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位於江蘇鹽城濱海縣的古黃河入海口。 泱波 攝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最後一道彎也在古老的黃海邊留下了永恆的身影。
沿著黃海邊茅草叢生的防護堤穿行,車在一片嶄新的花崗巖海濱護欄前停了下來。我們從海灣廣場的階梯上拾級而下,一座新建的大橋上的燙金字映入眼帘:古黃河橋。過橋後,在漂亮的公園入口,一座石碑上刻著鮮紅的大字:古黃河入海口。一一二八年至一八五五年。
這組數字標示的是,727年間,黃河曾從這裡入海。
一座石碑上刻著鮮紅的大字:古黃河入海口。 泱波 攝
古老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見證了幾千年中華民族的誕生、成長以及災難。由於氣候、地勢以及流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黃河多次泛濫、改道。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開始,黃河下遊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黃河奪淮的727年,是這片濱海地區的災難史。整個蘇北平原到黃海之濱,成為洪水走廊。
所以,這鮮紅的大字刻下的是一段辛酸的歷史。
江蘇省濱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濱海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軍告訴我們:1939年,這裡還曾經發生大海嘯,3萬多人被海嘯災難吞沒。
可以想像,在海嘯來臨時,當時處於這片大灘涂上的人們是如何的無能為力。
車從濱海大地駛過,到處看到筆直的人工河道。舟楫往來,一片水鄉寧靜的美好。也使得這條彎彎曲曲的河道成為了廣袤的大灘涂上難得的一條弧線。
荒灘變綠洲,這裡獨特的自然風光令人流連忘返。 泱波 攝
改革開放後,地方政府還全力以赴修築了50多公裡的海堤,徹底告別了海嘯的威脅。
李軍指著河口公園彎彎曲曲的河道說,濱海現在入海水道都是筆直的。唯有這一段水道是彎彎曲曲的。這正好說明這河道是古黃河留下來的。
不彎都不好意思叫黃河。最後一彎到了這裡。儘管黃河改道向北而去,而留下的印記依然是彎彎曲曲的河道。
濱海人現在給這古黃河留下的影子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月亮灣。
月亮灣海邊有個天然的沙灘。在連綿數百公裡的黃海大灘涂上的自然海濱,有這麼個沙灘,也算是黃海之濱的新鮮事。
「我們現在主要是做好環境提升,才有了這片荒灘變綠洲的面貌。」李軍說。
李軍在月亮灣風景區建設規劃圖前介紹說:「我們要在月亮灣建設海濱風情小鎮、沿海百裡風光帶、古黃河森林公園,有古黃河入海口、黃海領海基準點和亞熱帶與溫帶臨海分界線點三個標誌性節點。重點實施35個港城建設項目。」目前,月堤海景公園、靈龍湖生態公園等12個項目已建成,「三縱五橫」路網基本形成;月亮灣溫泉度假酒店、古黃河溼地森林公園等14個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濱海港聯檢中心、沙浦寨遺址公園等9個項目,正在完善前期各項手續,即將開工建設,旅遊區形態初步呈現。
站在海堤護欄邊,前方崛起的是一座海港新城。濱海港現代化的身姿成為這古老的黃河口的新背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