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隧總長達6.7公裡,是世界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為保證通行30萬噸輪船,隧道最大埋深40多米,是世界第一次嘗試沉管深埋;33節沉管,每節約180米長、8萬噸重,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體量的沉管……
島隧總長達6.7公裡,是世界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為保證通行30萬噸輪船,隧道最大埋深40多米,是世界第一次嘗試沉管深埋;33節沉管,每節約180米長、8萬噸重,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體量的沉管……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這一系列世界之最,使其被英國《衛報》 評為「世界第七大奇蹟」,顯得分毫不過分。
7年建設,7年創新。正是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帶領的幾千人團隊,在伶仃洋海面「走鋼絲」,靠著「科學家精神」,相繼突破了深埋沉管、快速成島、隧道基礎、工廠法預製、外海深槽安裝等一系列世紀難題。
最終接頭安裝前夕,南方 記者深入工程一線專訪林鳴,逐一解讀島隧工程的世紀難題。今日推出第一篇,敬請垂注。
港珠澳大橋隧道沉管埋入40多米海底,如何頂住這近10層樓深海水壓力?
「在土木工程中,沉管是最難控制的。」 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說。
在建築經典理論中,沉管隧道並沒有「深埋」的做法,都是沿河床下方2—3米薄薄地「淺埋」。但為了保證30萬噸輪船的通航,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最大埋深40多米,就是海床下20多米、近10層樓的高度。
「深埋」要面臨的難題,主要是沉管在海底受力的問題,在20多米的覆蓋層,有超過淺埋沉管5倍的荷載,林鳴拿起桌上的紙巾盒演示:「就像這個盒子,隧道受力有橫向和縱向,橫向的力可以通過鋼筋等調整。但縱向的受力不容易解決,尤其是接頭受力。」林鳴擔心,「200多個水下接頭,如果有一個接頭破壞,後果不堪設想」。
「此前,沉管制作的工具箱裡只有剛性和柔性兩種方法。」林鳴解釋,剛性結構好比一塊長條積木,而柔性結構好比樂高小塊積木拼接的積木條。剛性是整體結構,使接頭漏水的概率減小,但如果基底出現沉降,大體量沉管受力不均勻出問題的概率也隨之增大。而柔性結構是用小管節串成一個大管節,比剛性結構應對沉降有明顯優勢。
然而,在大橋前期設計階段,國際知名島隧諮詢公司的專家比較兩種結構,認為無論哪種方案對港珠澳大橋隧道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裡,林鳴和團隊在這個問題上苦思冥想。2012年11月17日凌晨,總設計師劉曉東的手機上收到一條簡訊:「嘗試研究一下半剛性。」發信人是林鳴。
「那一夜我幾乎沒睡,凌晨五點左右,我的腦海中突然閃出了『半剛性』這個概念,它能夠提高接頭的能力,可能是從結構上解決深埋沉管的一條出路。」林鳴回憶。他所提出的半剛性結構設想,是保留甚至強化串起小管節之間的鋼絞線,加強小管節之間的連接,使180米長、由4個小關節連接而成的標準管節的變形受到更大的約束,增強深埋沉管的防錯位能力。
在對「半剛性」連續不斷的質疑聲中,林鳴經歷了200多個備受煎熬的日子,最終,6家專業機構的分析計算結果證明,「半剛性」的想法可行。
借用這條「半剛性」的概念,林鳴團隊又用了3年時間開發了一套實現它的產品。「這套產品非常巧妙。」林鳴說,「原本,沉管間的接頭只能承受600噸的重力,超過就容易損壞。加上這個支座後,受力超過了600噸,安全問題解決了。」這套被林鳴命名為「記憶支座」的產品在記者採訪前夕才剛剛出爐。
「記憶支座」誕生,深埋問題才算徹底解決。而世界百年沉管結構的工具箱除了已有的「剛性」、「柔性」之外,也因此增加了「半剛性」的新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