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黃河,從先秦時期就開始了,著名的大禹治水說的就是治理黃河的故事。
歷史上對黃河口的研究論述不乏其人。尤以宋、元、明、清的研究文獻記載見多。儘管認識有限,見解不一,但對河口的癥結在於泥沙,河口狀況與下遊河道息息相關等認識卻近乎一致,對後人研究治理河口有所啟迪。
對於泥沙的治理,減沙主要是搞好上遊和中遊的水土保持,減少泥沙的來源;排沙主要是修築導流堤工程,集水攻沙入海,開展疏浚拖淤;用沙即擴大三角洲堆沙範圍,主要措施是適當擴大尾閭河段擺動範圍,利用海洋蝕退能力減緩岸線延伸。因此東營境內的黃河治理主要是排沙與用沙。
今天,就讓咱們走進東營境內的黃河,了解一下近年來對河口治理的研究。
研究成果難以達成共識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黃河口觀測工作逐步展開,有關科研機構紛紛組織科技人員開展河口分析研究工作,已有百餘篇論文、報告、專著問世,有的已被採納運用。但由於河口複雜多變,其發展規律一時難以全面準確把握,某些方面的研究成果還未達成共識。
20世紀50年代初,河口研究多為歷史資料和自然情況的調查研究。1965年8月,南京大學地理系等單位對三角洲地貌進行調查,提出以「貝殼堤」為依據,確認1855年前古海岸線走向的觀點。同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黃委會水科所、前左水文實驗站等單位編寫的《黃河河口基本情況和基本規律》中提出尾閭流路「大循環」和「小循環」的概念,對後來河口研究產生很大影響。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圍繞改道清水溝和協調黃河防洪與油田開發建設的矛盾問題,先後有數十個單位、數百人次參加河口治理規劃,促進了河口研究工作的廣泛展開。多數意見認為,主動進行有計劃的人工改道是近期河口治理的可行措施,確立利用水沙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服務的觀念。黃委會水科所在1970年9月發表的《黃河河口與治理問題》,對河口治理作了初步總結。同年,黃委會水科所等單位對刁口河流路觀測資料進行分析探討,指出尾閭河型演變規律一般表現為:散亂——歸股——順直——彎曲——出汊——大出汊——改道再散亂的模式。
1975年後,黃委會水科所等單位重點研究分析河口延伸對下遊河道的影響和「明清故道」河口演變與治理情況,先後寫出19篇專題報告,開始明確區分擺動與改道的概念,並提出遊蕩擺動、取直擺動、出汊擺動的三個類別。張永昌、王愷忱還以一百餘例黃河浚淤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論證,指出長河段拖淤的不可行性。有的研究人員還提出:從長遠宏觀的影響看,河口延伸意味著河流侵蝕基準面相對升高,是引起下遊河道淤積的主導因素。也有人認為:下遊河道衝淤引起的水位升降主要與上遊來水來沙條件有關。
1980年,黃委會召開黃河河口觀測研究規劃座談會,制定1981~1990年觀測研究計劃。黃河口研究被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第二十二項「根治黃河研究」第三課題。此後,許多專家學者除潛心研究河口演變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外,開始涉足治理措施的範疇。
科研單位開始進行專題研究
東營市建市後,市政府和勝利石油管理局根據黃河三角洲經濟建設和石油勘探開發的需要,1984年提出穩定清水溝流路40~50年的要求,並就此向黃河主管部門徵詢意見,委託科研單位進行專題研究。此後,以穩定流路為主的各種治理主張應運而出,先後提出「挖沙降河」「疏浚拖淤」「大小水分流」「分洪放淤減沙」「計劃改道、輪流走河」「三角洲頂點下移」「加高堤防、整治河道」等論點和建議。其中,經過分析論證提交研究成果的有:中國水科院尹學良等1985年9月完成的《穩定黃河口在清水溝及其以南40~50年的研究》;青島海洋大學侯國本主持進行的《挖沙降河、改良土壤、建立農業基地、補償南水北調、穩定河口流路》的研究;山東河務局1986年9月完成的《關於延長黃河現行流路使用年限的技術諮詢報告》;東營黃河修防處王錫棟1987年12月發表的《穩定清水溝流路三十年以上的初步意見》。
1988年6月16日,由中國國土經濟學研究會、中國水利經濟研究會和黃委會水利經濟研究會共同發起,由各方面專家、學者、教授及領導共四十餘人組成考察團,對黃河三角洲經濟開發與河口治理進行為期十天的實地考察和會議研討。會後呈送給國務院總理李鵬的《黃河三角洲經濟開發與河口治理考察報告》指出:「大家一致認為,為了保障和穩定勝利油田建設,相對穩定黃河入海流路是極其必要的。充分利用清水溝流路,可以把它穩定30年,爭取達到50年。」並建議成立黃河河口規劃治理科學研究所,落實利津以下黃河河口治理投資。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重心的逐步北移,黃河三角洲開發被國家列入「中國21世紀議程」,被山東省列為「跨世紀工程」。為了強化河口治理研究機制,東營市政府、黃河河口管理局、黃委會東營水文水資源局先後組建泥沙研究所、治理研究所、海岸研究所,重點圍繞清水溝流路的穩定開展觀測試驗和研究。東營市政府還廣泛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參與黃河口開發與治理的研究,組織不同門類和學科的專家、學者聯合攻關。其中,1991年立項的《黃河口演變規律及整治研究》(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已由中國水科院為主於1995年12月完成成果報告。研究結論認為:現行清水溝流路可以使用40~50年。如果再採用調節水流,改造河口等措施還可進一步延長20年。1994年8月,追加的「八五」攻關項目《延長黃河口清水溝流路研究》專題,對黃河入海泥沙的分布規律,利用海洋動力輸送黃河口入海泥沙,建立高位分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海、河同步治理條件下黃河現行流路行水年限四個方面展開進一步分析和研究。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無償援助的「支持黃河三角洲持續發展」項目研究(UNDP),也於1995年2月開始全面啟動。
近年來,東營市還多次組織黃河口治理專題學術交流活動。1994年10月31日,在東營市召開的「黃河口治理總結暨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的水利、海洋領域的專家五十餘人,對穩定黃河現行入海流路的可行性,黃河口施行綜合治理的效果和對策,利用河、海動力輸沙及其他動力輸沙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各領域的專家經過多年研討,普遍認為黃河口治理的關鍵在於解決泥沙問題,而處理泥沙的主要辦法為減沙、排沙和用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