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8月3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馬玉芳 張玲)黃河源頭「千湖之縣」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布並實施「禁塑令」,向「白色汙染」宣戰,全面推進「管護員+服務」的管理模式,形成生態保護合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剛進入瑪多縣境內,記者手機上就收到一條簡訊提示:「您已進入黃河源頭瑪多縣境內,從點滴做起,請勿亂扔垃圾。」
瑪多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楊義紅介紹:「這條簡訊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一年半了,就是說,保護生態環境每一個人都要參與進來,人人有責。收到這條簡訊後,大家會自覺按照簡訊提示要求,成為參與者。」
生態環保的參與者更離不開瑪多縣的居民,從2019年起,瑪多縣規定禁止銷售、提供、使用塑膠袋,倡導低碳、節儉、綠色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這一規定也得到了大家的擁護。
瑪多縣瑪查裡鎮居民才讓周措告訴記者:「現在很少見到塑料垃圾袋,環保員也能減輕一些工作負擔。環保宣傳比較多,我們大人孩子環保意識都提高了。」
瑪多縣商戶路紅軍對記者說:「以前用塑膠袋汙染確實挺大的,滿大街塑膠袋滿天飛。這兩年在政府的號召下,大家都重視環保。環保袋比塑膠袋費用要高一些,但是減少了白色汙染,對環境是相當好的。」
真正改變的還有星羅棋布的湖泊,無論是鄂陵湖、扎陵湖、冬格措納湖、星宿海,大大小小的湖泊就像晶瑩透亮的眼睛閃爍著乾淨、耀眼的光芒,藏野驢在湖邊悠閒地吃草,一群群水鳥從湖上飛過,曾經的白色汙染一去不復返。
這些改變離不開三江源國家公園2018年發布的黃河源頭禁遊令,這讓湛藍清澈的鄂陵湖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瑪多縣生態管護員索索告訴記者:「遊客人少了,垃圾也少了,環境明顯好轉了。」
2016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設立,目標是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全新生態保護體制。從這一年開始,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設置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
索索是第一批生態管護員,他告訴記者,以前主要放牧,如今的工作就是保護——護草護水護動物,更守護自己的家園:「環境越來越好,溼地越來越多,現在我們鄉管護範圍內藏野驢到處能看見,棕熊也經常出沒,就想一直這樣守護我們的家園。」
如今,瑪多縣生態管護員已經達到3042名,全面實現了園區「一戶一崗」「六位一體」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讓牧民群眾由傳統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草原保護者,積極參與到國家公園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