國內外既有理論和實踐來看,沉管隧道分為剛性結構和柔性結構。但這兩種結構模式都難以適應港珠澳大橋隧道工程「外海+深埋」的特殊要求。

在島隧總承包部及相關方的支持下,公規院的工程師們創造性設計出了「半剛性」沉管隧道新結構,從結構上解決了深埋沉管這一難題。創新是有代價的,除了正常的設計出圖工作外,還增加了大量的研究和論證工作,以確保方案可靠、最優,這區別於以往的任何設計項目。

「我們現場所在的設計分部大樓裡,夜裡12點前幾乎沒有熄過燈。其他項目只出一套施工圖,我們通常折騰出幾個方案,出個三、四套圖都是常有的事兒,要嘗試所有能想到的方案。」沉管隧道設計分項負責人林巍說,「連續七八年高強度的工作,沒有讓我覺得辛苦,反而感到無比充實和滿足。」

提到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課題研究負責人、公規院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徐國平回憶道:「在工法上,沉管不宜採用深埋,但港珠澳工程特殊的環境特點又決定非採用這種方案不可。」

重重困難下,公規院和其他島隧參建團隊一起取得了讓世界驚豔的64項重大創新,近600項技術已經申請到了國家專利。

尤其是針對「外海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這一重點難題的攻關,在設計技術、試驗技術、施工技術、材料技術以及裝備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關鍵產品,特別是止水帶研究上,公規院聯合國內專業製造企業共同研發,徐國平回憶道:「經過上千次實驗,最終研究出我們自己的止水帶,其中有些指標還超越了國外現有水平,解決了『卡脖子』的問題,打破了國際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單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來說,前後7年,公規院牽頭的設計團隊前後提交施工圖設計圖紙超過200冊,現場技術服務處理過的工作聯繫單超過3000份,完成設計變更超過100項。」沉管隧道設計技術負責人呂勇剛談到。

品質至上健康監測保駕護航

超過1000億的投資、歷時14載、120年使用壽命、多樣的結構形式、複雜的受力情況以及海洋侵蝕……這一切都要求工程的維養工作必須做到位。

成功易得,經典難成。公規院在橋梁監測管養上卯足力氣,在大橋設計階段就將維養設計置於與主體結構同等重要的地位,對維養理念、策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建養並重、以養促建」為準則,做到橋未建起,養護先行。

在橋梁監測管養方案設計中,公規院傾向更為人性化的檢修,橋梁重要構件要保證「可到達、可監測、可檢查、可維護、可更換」。

「橋梁隧道健康監測實際上是把橋梁隧道當成一個生命體來看待,給它安裝上類似於我們人體測脈搏、心跳的裝置,這樣就可以隨時監測到橋梁隧道運營狀態。比如說颱風來了以後,它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些都會記錄下來,然後就可以分析對大橋的影響,是一種對土木結構更加人性化的管理。」裴岷山說,「三地業主對大橋出現事故的可接受度很低,因此大橋的維養工作尤為重要。」

港珠澳大橋健康監測面臨高空、外海、密閉空間三大挑戰,鋼箱梁中高溫高溼的環境對設備危害較大,監測人員進入後也容易缺氧。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負責人、公規院副總工程師、大數據公司總經理李娜說:「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結構健康監測範圍廣、項目多,單純依賴人工投入既不現實也不經濟。」

為保障監測人員安全與職業健康,公規院專門打造一套便捷實用的橋梁健康監測系統,配備先進的智能傳感器設備,採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處理分析技術和最新的人機互動技術,根據大橋各部位的重要性、耐久性等特性和要求,確定各部位所需要的維養工作,並從材料、受力結構和配套設施等多方面開展。

通過對這一系統的監控應用,公規院不僅能準確了解橋梁的健康數據,還能及時發現橋梁的異常狀態並進行相應處置。

「公規院研發了多功能的梁內、梁外檢查車,既能抵禦複雜的作業環境,保障監測人員健康,又能夠保證監測的精準和高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梁工程設計代表金秀男說,「這種檢測車在國際上都屬於首創。」

今年超強颱風「山竹」充分驗證了港珠澳大橋在健康監測養護方面的努力。大橋監控資料顯示橋上測到暫態最大風速16級,索力、位移、震動監測都在設計範圍內,位於颱風中心風圈的大橋完美的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防患於未然,這是公規院在養護方面堅持的理念,重視其養護,讓通道始終穩固、通行無險。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超百年工程早已養護先行,牽起交通、架起經濟、承載安全,保證港珠澳大橋巍然屹立。

填補空白政策研究助推跨界融合

與設計施工比起來,大橋通車政策的制定則是處在不同維度的另一重難題。

和一般的大橋相比,港珠澳大橋的通行政策更為複雜。作為世界上第一座聯通三個獨立關稅區,且三個關稅區各有不同法律體系的大橋,其通行政策和運營管理沒有先例可循。

大橋採取怎樣的運營模式?哪些車輛可以在大橋通行?通行規則以哪一方為準?通行費如何收取?車輛保險如何購買?出現事故如何救援?大橋可以觀光旅遊嗎?

這一系列與每個大橋使用者息息相關的問題,都在跨界通行政策研究中敲定。

作為提供全過程、全產業鏈諮詢服務的公規院,其下屬華傑公司憑藉產業鏈前端的政策研究、投融資分析、模式設計、管理諮詢的優勢,在公開選聘中脫穎而出,成為港珠澳大橋跨界通行政策研究的牽頭單位。

從2012年開始,研究團隊在港珠澳大橋跨界通行政策協調小組的領導下,往返於粵港澳三地近三十個政府部門深入調研,研究開發了基於跨界交通出行特徵的需求分析模型,為放寬粵港澳三地跨界通行配額提供決策依據:研究符合跨界通行特徵的車輛通行費標準,為大橋車輛通行收費標準制定提供決策依據;提出相適應的交通管理和營運養護方案,構建突發事件應急救援制度、跨界救援合作機制、執法協調機制;設計大橋三地跨界機動車保險方案,為突破三地保險制度開拓先行。

港珠澳大橋跨界通行政策研究課題負責人、公規院副總工兼華傑公司副總經理田豐介紹:「跨界通行政策的研究涵蓋了大橋通行配額、收費模式、運營養護、交通管理、應急救援、執法協調、保險制度等內容,為粵港澳三地政府制定收費標準、確定口岸執法協調工作機制及應急救援合作安排等三十多項具體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大橋通車後的各項管理工作具有支撐作用。」

港珠澳大橋的跨界通行政策研究填補了三地跨界通行政策研究的理論空白,符合大橋通車後「滿足需求、交通順暢、管理規範、通關便捷」的總體要求,在粵港澳三地政府部門制定港珠澳大橋跨界通行政策中得到了實際應用,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發揮「試驗田」作用。

浪尖弄潮爭做行業先行者

規模最大、施工設計的難度最大、建造標準最高、環保要求最嚴……這麼多最高級的形容詞都毫無保留地用在港珠澳大橋上,其中許多工程技術更是從零開始逐步摸索,可見其過程的艱巨。

中國是橋梁古國,趙州橋等千年古橋創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橋梁迅猛發展,中國橋梁大國的地位已毋庸置疑。

港珠澳大橋是在「一國兩制」背景下跨越粵港澳三地,具有空前影響力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中國邁向交通強國裡程碑式的工程。

裴岷山介紹:「首先,港珠澳大橋跨海通道技術創新貫穿於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形成了諸多具有領先地位的創新性技術,促進了我國工程建設的全面發展;其次,港珠澳大橋促進了我國交通建設科技水平的進步;第三,港珠澳大橋創新建設理念將引領中國橋梁乃至整個交通建設領域的工業化革命,是中國邁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和標誌性項目。」

七個多世紀以前,文天祥的「零丁洋裡嘆零丁」讓世人初識伶仃洋;上世紀80年代,伶仃洋大橋建設計劃提出卻又遭擱置;時至今日,港珠澳大橋的建成,終於圓夢伶仃。

這樣一項偉大工程對於世界來說是個奇蹟,對於參與設計和建設它的人來講也是一筆財富。公規院的設計建設團隊不斷實現突破創新,在思維和技術上都邁向了更高的階段。

「通過安排年輕人投入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這也為公規院培養了一大批專業骨幹。」劉曉東說。

港珠澳大橋已然成為交通建設工程的典範,公規院憑藉這項工程繼續保持行業領跑者地位,讓中國標準對接國際標準,讓中國躋身「橋梁強國」,為今後特大型跨海通道工程建設提供範本、樹立標杆。

港珠澳大橋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性工程。在公規院的不懈努力與奮鬥下,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為區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港珠澳大橋是和諧社會的標誌性工程。公規院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一國兩制」下連通三地的實際需求,為維護地區和諧發展、社會安穩奠定基礎。

港珠澳大橋是科技創新的示範性工程。公規院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充分體現科學建設理念,用一項項創新填補橋隧建築領域的空白,推動了我國橋隧技術的長足發展,在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將建築比作詩篇,那麼港珠澳大橋就是一首氣勢磅礴、催人奮進的勵志詩,公規院就是當之無愧的設計執筆人!

群像印記

公規院舉全公司之力來打造港珠澳大橋項目,超級工程背後牽動的是公規院的全體工程師們,正是這支被業內譽為「夢之隊」的他們成就了今天這個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他們年齡分布在20歲到40歲之間,來自公規院不同專業,但都因為港珠澳大橋而結緣珠海甚至以此為家。他們先後榮膺「島隧精英」「建設功臣」「突出貢獻員工」多項稱號。當談到港珠澳大橋這個項目時,他們眼中滿是激情,那是一種最真情的流露——

超級工程幕後的「夢之隊」

江海在澎湃,歲月在流淌。

他們伶仃築夢,滄海橫橋,勇於擔當,堅定履職,從未有過懈怠和放鬆;

他們開拓進取,不斷創新,迎難而上,蓄勢待發,敢「下五洋捉鱉」;

他們海底穿針,精準設計,憑專業精神幹事業,用辛勤汗水贏榮譽,讓「公規精神」榮耀超級工程,用「中國品質」書寫「中國傳奇」。他們,就是在港珠澳工程設計建設中默默付出的公規院工程師們。

「地下與水下的兩棲工作者」張志剛,是設計師更是工程師,從最初沉管隧道基礎設計亦步亦趨,到最終掌握話語權。「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張志剛常用這句話形容基礎設計的重要性。無數次工法比選、理論計算和試驗驗證,只為找到沉管隧道地基處理最佳方式。

「神算子」李毅,面對半剛性結構體系的理論分析和計算這一全新的工作,從未退縮和畏懼。創新是孤獨者的戰鬥,數倍於之前的分析計算工作量、不斷的質疑、業內的冷言冷語都沒有壓垮他。最終,李毅用面向過程的底層程式語言開發出用於沉管結構設計的計算分析軟體,理論的合理性和實踐的可行性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一致認可。

「彎道超車手」林巍,負責沉管隧道最終接頭等技術研究和設計,每天往返於工地、食堂、宿舍,很少休閒娛樂。他沉浸在隧道的世界裡,設計它,想像它,甚至變成它。8年裡,林巍攻克了沉管管節接頭的記憶支座創新設計、主動止水沉管最終接頭等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書寫自己的無悔青春。

「配筋師」黃清飛,使每根鋼筋都能實現「邊際效用最大化」。由於長期挑燈夜戰,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身到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的設計工作中,35歲的黃清飛看上去比同齡人多了一份滄桑,也多了一份穩重。

「造價師」史福元,負責島隧外海施工定額編制、調概,多次主動放棄節假日休息,春節也在珠海堅守崗位,加班加點,甚至2016年兩次住院還堅持在病房帶病工作,從未因為個人身體原因耽誤工作。

「橋梁醫生」劉芳亮,負責港珠澳大橋健康監測,長期駐紮在一線。他的妻子是軍人,也常常忙得照顧不了孩子。公司在了解情況後,主動安排他把孩子接到身邊照顧。「對孩子還是有愧疚的。」劉芳亮說,「但看著工程一步步完工,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心裡還是很激動的。」

……

還有很多人都在為這項超級工程默默付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助推港珠澳大橋的騰飛。

每個人的奉獻與付出,都化作工程不斷推進的動力。公規院也沒有忘記他們:2016年李毅、史福元被授予「十大突出貢獻人物」稱號;2017年林巍被授予「十大突出貢獻人物」稱號;張志剛等多人被授予「建設功臣」稱號;公規院島隧工程建設團隊也被先後授予「島隧精英」和「功勳團隊」稱號……

一項項榮譽都是對每一位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不斷奉獻的公規院成員的肯定和讚譽,是對他們付出心血的回饋。

縱使大海上的風,吹不散執著的身影;縱使清晨前的霜,融不化心頭的溫熱。讓這些年輕的公規院人不斷前行,去創造輝煌的未來。


圖片由 中交公規院 提供

相關焦點

  • 港珠澳大橋之後,伶仃洋上再起超級工程
    受訪者供圖 浩瀚的伶仃洋上,距港珠澳大橋正北38公裡,正開啟一個新徵程——又一世界級超大「橋、島、隧、海底互通」四位一體集群工程,全長24公裡,設計八車道、時速100公裡的深圳至中山通道(以下簡稱深中通道)已顯雛形,其中特長海底沉管隧道和一座飄浮在海上的特大懸索橋,將開創世界先例。
  •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
    預告|乘風破浪,港珠澳大橋是如何保護中華白海豚的?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07-11 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3期將特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來講述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核心部件用了24萬噸河北鋼
    港珠澳大橋橋梁基礎使用的高強鋼全部來自河鋼(資料圖)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記者當天從有關部門獲悉,這座我國建設史上又一裡程碑、世界最長跨海大橋不乏「河北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用於海底隧道、橋梁基礎、鋼箱梁承重等核心部件的24萬噸高強鋼,它們全部來自河鋼。
  • 地評線|港珠澳大橋,一座同心、自信、復興橋
    港珠澳大橋開通意義非凡,這座同心橋、自信橋 、復興橋不僅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也為華夏兒女共圓夢創造更多機遇。這是一座順應民心的「同心橋」。伶仃洋上造橋,是發展所需、民心所向。「一國兩制三地」經濟所需。
  • 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
    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時間:2018-10-24 07:10   來源:中國新聞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 央視網消息: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
  • 生態保護貫穿港珠澳大橋建設始終,實現中華白海豚「零傷亡」
    南方日報 圖中華白海豚又稱「海上大熊貓」,對海洋環境要求極高,而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中,棲息著2000多頭野生中華白海豚,如果在橋上眺望,幸運的話還能看到它們時而躍出海面,時而歡快互動。白海豚不搬家,是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建設目標之一。而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實現了這一目標,既自豪也欣慰。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建設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地區城市快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為什麼要建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的前身是原規劃中的伶仃洋大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首次實現了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極大地縮短了三地間的距離。
  •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今日貫通:「海底呼吸順暢」
    「橋頭堡」經濟凸顯2017年上半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受港珠澳大橋7月全線貫通和香港回歸20周年利好刺激,「珠海港」一舉成為灣區概念股龍頭,從今年2月最低5塊多,到6月股價最高漲到14元。「珠海港」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灣區概念股的龍頭,反映了資本市場對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大灣區建設提速的認可。
  • 港珠澳大橋通關攻略(通關口岸通關手續時間)
    其中連接珠海公路口岸及澳門口岸的珠澳大堂於 22:00 至次日 08:00  會臨時關閉 ( 適時作出評估及調整 ),而澳門口岸港澳大堂及出入境車道維持 24 小時開放。  3.3 交通接駁指南  三地口岸為港珠澳大橋的旅客提供多種多樣的出入境交通換乘方式。
  • 港珠澳跨海大橋用上湖州造「龍門吊」
    昨天上午,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浙江邦博機械有限公司,有2臺龐大的龍門式起重機在經過再次檢查後準備發車出庫,運往香港在建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工地交付用戶。  據悉,港珠澳大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其建設備受全球矚目。該項目海底隧道E20沉管與已建隧道數日前剛精確對接,目前已建總長3465米、完成隧道總長安裝部分61%。
  • 港珠澳大橋建設都攻克了哪些世界性難題?
    港珠澳大橋像一條海上巨龍,連通香港、珠海、澳門,不僅惠及三地,還將對整個珠三角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標誌著我國從橋梁建設大國向橋梁建設強國邁出了堅實一步。自2009年12月動工以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面對重重考驗,運用多項尖端科技,攻堅克難推進工程建設,取得了500多項專利技術。
  • 格力摘獲港珠澳大橋珠澳人工島1.5萬平地塊,配免稅產業!
    2021年1月12日,一宗位於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商務用地成功以總價8.8億元拍出,競得者是珠海太聯房產有限公司。 【20235/珠自然資儲2020-37】
  •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了!看《人民畫報》上的超級工程
    《人民畫報》持續關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進程,並在2018年3期《人民畫報》上,對港珠澳大橋進行了詳盡的報導。地處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的珠海公路口岸。 攝影 陳顯耀攝影 段崴/人民畫報港珠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
  • 卡特彼勒為港珠澳大橋提供CAT®(卡特)發電機組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播放視頻 工作中的CAT發電機組中國裡程碑之作,港珠澳大橋已於2018年正式開通,它是超級跨海工程,主體工程集橋、島、隧於一體,它也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總長約55公裡,120年設計使用壽命。
  •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走進重慶交大 這座橋有近百位交大校友參與
    重慶交大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5月26日15時訊(首席記者 黃軍)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建設已經接近尾聲,這一大橋的修建攻破了許多世界級技術難題。今(26)日上午,「港珠澳大橋建設功臣走進交大」系列學術報告在重慶交通大學舉行,港珠澳大橋SB01標總監程志虎、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助理兼計劃合同部部長高星林、港珠澳大橋CB01標項目黨工委書記王樹枝三位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專家與交大學子展開了對話。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傑出校友孟凡超遂中行
    孟凡超是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2004年初,孟凡超開始主持港珠澳大橋的可行性研究,於2009年12月完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初步設計。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孟凡超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橋深水區橋梁工程施工圖設計。港珠澳大橋設計、建設的15年裡,孟凡超全程參與其中。
  • 【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原標題:【新中國的第一】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2018年底,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於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誌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
  • 震撼大片揭秘:港珠澳大橋的六個「世界之最」!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一起來了解一下港珠澳大橋的世界之最。
  • 【光榮屬於勞動者】全國勞模馮穎慧:創造港珠澳大橋點「睛」之美
    在11月24日舉行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建築與公共設計院建築設計師、高級工程師馮穎慧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左右滑動查看更多本文刊於《中國婦女》雜誌馮穎慧:中交四航院高級建築師,全國勞動模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