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這裡是名山大川的故鄉,境內分布著著崑崙山、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在遙遠高寒的冰原雪地,冰川融雪的涓涓細流,一路匯集孕育成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河,它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河源頭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 二為約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9 個省區, 最後注入渤海。「九曲黃河萬裡沙」是人們對黃河的普遍印象,黃河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是由於在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時,水土流失嚴重, 支流夾帶了大量的泥沙匯入黃河。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遠的距離。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 年), 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徵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 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 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然而,在青海,黃河卻是另一番的旖旎和秀美,特別是流經青海的貴德、尖扎、化隆、循化,一直到民和的這一段,氣候溫潤,沃野良田,遠古就有人類的活動,大禹治水就流傳於此。
在貴德, 黃河水是清澈透明的, 可以直接飲用。據了解, 黃河水清的原因是由於上流水庫的沉澱作用, 所以上下遊河水渾濁, 但只有貴德水段清澈。國務院前副總理錢其琛在貴德視察時, 曾題詞讚譽「天下黃河貴德清」。這句話也倒出了貴德黃河的精魂之所在。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相信眼前「宛若江南水鄉」的一彎清水和「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的滾滾黃泥沙來自同一條河流。
黃河流經地勢第一、二級階梯,地勢落差大,水流湍急,山高谷深,水力資源豐富,所以密集分布著多個梯級電站,形成一個又一個碧波萬頃的高峽平湖景觀。李家峽水電站庫區與黃河岸邊的丹霞地貌形成碧水丹山、神龜入海的壯麗美景。
黃河岸邊,有一座名為「中華福運輪」的轉經輪,由黃河民俗博物館、倒影池、轉經塔三部分組成經輪主體高42 米,其中經筒高度26.3 米,直徑為10.22 米,底座高15 米的轉經輪, 為世界上最大的轉經輪,於2012 年獲頒金氏世界紀錄。據介紹,該經綸自上而下用紫銅以浮雕形式鑄造,外鍍金箔,浮雕鍛鑄有菩薩像、經文等宗教團。轉經輪又稱瑪尼經綸,是藏傳佛教中的重要法器。藏族民眾將佛教經卷裝於經筒內,每轉動一圈就等於念誦經文一遍。中華福運輪三面環繞人工湖,另一面由清清黃河構成天然屏障,茂密的高原叢林又給景區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清澈的黃河水圍繞高山峽谷彎彎曲曲,順勢而下,形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質地貌奇觀,周邊的風景也格外動人。此處的黃河,如同少女般優雅,委婉曲折的線條,就像曼妙的少女翩翩舞動於草原之上,我狂喜於眼前的一切, 欣賞著她的優美,呼吸著這裡的空氣, 彷佛置身其中,如同水面的小舟,泛濫蕩漾其中,感受她的絲柔平靜,體會她身軀的緩緩流動。
自古以來就有九曲黃河的說法,藏族人民根據黃河上遊的地形、景觀等, 將上遊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稱, 如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瑪曲、析(賜)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 藏語稱「河」為「曲」。 俗語說:「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 這「九曲」就是唐時對貴德以上黃河段的稱呼,黃河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境巴顏喀拉山北麓, 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約古宗列盆地為發源地,先由西向東流入四川、甘肅兩省交界處,再折向西流入青海省,又北折而後東流,在民和縣官亭入甘肅省,正好繞了一個很大的S 形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