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海口文蛤——「品味山東——全國名博齊魯行」系列評論
作者:荊棟山
文蛤俗稱花蛤,是東營沿海一帶特有的蛤類。萬裡黃河東入海,河海交匯為文蛤帶來豐富的餌料,黃河入海口地區也是全國三大文蛤生產基地之一。當地文蛤個大體肥,肉質白嫩細膩。含有大量鈣、鐵、鋅等微量元素,並富含多種胺基酸,是高級滋補品。食用時加水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味道清香可口,奇鮮無比。
文蛤的外殼也是一寶。東營的文蛤較青島花蛤皮厚殼硬,花紋亮麗,非常適合製造精美的貝雕工藝品,還可作化妝品的容器。它還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文蛤粉有清熱解溫、化痰軟堅、治療燒燙傷之奇效。
採捕文蛤最好的時節,當屬早春和深秋。此時的文蛤最肥最鮮。每當潮水退卻,海難上密布趕海的男女老少。趕海的時機很有講究,有早有晚,當地人稱為「水節」,早水節的時候月郎星稀,晚水節的時候日上三竿。趕海的人手一個短柄小釘耙,一個蛇皮口袋。當海水退卻後,海灘上留下類似螞蟻窩一樣的小洞,小耙揮過,閃著亮光的文蛤就從泥裡露出來了。運氣好的時候,會遇到一堆文蛤集中在一塊,當地人稱為「嘎啦炕」,嘎啦是當地對貝類的俗稱,都一起上炕了,可見有很多。科技發展了,採收方式也有進步,漁船經過改裝後就成了文蛤採收船,一邊攪動起海底,一邊用漁網收集,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文蛤經過清洗、分揀、運輸,最後變成了市民們餐桌上的美味。有的甚至飄洋過海,走出國門,來到日本、韓國,成為出口創匯的產品。為了讓子孫後代都能品嘗到這可口的美味,當地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海域有償使用制度。承包者們也像種莊稼一樣,將海域分成不同的區域,採用投苗放養、輪捕輪放的方式進行貝類增護養殖,實現了護、養、捕的有機結合。為突破苗種繁育禁區,當地與中國海洋大學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立技術聯繫,文蛤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還列入了國家「863」計劃,並最終獲得成功。
東營市還根據黃河口文蛤的特點,頒布實施了《黃河入海口文蛤》地方標準(DB3705/T008—2001),建立了育種、種苗、養殖、暫養及銷售全過程的標準體系,明確了文蛤的分級標準和理化、衛生指標。經國家水產品質檢中心檢測結果顯示,黃河入海口文蛤所含的汞、鉛、無機砷等有害物質含量均嚴於國家有關要求。在2001年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2年被批准使用無公害產品標誌,2008年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將其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予以保護。
責任編輯:魯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