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委主任李國英:治理黃河泥沙重在「調水調沙」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談黃河調水調沙,指出治理黃河時著重調整黃河水沙關係,使其更加符合黃河泥沙的自然規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調」 中新社記者 史寶銀 「我們不怕水少,也不怕沙多,就怕水沙關係不平衡,不平衡的水沙關係使得黃河下遊河道形態持續惡化,給黃河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
宜居黃河科學研究計劃在陝西西安啟動
央廣網西安9月23日消息(記者雷愷)宜居黃河科學研究計劃啟動暨陝西省黃河科學研究院成立大會9月22日在長安大學舉行。23位院士領銜地學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渭水之濱,共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美好前景,為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凝聚共識、集聚智慧、匯聚力量。
-
建設河南水博物館、河南省黃河實驗室……關於黃河,未來我省還有...
其中,一軸是以黃河為主軸,兩翼是連通沿黃南、北供水區,實現本地水、黃河水、外來水三水匯流。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省將加快水土保持步伐,重點對尚未治理的1.4萬平方公裡水土流失區域,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整治。此外,為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我省將研究實施桃花峪水庫工程。
-
黃河變清調查:泥沙每年減少7.6億噸 大洪水機率增加
同時,黃河河槽也刷深下切2米多,最小過流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200立方米每秒。 黃河難治,重在泥沙,根在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據測算,黃河水量56%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卻來自中遊河口鎮至三門峽區間,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沙量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場暴雨洪水。
-
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現實: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20年植被覆蓋率提升近1倍 入黃泥沙年均減少超4億噸黃河,沙退水清正成為現實(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5))真是一道奇景:黃河水,變清了!5月中旬以來,平日濁浪滔天的黃河壺口,竟不時變身清流飛瀑,在20多米的陡崖間奔騰直下。
-
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按照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整理:中國科學院化學部江桂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57年11月生於山東萊陽,籍貫山東萊陽。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1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博士學位。現任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化學會ES&T雜誌副主編、《環境化學》主編、《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對於泥沙的治理,減沙主要是搞好上遊和中遊的水土保持,減少泥沙的來源;排沙主要是修築導流堤工程,集水攻沙入海,開展疏浚拖淤;用沙即擴大三角洲堆沙範圍,主要措施是適當擴大尾閭河段擺動範圍,利用海洋蝕退能力減緩岸線延伸。因此東營境內的黃河治理主要是排沙與用沙。今天,就讓咱們走進東營境內的黃河,了解一下近年來對河口治理的研究。
-
破解黃河流域複雜水問題的基本思路
伴指的是水的伴生過程,如水沙關係、水鹽關係、水汙染物等,黃河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水沙關係不協調,河套平原的鹽鹼化問題是水鹽關係問題,大量的汙染排放超過了水體自淨能力也造成了水環境汙染問題。 當前我國新老水問題交織,老問題就是地理氣候環境決定的水時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帶來的水災害,新問題主要是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
-
中國科學院倪晉仁院士蒞臨西安理工大學作《河流通量》學術報告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倪晉仁應邀來西安理工大學在學科1號樓報告廳為廣大師生作了題為《河流通量》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校黨委書記周孝德主持。副校長羅興錡、李佔斌參加了報告會。
-
習近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黃河寧,天下平。」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自古以來,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鬥爭。但是,長期以來,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再加上人為破壞,黃河屢治屢決的局面始終沒有根本改觀,黃河沿岸人民的美好願望一直難以實現。
-
屠呦呦增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何如此難?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許多人發現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於是很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院士制度,為屠呦呦鳴不平,而近期這種聲音在網上愈演愈烈。
-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建兵:中華大地災害「追兇」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建兵:中華大地災害「追兇」人樹高千尺不忘根,情系桑梓報春暉。2020年11月10日至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安大學一級教授、黃河科學研究院院長、地質災害研究院院長彭建兵回到家鄉麻城。連日來,他心繫家鄉地質和教育事業,情傾家鄉發展 。
-
「黃河流域水資源環境演化規律與可再生性維持機理」項目組科研...
9月18日上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河南鄭州舉行,主持會議的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我們都把黃河稱為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現場圖今年正值有關黃河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黃河流域水資源環境演化規律與可再生性維持機理(G19990436)獲批二十周年。11月9日,以第十七屆中國水論壇在京召開為契機,我們邀請到該項目的科研人員與我們共聚一堂,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
"2019行走黃河"之淤地壩:喜看禾麥千重浪 遍地英雄鎖蒼龍
所謂黃河「善淤、善決、善徙」,所謂「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原因皆歸於此。 治黃,古人亦曾苦苦探索。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所謂治河更多時候局限於黃河下遊,而且主要是被動防禦洪災。 保黃河安瀾,還得追溯泥沙來源。
-
構建主體多元化的治理與保護體系,助力黃河流域綠色發展
前言「黃河寧,天下平」,浩浩蕩蕩的黃河水,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東流入海,澆灌出華夏五千年文明,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然而,歷史上,黃河水患頻發,曾給流域內的百姓帶來了深重苦難,但「大禹治水」等故事,也為我們展開了中華兒女不畏艱險、不屈不撓,與黃河水患奮力鬥爭的壯麗畫卷。
-
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
2018 年10 月 黃河泥沙作為一種資源和黃河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從黃淮海平原及山東省東營市的誕生到黃河的大堤加固、二級懸河治理、淤築村臺、供水引沙、放淤改土,以及黃河泥沙高附加值製品的出現,無一不體現著黃河泥沙資源利用的民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
黃河健康生命初探 黃河水利委員會國科局局長 劉曉燕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類至今的努力都未能改變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的固有屬性,甚至使水沙關係更加惡化:水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使進入黃河下遊的水更少,特別是汛期水量大幅度減少。近20年來,進入黃河下遊的年徑流量是其前期的56%、到達河口地區的年徑流量只有其前期的1/3!
-
【校友風採】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榮輝
黃榮輝,1942年出生,惠安縣前黃鎮(現泉港區)人,1959年惠安一中高十五組畢業,中國科學科院院士。曾任第八、九、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主任;1988~2006年,任大氣物理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副主任;1990~1999年任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秘書長;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2~2009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5~2014年為《大氣科學》主編,1996~2002年及2006~2012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1997~2013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
為什麼是黃河?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公司董事長張金良發表論文指出,人類短期有限的人工幹預,不會對來水來沙這種自然事件產生長遠影響,未來黃河年度來沙量大致為8億~17.5億噸,多年平均來沙量不少於10億噸。歷史上黃河來沙是否出現過類似變化?一些研究成果表明,黃土高原土地利用和植被的變化對黃河輸沙有決定性的影響。
-
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逝世
        李吉均院士(資料圖片)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於7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