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點讚東營:候鳥戀上入海口

2020-12-05 魯網

山東東營加強黃河三角洲溼地保護

候鳥戀上入海口

本報記者 徐錦庚 侯琳良

地遼天闊,水波粼粼,一望無垠的葦絮隨風搖曳,一陣陣鳥群不時掠過天際。

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位於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15.3萬公頃土地創下了我國暖溫帶溼地生態系統三個「最」。

東營如何扛牢入海口責任,做好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

溼地成鳥類家園

「看,那是這裡的主人東方白鸛!」剛進入觀鳥通道,講解員王彩虹興奮地手指遠處高壓線杆間的橫梁。

「東方白鸛不是要到南方越冬嗎?」

「它屬於遷徙鳥,但隨著溼地環境越來越好,許多東方白鸛從候鳥變成了留鳥。」來保護區管委會才一年多,這位90後講解員儼然是一位「鳥專家」。

為何稱它是這片溼地的主人?「已經有1954隻了。」王彩虹說,這些年保護區東方白鸛的繁殖種群連年增長,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東方白鸛之鄉」稱號。

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越來越多東方白鸛選擇在這裡「安家落戶」,恰是保護區生態持續向好的證明。

10多天前,鳥類觀測站專業觀鳥望遠鏡裡,4隻淡粉色的火烈鳥在水中覓食。這是保護區內觀測到這種世界瀕危鳥類數量最多的一次。

眼下,保護區內觀測鳥類由1990年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由5種增加到12種,二級保護鳥類由27種增加到51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保護區每年觀測到的遷徙、越冬、繁殖的鳥類達600萬隻,幾乎每個季節都有超過100萬隻鳥類在這裡棲息,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保護修復齊頭並進

一根佇立的水泥杆,頂部築有巢穴,「那是保護區專門針對鸛類建造的人工招引巢,不鏽鋼碗狀巢就是鳥兒的『經濟適用房』。」王彩虹說。

「上面都安裝了攝像頭,鳥兒破殼,出生,學飛,都有記錄呢!」她爽朗一笑,保護區從2008年開始架巢引鸛,目前共豎有95桿,今年將再豎20桿。

行至一處溼地,隨行的保護區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東手指離岸不遠的小島:「那個可不簡單,有我們的專利。」

一眼望去,小島長滿蘆葦,和普通小島沒啥兩樣。「那是黑嘴鷗的繁殖島,總體是環形,中間區域呈凹形,類似火山口。」王安東點破其中奧秘。

黑嘴鷗有「溼地精靈」之稱,對繁育環境要求很高。從2010年開始,保護區劃定3200畝潮間帶作為核心保護區域,實施黑嘴鷗繁殖保護工程。像這樣的繁殖島,保護區已建有65個,目前保護區內繁殖黑嘴鷗種群近8000隻。

架人工巢,建繁殖島……給鳥兒安一個家,東營市的動作遠不止於此。

修築引水渠、引水閘、連通閘、洩水閘,實施引水提水、溼地水系大連通、沉沙溼地、溼地小連通等工程,這幾年東營市著力構建「河—陸—灘—海」水系連通體系,促進黃河與自然保護區的大循環和溼地內部小循環,溼地生態功能大為改善。

驅車來到潮間帶,一個個圍壩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那是互花米草治理項目。」王安東說,作為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快速擴張,破壞溼地生態系統,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

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像這樣的生態修復項目,我們正在實施和計劃實施的有9個,總投資6.5億元。」保護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苟宏水說。

從城市溼地到溼地城市

透過地標建築「遠望樓」的落地窗,蘆葦似海,鳥群如雲。

「過去可沒這麼好看。」苟宏水對保護區舊貌記憶猶新:大片的農田,大片的水產養殖,海面上東一艘西一艘亂捕亂撈的漁船,溼地名不副實。

從1993年頒布實施《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到2014年編制完成《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詳細規劃(2014—2020)》,再到2017年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東營依法管理保護區有了剛性約束。

在山東省批覆同意自然保護區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基礎之上,今年東營市各市直部門移交自然保護區執法權49項、委託自然保護區執法權70項。「省市的大力支持,讓我們挺直了腰杆呵護這片綠洲。」苟宏水說。

做好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補水等9個專項規劃;整合優化黃河三角洲周邊8處自然保護地,紮實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各項措施有序推進,為東營做好黃河三角洲溼地保護打下了堅實基礎。

眼下,東營開展溼地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推進11條水系貫通工程,重點對廣利河、溢洪河、東營河及內水系環境實施綜合治理,做好「水文章」。5個溼地特色片區、9條溼地特色景觀帶,串聯起城區的大片溼地、水系、湖泊、水庫。

「我們以保護黃河三角洲溼地作為重中之重,算好生態帳,正積極探索一條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路。」東營市委書記李寬端說,「東營地處黃河下遊,工作要力爭上遊!」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5日 2版)

來源: 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黃河》亮相黃河入海口 王克舉百米油畫長卷東營展出
    19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王克舉油畫長卷《黃河》暨新書發布會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舉行,首次公開展出了王克舉先生的新作《黃河》。 王克舉《黃河》長卷發布會現場《黃河》全卷共101個畫面,每個畫面長1.6米,高2米,均是在現場完成的寫生創作。
  • 任性黃河不專一,想怎走就怎走,東營入海口太短暫,形成才150年
    9月自駕遊來到了山東北部的東營,這裡就是現在的黃河入海口處,但這個入海口並不是唐朝「入海流」的那處描寫之地。下高速導航黃河入海口,直接引導到了「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這裡其實距離東營市還是挺遠的,周圍也很荒蕪,除了鹽鹼灘涂就是溼地保護區,並沒有什麼城鎮與村莊,一路上道路寬廣,很好走。
  • 4月12日起東營西城至黃河入海口旅遊專線(30路)恢復運營
    齊魯網東營4月11日訊4月11日,記者據市公交公司獲悉,為配合東營市黃河入海口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加快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自4月12日起恢復西城至黃河入海口旅遊專線(30路)運營。具體情況如下:線路走向下行:自公交西站始發,經黃河路、西三路、北一路、東八路、商飛大道(途經勝利機場站)、東八路,到達終點站黃河入海口站。上行:沿原線路返回。
  • 黃河入海口 (86)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這道入海口形成不足200年,是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的。      擺渡車的最後一程到了「望遠樓」,那裡有個「黃河入海口」標誌,這是黃河嗎?
  • 夏日趕海哪裡去,未被過度開發的東營海邊,南海鋪和黃河入海口
    猜猜這個是船還是拖拉機,在東營,看到這樣的窗戶不要一口咬定就是船,因為這裡有車輪高達兩米的拖拉機,一次可以運40多人。全國沒幾個地方有這種特色吧應該。黃河入海口,不要看著水是黃的就以為是河,這個地方可能已經在海裡了。
  • 東營「辮子哥」自創長穗劍法被家鄉市民點讚
    大眾網東營5月15日訊 他一頭長髮,在微信和網絡上被稱為「辮子哥」。他高中時開始習武,先後練習少林拳、梅花樁、太極多門武術,最終入得八卦門,成為程派八卦掌繼承人、孔氏炮拳第二代傳人。他是石程文,今年36歲的東營「辮子哥」。剛剛從菏澤武術之鄉回到東營發展的他,因為自創的流雲長穗劍劍法在海峽兩岸全國武術邀請賽中斬獲金獎,被家鄉市民「點讚」。  5月11日,在東城一處民間藝術排練場,36歲的石程文向記者展示起了他的「武藝」。話音起落之間,只見他拳腳迅急如飛,生猛有力,收勢後卻又無聲無息,靜若處子。石程文所練的主要是八卦掌和長穗劍。
  • 4月1日起 又可以乘坐公交車去黃河入海口旅遊區啦!
    大眾網東營3月22日訊(記者 李江峰)21日,大眾網記者從東營市公交公司獲悉,根據年度工作計劃安排,市公交公司決定自2017年4月1日起,恢復30路(東營區人民醫院至黃河入海口旅遊景區)、173路(市公交公司至黃河入海口旅遊景區)公交線路運行,線路走向、途經站點及票價等均保持不變。
  • 黃河入海口文蛤 - 全景山東 - 魯網
    黃河入海口文蛤——「品味山東——全國名博齊魯行」系列評論  作者:荊棟山  文蛤俗稱花蛤,是東營沿海一帶特有的蛤類。萬裡黃河東入海,河海交匯為文蛤帶來豐富的餌料,黃河入海口地區也是全國三大文蛤生產基地之一。當地文蛤個大體肥,肉質白嫩細膩。含有大量鈣、鐵、鋅等微量元素,並富含多種胺基酸,是高級滋補品。食用時加水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味道清香可口,奇鮮無比。  文蛤的外殼也是一寶。東營的文蛤較青島花蛤皮厚殼硬,花紋亮麗,非常適合製造精美的貝雕工藝品,還可作化妝品的容器。
  • 黃河入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今天的黃河在山東東營的河口鎮一帶注入渤海。 二、黃河入海口為何沒有大城市? 1、開發歷史短 黃河歷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穩定。 1855年黃河改道經由山東入渤海,這導致黃河三角洲的歷史只有150餘年,而今天的黃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
  • 黃河入海口:寫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同樣在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20年以來,東營溼地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包括9個溼地修復項目總投資達5.3億元,退耕還溼、退養還灘7.25萬畝等。位於黃河入海口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有著「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
  • 人民日報:8月31日23點25分左右山東東營利津縣刁口化工區周圍發生...
    人民日報:8月31日23點25分左右山東東營利津縣刁口化工區周圍發生爆炸,就一聲,聲音很大
  • 黃河入海口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陸地,如今已是5A級景區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黃河口生態旅遊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地域,區內擁有河海交匯、溼地生態、石油工業和濱海灘涂景觀等黃河三角洲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資源。當地的政府部門在很早就開始準備景區評選5A級景區的工作。
  • 青年作家徒步黃河:從黃河入海口到三江源(圖)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太原11月11日電 題:徒步黃河:從黃河入海口到三江源  作者 高瑞峰  「我要從黃河入海口走到黃河源頭。」11月11日,是青年作家扶小風徒步黃河的第137天,他將從山西偏關縣老牛灣進入內蒙古。
  • 黃河入海口,形成黃河沿岸唯一天下奇觀,遊客紛紛表示從未見過
    不是河套平原,不是壺口瀑布,而是黃河入海口,黃河流經九省最後在山東東營入海,奔流到海不復回,就在入海口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景觀,黃河黃色的河水和大海藍色的海水交匯,互不相容,涇渭分明。在黃河的沿線城市裡,東營是最普通但也是最特殊的那一個,普通是因為東營相比其他沿線城市更加低調,不為外人所知,特殊是因為它是黃河唯一的入海口城市,來到東營,最不能錯過的地方便是黃河入海口,即使你不無意這秋色,但這黃河入海的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
  • 黃河入海口: 寫好生態保護和 高質量發展新篇章_中國經濟網...
    地處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同樣在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20年以來,東營溼地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包括9個溼地修復項目總投資達5.3億元,退耕還溼、退養還灘7.25萬畝等。位於黃河入海口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有著「鳥類國際機場」的美譽。
  • 黃河入海口河段凌情平穩 淌凌密度近20%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2日訊 從1855年黃河改道由東營入渤海66年前的新年正月,黃河就發生了一次凌汛,凌汛決口,冰摧浪湧,處在黃河入海口的利津縣三個村莊已經被洪水漫過,數萬群眾陷入險境,但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山東卻創造了一次治黃史上的奇蹟。目前,寒潮退去,溫度回升,黃河入海口河段凌情平穩,部分河段封河長度達到三分之二。
  • 黃河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為什麼入海口沒形成崇明島一樣的衝積島?
    這些因素有河流的水量、流速,還有河流的含沙量,又或者是入海口的地形地勢,還有海浪潮汐情況等等。  最典型的三角洲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下面我會分別說一下我們的區別。  我們首先說一下崇明島是怎樣形成的。  長江的入海口就屬於典型的潮控三角洲,什麼意思呢?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然而你知道嗎,在歷史上曾經有上千年,東營境內並無黃河,那麼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流入大海的?我市又是如何治理黃河的?從本期開始,黃河口晚刊將推出系列報導,帶您了解東營境內的黃河。一條黃龍深入大海黃河入海口位於我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
  • 湖南跨年獲《人民日報》點讚 相伴16年意義早已超越一臺演唱會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悅2020年12月31日,2020-2021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於海口震撼開唱,近六個小時的演唱會為觀眾誠意奉上了視聽大餐。在最新出爐的中國視聽大數據(簡稱CVB)中,榮登省級衛視冠軍寶座、斬獲第一,收視率1.52%,份額6.79%。
  • 博物館探秘,黃河入海口有一座文化館,是了解黃河文化的好地方
    東營是座年輕的城市,從1983年設市到現在,只有36年歷史。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東營蒙其眷顧受其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文化。關於黃河、關於東營、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人們都可以在黃河文化館中找到答案。黃河文化館,又名國家方志黃河分館,是東營市第一家「國字號」場館,也是東營乃至山東的文化新地標。