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著北》系列之八十六
11月2日 星期五 晴 輕度霾 6--19度 (第62天)
沿渤海岸,輾轉進入山東半島,下圖是這幾天的行程路線圖。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裡,孕育著中華文明。「黃河入海流」,它會有想像中的澎湃、蒼茫和沉雄嗎?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這道入海口形成不足200年,是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的。黃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留在了黃河下遊。正常年份,黃河每年攜沙造陸3萬畝左右,所以東營這一帶是中國唯一能「生長土地」的地方。
黃河在入海口並不安分,循著「淤積—延伸—擺動」的律動,留下了大片的溼地。曠野茫茫,芳草萋萋。
擺渡車的最後一程到了「望遠樓」,那裡有個「黃河入海口」標誌,這是黃河嗎?
如與家鄉的甌江相比,河面寬度遠不及,看不出水的流速,水也沒有想像中的渾黃,這是黃河嗎?奔流到海氣盡力竭了嗎?
在吸菸點與幾個吸菸的聊起眼前的河。我說這是黃河嗎?他們大驚,當然是囉。我說黃河奪淮,逼淮河進入長江,黃河出海口應該在江蘇一帶,這裡可能是黃河故道。「唉,是呀」,其中一個馬上同意了我的說法。黃河怎麼會這麼窄呢,水也沒有流速。另一個說,這裡應該是黃河支流吧?
帶著這個疑問,一回酒店我馬上查看了電腦。景區介紹的沒錯,黃河奪淮661年後,於1855年奪大清河入海口進入渤海至今。黃河憑著河道高任意變道,真太強勢了!呵呵!
以前只知道人與人會爭鬥,動物與動物會爭鬥,現在明白了河流與河流也會爭鬥。河流變道以黃河為最,永定河、漳河、滹沱河等也都是很會變道的河流。以迂為直,繞道而行,乃自然界之常態。
思之於人生,亦不常常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