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抵禦15級颱風的港珠澳大橋,遇到16級的颱風,結果怎樣?

2020-12-04 史家一絕

在世界橋梁界有一句話:

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看中國。而說到「中國橋」,隨便點幾座都能讓世界大開眼界。

比如說世界第一高橋,貴州北盤江大橋,高達200層樓;世界最長高鐵橋,江蘇省丹昆特大橋,全長164.851公裡,為金氏世界紀錄第一長橋;還有世界第一拱橋,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主跨552米,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拱橋;就連美國舊金山的奧克蘭海灣大橋,抗震能力達到8級的世界第一,也是中國建造的。

可以說,這些「中國橋」代表著中國,中國力量。但其中最讓人驚嘆的還是港珠澳大橋,它全長55公裡,集橋梁、人工島、海底隧道為一體,總造價達到1269億,是世界建築史上裡程最長、投資最大、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它有「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之稱,大橋通車後,《英報》將它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那麼這座震驚中外的大橋是如何建成的?建造時又經歷過怎樣動人心魄的故事呢?

2018年9月,史上最強颱風「山竹」過境香港,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當時人們紛紛擔心剛剛建成的港珠澳大橋能不能經受得起颱風的考驗。這是因為港珠澳大橋在設計施工時最高可以抵禦15級颱風,但氣象顯示,颱風山竹在經過菲律賓的時候風速達到17級。這讓設計師孟凡超十分擔心,為了保證大橋的安全,他和相關部門商量決定,緊急安排了83個工作人員在橋上值守。

幸運的是,港珠澳大橋安然無恙。在颱風經過港珠澳大橋時,氣氛十分緊張,根據氣象數據報告,颱風經過港珠澳大橋時最高風力高達16級,已經超過了設計極限。這場颱風考驗,讓世界再次見識到了中國的建造實力。

而颱風對港珠澳大橋是我們所知曉的一個困難,港珠澳大橋還有許多在建造時,我們所不知道的困難。上個世紀80年代,愛國商人胡應湘提議能不能建一座大橋把港和內地聯繫起來,從而促進兩地的經濟發展。而被任命建造這座大橋的孟凡超才剛剛開始,就陷入了困境。

建橋必須要建橋墩,在海上建橋墩,橋墩必須要直達水底。從技術上來說,在水底建橋墩的方法有很多種,而孟凡超廣查資料、實地勘測後最終決定大橋大部分橋墩都採用沉井建造法。沉井建造法就是先把大圓筒放在海裡邊,圓筒上方露出海平面,然後抽乾筒裡的海水,再在裡面向下打樁,一直打到海底巖石的深處。

這種深度要比單純打樁深入海底的深度深得多。打好之後,再在圓筒內填上鋼筋混凝土,之後在樁頂修建橋墩承臺基礎,再在上面建橋墩。這種方法雖然比單純打樁法費時費力,但是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避開了珠江流域,海床環境複雜帶來的隱性問題,從而從根本上保障了將來大橋的安全。

而孟凡超的建造隊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浪。由於港珠澳大橋所在的位置,位於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雖然這裡很少發生大的海潮,但是海底有兩條很深的海溝。因為這種地理結構,就導致即便在沒有風的天氣裡,看似沒有風的海面,也會形成兇猛的海浪。更何況位於亞熱帶地區,在這樣的環境下施工,工作人員很容易受到海浪的襲擊。

但是這些並沒有讓孟凡超和他的團隊畏懼,當時所有人都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全力以赴。可即使如此,問題還是不斷地在出現。不久後,一個死局的難題接踵而來,那就是橋梁的高度。

珠江口海域是一條世界級的航道,每天從這裡經過的輪船有幾千艘。關鍵的是,這其中還有不少30萬噸級別以上的大油輪。這就意味著,如果讓這些大油輪通過,那這座跨海大橋橋梁高度就無法低於80米。可如果橋梁高度80米,兩邊的橋塔要至少170米。但是港機場就位於港珠澳大橋和國際航道的交匯點的邊上,為了保證飛機的安全,又要求橋塔的高度不得高於88米。

困難不止有我們能看見的,還有一個從表面上看不到的問題。海洋裡面有洋流,珠江注入這片海域會帶來大量泥沙,而這些泥沙會隨著洋流移動。如果要建80米的橋梁,那橋墩肯定大,可如果橋墩面積太大,勢必會阻擋洋流,導致泥沙沉澱,天長地久就會導致航道堵塞。

孟凡超決定把港珠澳大橋改成港珠澳隧道,他們用一個人工島把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連接起來。海底隧道這一部分不僅徹底解決了海上航道和飛機飛行的問題,同時也迴避了橋墩阻擋泥沙帶來的沉澱問題,更重要的是,因為人工島的設計,港珠澳大橋更在海上完成了從海底走向天空的飛躍,它把天空和海洋給完美連接了起來。

最後:你對港珠澳大橋有了解嗎?在它建造過程中你又知道哪些不為人知的困難?不妨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評論。

相關焦點

  • 17級颱風襲擊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能否扛住?
    港珠澳大橋遭遇16級強颱風襲擊強颱風「山竹」在登陸菲律賓時的風力為17級,進入到港珠澳大橋所在海域減弱到了15級左右,襲擊港珠澳大橋時的瞬時最大風速達到16級。是的,16級,這風力堪稱史詩級。颱風「山竹」在廣東沿海登陸時的中心最大風力為14級,已經使得不少建築受損,那麼面對16級颱風襲擊的港珠澳大橋又表現如何呢?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公開信息及報導顯示,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和八級地震,允許三十萬噸級油輪通過,是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同時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並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 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港珠澳大橋原標題: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10月24日上午9時,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將正式通車。港珠澳大橋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表示,大橋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通車後將形成三地「1小時生活圈」的戰略目標,珠三角同城化、一體化的時代即將到來;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經濟增長有重大的支撐作用,經濟價值遠超大橋本身千億元的投資,會為區內經濟產生幾十萬億經濟效益。
  • 港珠澳大橋能抗16級颱風,創世界建築三大之最
    比如貴州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有兩百層樓高,世界最長高鐵橋-江蘇丹昆特大橋,全長164.85公裡,為金氏世界紀錄第一長橋,就連美國舊金山的奧克蘭海灣大橋,抗震能力達到8級,那也是咱中國人造的,這些都代表著中國力量不過小編今天要說卻是讓世人更為驚嘆的港珠澳大橋,能抗16級颱風,創世界建築史三大之最,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裡,集橋梁、人工島、海底隧道為一體,總造價達到
  • 超強颱風「山竹」襲擊港澳臺 港珠澳大橋無恙
    中新網9月17日電 超強颱風「山竹」16日17時在廣東臺山海宴鎮登陸,成為今年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颱風,港澳臺地區均遭重創。針對網上不斷有人擔心「港珠澳大橋無法承受17級颱風山竹」的說法,中國氣象局已在官方微博闢謠。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朱永靈亦表示,現場情況一切正常。9月16日傍晚,強颱風「山竹」襲擊下的香港到處是倒塌的樹木。
  • 颱風「海高斯」已在珠海登陸,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施工便橋...
    據中央氣象臺8月19日消息,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颱風級)的中心已於19日06時前後在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3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70百帕。另據「 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公眾號消息,受颱風「海高斯」影響,8月19日0時起港珠澳大橋封閉!珠澳口岸人工島施工便橋封閉!珠海連接線封閉!解除封閉時間將另行通知。港珠澳大橋及口岸各單位負責人,已於0點前入駐港珠澳大橋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嚴密監控颱風動態,根據省、市三防部防風I級應急響應高效部署,做好防臺應急工作。
  • 世界史上最貴的大橋,港珠澳大橋厲害之處在哪?
    D、2019年12月10日,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榮獲「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E、2020年8月,港珠澳大橋榮獲「2020年國際橋梁大會(IBC)超級工程獎」。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裡程最長、沉管隧道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多項世界記錄。
  •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抗7級地震、壽命120年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科技大橋,在這些世界級挑戰的背後,是一系列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表示,自2003年前期籌備工作開始至今,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為主線,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圍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共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終於託舉起這座世界級工程。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
  • 揭秘港珠澳大橋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
    揭秘港珠澳大橋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8年10月26日 16:07 A-A+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線路全長55公裡、使用壽命120年、可抗颱風16級、主梁鋼板42萬噸、橋墩224個。  這些數據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現在,我們要揭秘的是連接港珠澳大橋的至關重要的紐帶——東西人工島,這也被譽為世界人工島建造史上的奇蹟。
  • 記者:建港珠澳大橋到底是什麼難度?總工:比考上33次清華還難!
    建港珠澳大橋到底有多難?總工程師:比連續33次考上清華還難!就在今天上午9點,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也意味著這座中國製造的世界級工程落幕!這座大橋建造歷經7年多的時間,由總工程師高紀兵負責監製,其工程量之大,難度之高,施工環境之惡劣,建造時間之長等都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堪稱是史詩級別!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總工程師高紀兵就一定頂著壓力奮戰至今,如今正式通車也算是功成身退。
  • 港珠澳大橋有海底隧道嗎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如何建成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裡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概述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迎來了全線貫通的歷史時刻!
  •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橋建設紀實
    這為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打下堅實基礎。「公規院研發了多功能的梁內、梁外檢查車,既能抵禦複雜的作業環境,保障監測人員健康,又能夠保證監測的精準和高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梁工程設計代表金秀男說,「這種檢測車在國際上都屬於首創。」今年超強颱風「山竹」充分驗證了港珠澳大橋在健康監測養護方面的努力。
  • 颱風山竹導致深圳停水停電、塔吊倒塌、玻璃幕牆脫落、門砸死人?別...
    深圳市氣象臺2018年09月16日14時15分發布消息稱,1822號颱風「山竹」16日14時中心位於北緯21.5度、東經113.5度,距離深圳129公裡,過去1小時向西北方向移動了24公裡,中心最大風力15級(4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50百帕,將以每小時33公裡左右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維持。十級風圈半徑100-200公裡,十二級風圈半徑60-80公裡。
  •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傑出校友孟凡超遂中行
    孟凡超是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2004年初,孟凡超開始主持港珠澳大橋的可行性研究,於2009年12月完成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初步設計。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孟凡超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橋深水區橋梁工程施工圖設計。港珠澳大橋設計、建設的15年裡,孟凡超全程參與其中。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怎麼防止被水淹?
    作為鐵路工程師,我對港珠澳大橋一直比較關注,還寫過相關科普文章,港珠澳大橋有三個核心關鍵的工程,其一就是跨海大橋,其二就是跨海隧道,其三就是銜接隧道和大橋的人工島,這三個超級工程合在一起,鑄造了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個舉世無雙的超級大工程,也證明了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已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 航拍港珠澳大橋邂逅白海豚
    這座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裡,可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通車後,港珠澳三地車程將由三個多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日前,現代快報記者駕車穿越了處於交付驗收階段的港珠澳大橋,零距離感受了這座跨海大橋的魅力。
  • 香港路政署: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質量過關
    新華社香港4月9日電(記者周雪婷)香港特區政府路政署署長鍾錦華9日表示,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設計科學、合理和安全,沒有被衝散;防波堤與施工圖吻合,不同時段的照片記錄也顯示防波堤堤石無移動過,無需修復。
  • 這些關於颱風「山竹」的說法都是謠言
    謠言二:颱風山竹時速堪比高鐵真相:按照熱帶氣旋級別劃分來看,超強颱風是指中心風力為16級或以上,或陣風17級並可能持續的情況,強颱風是指中心風力為14級至15級,或陣風15級並可能持續地情況。從目前的觀測資料來看,「山竹」移動速度最快時為35km/h,還沒有超過電動自行車的最高速度。關於風速,據中央氣象臺最新預報結果顯示,「山竹」登陸時將為強颱風級別(14級至15級風力,42m/s—48m/s)。我們取登陸預報結論的中間值45m/s,進行一個簡單地單位換算。
  • 颱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颱風「海高斯」登陸廣東珠海 最大風力12級
    新華社廣州8月19日電(記者田建川)廣東省氣象臺消息,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已於19日6時前後在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颱風級),達到35米每秒的風速。
  • 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被衝散?官方闢謠:報導不實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年永剛):4日,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作出回應,表示近日香港媒體發布的「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防波堤被衝散」新聞報導不實。為避免以訛傳訛,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本著科普工程知識的宗旨,作出官方闢謠。當事媒體發布照片的所示部位分別為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東人工島的島橋結合部及島隧結合部。照片顯示橋下人工島防波堤有缺口,而在隧道結合部防波扭工字塊似被衝散,防波堤邊緣不整齊。對此,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回應,因受橋面標高限制,避免上部結構受到波浪力作用而影響結構安全,故橋頭橋臺下部扭工字塊,也就是一個個水泥樁塊的設計標高為水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