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見證了幾千年中華民族的誕生、成長以及災難。由於氣候、地勢以及流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黃河多次泛濫、改道。據文獻資料記載,從先秦時期開始,黃河下遊決口泛濫達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兩次決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戰國初期
根據文獻記載黃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說明古黃河水東過洛汭後(洛水下遊),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向東北流,至今濬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流至今河北深縣後,即由此分道北流,會合虖沱水,又至今蠡縣南,會合泒水、滱水後,繼續北流至今清苑縣折而東流,經今安新縣南、霸縣北,東流至今天津市東北入海。
西漢末年
文獻記載,到西漢末年,由於泥沙長期堆積,「河水高於平地」。黃河重大改道,已勢不可免,出現了大禹治水以後黃河的第一次大改道。 這次黃河的具體徑流是:宿胥口以上不變,自宿胥口東北流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過長壽津後,河水北流,至今館陶縣東北,向東經高唐縣南,再折北至東光縣西會合漳水,後下東北流經漢章武縣(今黃驊縣伏漪城)東入海。
宋初
唐末宋初,由於下遊河口段淤高,排洩不暢,黃河曾出現多次決口。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河口段自厭次縣界決口而東北流,至勃海縣(今山東濱縣)西北,又轉向東北至無棣縣(今縣同)東南而入海。宋景佑元年(1034年),黃河在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東)決口,其以下至長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條橫隴河。但長清以下河道沒有變化,只是小規模的改道。
北宋慶曆以後
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經河南內黃之東、河北大名之西,經今滏陽河和南運河之間,沿著南宮之東,棗強、武邑之西,獻縣之東,至青縣匯入御河(今南運河),經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
十二年後,黃河又在大名府魏縣第六埽(今南樂西)向東決出一支分流,東北流經一段西漢大河故道,由今山東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篤馬河(今馬頰河)在冀、魯之間入海。
金章宗年間至明弘治初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決口於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光祿村。此次河決以後,黃河河道南移,分別進入泗水及濟水故道,形成新的南、北兩派。小部分河水由北清河(今黃河)入海,其餘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即奪泗入淮。南派水勢大於北派,這是黃河流行於山東丘陵以南的開始。
明弘治中至清鹹豐年間
明弘治年間,為了避免黃河泛濫影響漕運,築斷黃陵岡,以一淮受全河之水,使黃河河道由蘭陽、考城,逕歸德、徐州、宿迂,南入運河,會淮水東注於海。築斷黃陵岡和興建太行堤的結果,使得「北流於是永絕,始以清口一線受萬裡長河之水。」到了嘉靖年間,黃河更是成為單股匯淮入海的河道。
清鹹豐五年以後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蘭考附近)決口,在山東壽張縣張秋鎮穿過運河,挾大清河入海。黃河下遊結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了由渤海入海的局面。而當時的清政府正面臨太平天國革命的風暴,無暇顧及河工,最終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黃河下遊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